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柬埔寨旅人
柬埔寨旅人


柬埔寨旅人

作  者:刘绍华 著

出 版 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1173339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标  签:散文/随笔/书信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在柬埔寨,风光秀丽的巴萨河畔,人们脸上常见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卖、赤 贫、文盲,以及内战的后遗症亦如影随形;当地人央求国际组织为其修缮寺庙,年轻的和尚却对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动;来到这里的外国人,既有国际组织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

  1998年,刘绍华加入“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提着一只皮箱便来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之后,她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散文家的笔法写下自己的柬埔寨记忆:这是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走向全球化的同时仍有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这里是“天堂与地狱的写实,就如同吴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着人世历史中的喜怒哀乐、罪与罚、堕落与超脱”。


TOP作者简介

  刘绍华,人类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人员。

  其著作《我的凉山兄弟》英文版获2012年第一届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中文繁体版获2013年《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港台好书、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大奖,中文简体版入选2015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年度好书与年度社科类好书、“腾讯·商报华文好书”年度评委会特别奖。


TOP目录

新版序: 移动作为生命的方法 丨刘绍华

序一: 惊心动魄的旅行叙事丨廖炳惠

序二: 仪式尚未完成——我的柬埔寨记忆丨刘绍华

 

巴萨河畔

季风雨

恸的文化差异

古城吴哥

过桥

柬埔寨的生活逻辑

异乡人

祭典、 文化与艺术

明天

失梦园

告别高脚屋

外一篇:一则乡野传奇的日记


TOP书摘

代序一 惊心动魄的旅行叙事

  提到柬埔寨,国人大概会想到令人发思古幽情的佛教圣地——吴哥窟或当初高棉共党留下的成千上万的骷髅头,在脑海浮现政治暴力、军事镇压、盗匪横行的景象;大致上,台湾对柬埔寨的了解,一个管道是旅游手册上的介绍,另一个既是大哥级立委在当地帮助台商的事迹,很少人像刘绍华这样蹲点深入柬埔寨的城市,在巴萨河西边的村子住下,不仅洗衣连刷牙、洗脸都靠山吃水,以为她担任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的特派员身份,历经两年光阴,发展其近乎“土著”的观点。

  绍华笔下的KohThom村里的人物(如Imm、房东等)、高脚屋、巴萨河畔的夕阳、湄公河卖青箭口香糖的小女孩、金边城市的奇景及她所观察到的种种文化差异,既像人类学家的民族志(ethnography),更像惊心动魄的报道文学或旅行叙事,充满了人物、风俗、训练、环境、警察、女性、外国人、风雨、罪恶、博物馆、寡妇岛、军事强人洪森、农村、难民营,乃至怵目惊心的饥饿、疾病及受骗的感觉,尤其当地人安之若素所露出的神秘微笑,或者古老之文化祭典与艺术,都充满了惊喜,而且绍华不断拿这些场景与台湾做对照,由卖口香糖的小女孩到椰子保温杯,或她自己有关爱滋病调查及教育工作,为当地人讲授台湾原住民之文化等,都具比较文化、社会、宗教之意义。

  绍华马不停蹄,一路看到柬埔寨如何跌跌撞撞走向全球化的文化经济,在这过程里,她不仅从都会发展、技术、通讯上看到一些美丽的“非现代性”残存,而且在金边见证了人口贩子拐卖农村少女,逼迫善良人家弃贫从娼的各种慢性病及其社会伦理问题,在她的心目中,佛教精义也许是一丝希望,或可保住当地优美的温厚与善意。

  这本小书是由十二个民族志所集成,最能引起台湾读者兴趣的应属《失梦圆》这一章,因为它谈到台商去柬埔寨的经历及其兴衰。读到九七年以后,台商定居柬埔寨的第一步是自备手枪,雇用保镖,并随时保持低调,准备赔钱,真教人觉得在外的台胞既孤苦又危险重重,但这种草莽行径,谁令致之?大概有相当大成分是国人对南亚、中国或外面的世界缺乏正确的认知吧。

