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军情五处(精装)
军情五处(精装)


军情五处(精装)

作  者:[英] 卡尔德.沃尔顿 著

译  者:钟鹰翔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  价:55.00

I S B N :978722912419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军事史  政治军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真实、火爆的谍战纪实资料 

  全面、详实、完整的解密专著

  透过军情五处的史料解读历史背后的暗战

  英国神秘的情报机构军情五处MI5为“日不落帝国”争霸全球而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及新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全球的不同角落都有它神秘的踪迹。《军情五处》解密的大量史实,首次揭开这个“魔鬼机构”的神秘面纱。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它神出鬼没,破译了敌方大量的绝密情报,为战争的走向奠定了坚实的资讯基础。

  在“冷战”期间,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势不可挡,帝国的殖民体系摇摇欲坠。面临末日,军情五处被授予绝密任务:潜伏。

  在“冷战”后,军情五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携手搭建窃听全球的情报网络……

  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是近代谍战历史舞台上当仁不让的主角。

 

TOP作者简介

  卡尔德·沃尔顿(Calder Walton),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达尔文学院博士后,英国新一代情报学领军人物。他著述丰富,涉猎广泛。除了情报学,他对英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还是《军情五处官方史》主编之一。

 

  钟鹰翔,大学英语教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曾翻译《塔利班》《二战数据: 党卫队》《特种部队在行动》《王中王——泰迪?祖伦的U型艇岁月》等社科及军事类图书。

 

TOP目录

001/ 前 言 

001/ 第一章 维多利亚的秘密:“二战”之前的英国情报机构  

031/ 第二章 战略欺骗:“二战”中英国情报机构和秘密行动      

077/ 第三章 红灯闪烁:巴勒斯坦——军情五处和犹太复国恐怖主义之战

124/ 第四章 帝国的反击:“冷战”初期英国国家安全和机密行动          

175/ 第五章 丛林战:英国情报机构在马来亚

224/ 第六章 帝国斜阳:英国情报机构在英属非洲殖民地

305/ 第七章 英国情报机构在中东的秘密“反恐”行动

351/ 第八章 英国情报机构:帝国的最后一抹阴影

373/ 致 谢

 

TOP书摘

序言

  《军情五处》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历史类书籍,故事的时间上起1904年英布战争爆发,下达1997年香港回归,前前后后,几乎迈过一个世纪。其中,作者着墨最多的还是二战之后的二十年内。这段时期,也是“大英帝国洒下最后一抹斜阳余晖”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大英帝国的众多海外殖民地先后取得独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体系渐渐瓦解、逐步消失。印度、巴勒斯坦、马来亚、英属西非、肯尼亚…女王王冠上一串串的“珍珠”相继褪去旧色、焕发新生。相关的历史进程,本书称为“去殖民化”(decolonialisation)。而那个“太阳在领地上永不落山”的老大帝国,则被作者呼为“帝国”(Empire)。相关的术语,希望读者能够熟悉。

  英国情报机构是本书的主人公,书中虽然没有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一般无所不能、上天入地的超级英雄,却不乏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这样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也不缺少约翰·苏利文(John Sullivan)等等机敏多智、精通专业的一线情报人才。他们的经历和故事牵动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引领了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不失惊险、充满挑战。在他们的谋划和努力之下,大英帝国虽然解体,却并没有在反殖反帝的滚滚浪潮中彻底坍台,反而屹立不倒、保持了应有的国际地位。英联邦这个巨大的实体,也在世界舞台上得以继续存在、施加着重大影响。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往往保持了协作协同的关系、以及和睦和谐的邦谊。同时,作者借用丘吉尔的名言,标榜“借鉴过去、掌握现在、了解未来”,那些被他认为属于“败局”的历史事件,他从不避谈。英国情报机构的昏庸、英国殖民主义的残暴、英国政府的贪婪…一系列历史污点,书中也没有曲笔掩饰的痕迹。正因如此,我们也有了一次开阔眼界、统揽全景的大好机会。作者一再强调本书的文献价值。全书的大小资料都有来头,多出自英国官方刚刚解密的绝密官方文件。因此,《军情五处》的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史海疑案,将会因为书中的大量史料渐渐现出前因后果。

  严谨之外,《军情五处》也非常有趣。作者行文幽默、涉猎广泛,除了历史和国际关系,内容还涉及新闻、轶事,乃至艺术、文学和电影,旁征博引之处甚多。相对而言,译者水平有限、错疏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海涵、多多指点。非常感谢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点与热忱帮助,《军情五处》的再版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再版译者序

  《军情五处》是一本饶有趣味的历史类书籍,故事的时间上起1904年英布战争爆发,下达1997年香港回归,前前后后,几乎迈过一个世纪。其中,作者着墨最多的还是二战之后的二十年内。这段时期,也是“大英帝国洒下最后一抹斜阳余晖”的时候。在这段时间里,大英帝国的众多海外殖民地先后取得独立,世界上最大的殖民体系渐渐瓦解、逐步消失。印度、巴勒斯坦、马来亚、英属西非、肯尼亚…女王王冠上一串串的“珍珠”相继褪去旧色、焕发新生。相关的历史进程,本书称为“去殖民化”(decolonialisation)。而那个“太阳在领地上永不落山”的老大帝国,则被作者呼为“帝国”(Empire)。相关的术语,希望读者能够熟悉。