  绍华的书因此开启了了解南亚文化的一扇门,让读者进一步透过她所看到的农村、妇女、历史、仪式、台商、军警、去观照台湾、越南、中国等地区已碰过或正遭遇到的问题。

  绍华是我在清华大学人类所联合指导的学生,记得她喜欢十分另类的文化人类学,在她修成硕士正果之后,又跑去澳洲深造,同时也在韩国、中国做田野,是研究生中最具泛亚洲文化经验及视野,不但勇于尝试新领域,又肯冒生命之危险去帮助罹患慢性病或爱滋病的农村妇女,她的学识、热情、诚恳是极其少见。2001年我到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有一天居然收到她的e-mail,原来她在哥大修医学人类学之博士学位,正作亚洲与中国爱滋病患方面之田野工作,令人对她的活力与菩萨心肠大为感佩。最近,她将书的初稿交给我,读了之后更觉得她的柬埔寨经历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大家借镜。

  廖炳惠

  2005年4月4日于新竹风城

 

自序 仪式尚未完成——我的柬埔寨记忆

  一九九八年,我终于有机会前往向往已久的东南亚工作。当时我还在香港明报担任驻台特派记者,九八年柬埔寨第二次民主大选后一周,抽空去了这个旧称“高棉”的国家观察一趟,并决定了我未来两年在柬埔寨的工作计划。旧这样,我离开了上山下海、全台跑透透的有趣记者工作,接受了每月津贴只有我原来工作四分之一的条件,提着一个皮箱来到了柬埔寨,加入了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TOPS)柬埔寨工作队。当时,服务团有三个计划,一个是教育月刊计划,另一是游民职训计划,而我接手的战后小学教育重建计划是唯一常驻乡村的计划站。能接手这计划令我雀跃,读人类学的我,很期待深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在此之前,我也有机会选择服务团位于泰缅边境甲良人难民营(Karen refuges )的计划,但我更想见证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所以选择了柬埔寨,而不是去了台北难民营。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路线。

  我自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毕业后,对东南亚研究非常有兴趣,一九九六年时曾想过报名东南亚研究的公费留学考。当时的我对东南亚的了解近乎于零,为了准备考试我觉得必须阅读中文书,不然考试时连地名都不会写怎么办,所以我跑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以及各大书店寻找东南亚研究方面的中文书籍,结果发现我找得到的书籍历史都终止于一九七○年代,那正是东南亚面临剧变的年代,但之后那块区域的发展轨迹,在台湾的中文书架上一片空白。现在,台湾的东南亚研究已陆续展开,而坊间也出版了不少东南亚的旅游业书,但多是翻译书籍,少有台湾作者撰写的非学术研究的深入报导。

  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里,我在柬埔寨期间就有撰写田野杂记寄给台湾友人的习惯。二○○○年,我对所谓的第三世界国际发展的疑问大到无法以我当时既有的知识解套,决定继续我的人类学梦想,并期待圆梦的同时我的困惑能得到解答。所以我离开了东南亚的第二个工作,就是在金边的高等研究院人类学爱滋病研究计划的实习工作,带了三只皮箱回到了台湾,装满了一堆历史、发展与爱滋病研究资料,当然还有一些我喜爱的柬埔寨工艺品。只是,有限的行李箱,满满的记忆装也装不完。

  回台后,我立刻投入工作及准备赴美专攻医学人类学,柬埔寨的一切迅速且无奈地遭到搁置。回忆被搁置的期间,我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混乱状态。后来,我自己和友人都发现,我之所以如此混乱,是因为我遗留在柬埔寨的田野里。我还没走出来。仪式尚未完成。

  在我行将前往中国凉山展开研究之际,我终于写出了我的柬埔寨记忆。仪式一搁就是四年,我终于出关了,总算能够腾出心力前往另一地方,经历另一段长时间的生命了。

  回头冥想那段岁月,撩起本已遗忘的情绪,虽不复当年强烈,依旧令我一阵恍惚。

  这部尘封多年的纪录影片,没能按时间顺序放映,老旧的东西特别有自己的逻辑,喜欢在不同的空间里寻找痕迹。时间,已没多大意义,终究,过去都属于过去。过往不尽然都是一径喟叹,生命嗜调自己的滋味,即使在最忧伤的时刻,也能挤出一脸苦笑;开怀大笑之际,也不弃忘人世辛酸。节奏有它自己的姿态,即使年纪未老也需要缓慢,历经沧桑也仍有激动时分。就看记忆先从那格胶卷跳出吧!

  刘绍华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68页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