  英国情报机构是本书的主人公,书中虽然没有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一般无所不能、上天入地的超级英雄,却不乏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这样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也不缺少约翰·苏利文(John Sullivan)等等机敏多智、精通专业的一线情报人才。他们的经历和故事牵动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引领了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不失惊险、充满挑战。在他们的谋划和努力之下,大英帝国虽然解体,却并没有在反殖反帝的滚滚浪潮中彻底坍台,反而屹立不倒、保持了应有的国际地位。英联邦这个巨大的实体,也在世界舞台上得以继续存在、施加着重大影响。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往往保持了协作协同的关系、以及和睦和谐的邦谊。同时,作者借用丘吉尔的名言,标榜“借鉴过去、掌握现在、了解未来”,那些被他认为属于“败局”的历史事件,他从不避谈。英国情报机构的昏庸、英国殖民主义的残暴、英国政府的贪婪…一系列历史污点,书中也没有曲笔掩饰的痕迹。正因如此,我们也有了一次开阔眼界、统揽全景的大好机会。作者一再强调本书的文献价值。全书的大小资料都有来头,多出自英国官方刚刚解密的绝密官方文件。因此,《军情五处》的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史海疑案,将会因为书中的大量史料渐渐现出前因后果。 

  严谨之外,《军情五处》也非常有趣。作者行文幽默、涉猎广泛,除了历史和国际关系,内容还涉及新闻、轶事,乃至艺术、文学和电影,旁征博引之处甚多。相对而言,译者水平有限、错疏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海涵、多多指点。非常感谢出版社编辑的悉心指点与热忱帮助,《军情五处》的再版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信息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有据可查,来自军情五处最新解密的一批资料。整个研究,历时近十年。其中,大部分光阴都是在伦敦的国家档案馆(前身为公共资料办公室)度过的。

  军情五处(安全局,档案归于KV类)、联合情报委员会(简称JIC,由于隶属内阁管辖,档案也归于“CAB”类);同时,归类为“CO 1035”的情报来自殖民地部情报办公室,而“FCO 141”类情报也是出自同一个部门。除此之外,存在档案馆内的其他政府部门资料也是笔者仰仗的重要信源,比如:编号FO的外交部档案、编号PREM的首相办公室档案和编号WO的战争办公室(战争部)档案等等。

  提到研究手段,我采取的办法和一般史学研究者并无二致——除了相信手头的档案,我们别无其他可信的资料。相比其他同行,我们的资料需要事先通过情报部门的审查。由此而来,当然问题不断。也许,我们看到的资料早已经过筛选,只是情报部门希望我们看到的版本。当然,按照事实推理,我们也不用太过悲观。首先,我们得到的资料中对于各种失败并无避讳,就连“剑桥五杰”的往事也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显然,情报部门并不想瞒过我们,否则,他们大可以略施手段,把那些“家丑”列入保密文件。

  所谓孤证不立,倒也不是一个放诸各研究领域都能成立的金科玉律。而且,我们大可以让历史检验材料的真假。同时,我们还可以把不同部门对于同一事件的资料记载进行对比,看看其中有没有误差。总之,因为情报部门有向其他政府机构提供情报材料的义务,其他的政府公文中也能找出相关的痕迹和端倪。要想搜集这些公文,也倒不是难事。2000年出台的《信息自由法案》,让我们可以接触不少公文资料。当然,这条法令并不适用于情报机构。我们无法利用《法案》迫使情报部门公开资料。但是,由于法令的执行,本书已经获得了许多有益资源。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档案和资料作为对照,证明情报机构所提供档案的虚实。比如,人人可见的政府公报就是很好的照妖镜,事情真伪完全可以一看便知。正因如此,我在书中引用了许多私人档案和报纸材料,比如:伦敦英国博物馆馆藏的印度殖民办公室公报、帝国战争博物馆所藏文件、牛津罗德图书馆馆藏的殖民地部官员私人信件、剑桥博物馆馆藏文件等等。报纸媒体也是我验证史料的器物之一,毕竟,情报事件虽然神秘,到底也会在媒体上留下痕迹。研究期间,我多次查阅旧时的报纸和文件。其中,伦敦《泰晤士报》的电子档案尤其值得信赖。可谓除了文字资料,我还多次求助于访谈和问话。每次访问共计十二次,而相关对象无一不是身居要职的前任情报官员。虽然本书的立论主要基于书写资料,但访谈也是重要的补充。根据我的经验,白纸黑字总比空口说话要值得信任。而且,大多数情报文件的撰写者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永无面世机会,秉笔直书,无须避讳。相形之下,访谈要个人化了许多,也就没有更多的真实价值。为了保证有所查证,我不厌其烦地将相关对象的名字列在引用资料的最后,为此带来的阅读不便还请大家谅解。如有问题,欢迎大家访问我的个人网站www.calderwalton.com,一起讨论、交流。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08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9.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