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

作  者:杜车别

出 版 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39.90

I S B N :978750125449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中国古代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明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实际控制政权,国家无法把发达的社会经济转为强大的国力,终致绚烂多彩、群星闪耀的明代以失败落幕…… 

  明代中国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晚明万历时期更是明朝商业繁荣、经济活跃的时期,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层出涌现,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为什么文明程度更高、经济力量更发达的明朝竟如此脆弱?对这一问题,人们头脑中大多充斥着各种来源的现成结论和僵化标签。 

  《大明王朝是被谁干掉的》以中国自战国至明两千年的政治演变为背景,在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对比中,立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身的自新与嬗变,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亡于专制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明代晚期军事危机源于财政危机,财政危机源于税收结构的畸形,而税收结构的畸形源于科举制度造成实际掌控政权的文官集团及士大夫阶层绝大多数是私人工商业者(也即西方所谓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在他们的掌控下,国家无法合理调度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把繁荣发达的社会经济转化为强大的国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资产阶级过早控制国家政权。虽然宋明两代在皇帝和文官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制度惯性,但面临大规模战乱和灾害爆发,都未能顺利渡过难关。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其关乎如何评价华夏文明本身的价值,并从中寻找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意义上,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TOP作者简介

  杜车别,1978年生。上海嘉定人。真名孙海宁。毕业于上海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成名于网络,作品已达200万字,均为独有心得的严肃写作。提出了很多原创性的新思路、新观点,被誉为“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发覆掘微,常言人所未言”。

  著有《中国历史不停滞——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再探讨》、《儒家正义论——祛除中国人的思想自卑》、《民族理论问题综述》、《明末清初的中国人口问题》等。2013年三联书店出版《明冤——毛文龙、袁崇焕与明末中国的历史走向》一书。


TOP目录

引言 明末清初:文明的岔路口 

一、明朝灭亡的悲剧 

二、中西文明碰撞的历史机遇 

1. 数学和中西交流 

2. 迅速学习之下缩小差距的领域 

3. 有所领先的领域 

三、文明强弱与政权强弱 

第一章 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 

一、饥寒交迫的士兵 

二、走投无路的灾民 

三、剿不尽的流寇 

四、财政危机的原因 

第二章 一些需要澄清的史实 

一、崇祯内帑的神话 

1. 变卖宫内器具贴补军饷 

2. 给内帑收支算算账 

3. 名副其实的公仆 

4. 什么人需要守财奴神话 

二、被夸大的腐败 

1. 万历到崇祯初期的一些民生记载 

2. 明亡于腐败是想象而非事实 

3. 在明代,要腐败不那么容易 

三、横征暴敛的神话 

1. 横征暴敛的不是明朝,而是清朝 

2. 明清赋税对比的补充材料 

第三章 赋税过低之谜 

一、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1. 农业税低 

2. 商业税更低 

3. 税收二百五十多年不增反减 

4. 越到晚期加税阻力越大 

5.政府无心也无力控制社会的时代 

二、黄仁宇的悖论 

1. 明代财政制度的退化 

2. 三大误区 

三、空前发展的工商业 

1. 工业进步 

2. 私营工业占压倒性优势 

3. 商业的黄金时代 

4. 海外贸易:世界一半白银产量流入中国 

第四章 解开谜团的钥匙 :科举制 

一、明代科举:另一种民主 

1. 科举制在明代的普遍推行 

2. “民主”概念源流简述 

3. 科举和民主 

二、利益格局决定税收结构 

1. 资产阶级把持政权 

2. 加商业税无异虎口拔牙 

三、税收比例失调导致系统崩溃 

1. 黄仁宇的解释 

2. 税收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脱节 

3. 关于明代城市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 

四、对其他现象的解释 

1. 下西洋终止的真正原因 

2. 白银:货币控制权的争夺 

3. 矿税:工商业利益的争夺 

第五章 政府经济控制力削减的历史背景 

一、汉唐:贵族到平民的演变 

1. 皇室与政府的分离 

2. 隋唐解决问题的制度萌芽 

二、宋代:独立的文官阶层 

1. 文官集团成为政治主角 

2. 宋朝政治结构嬗变的原因和结果 

3. 对文官的优待 

4. 双刃剑 

三、王安石和司马光:谁进步? 

第六章 明代 :孤独的皇帝 

一、废除宰相:同盟的丧失 

二、锦衣卫、东厂:最后的盾牌 

三、宦官:短命的横行 

四、明代和宋代的异同 

结语 发展太顺利的陷阱 

 

附录1 被冤枉的明代皇帝 

一、万历昏庸吗? 

二、天启糊涂吗? 

1. 天启皇帝的好学勤奋和对军事边防的强烈兴趣 

2. 在军事问题上,天启的见识比袁崇焕和孙承宗要高明 

3. 熹宗重用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原因 

4. 天启皇帝仁厚重感情的性格 

三、崇祯刚愎吗? 

1. 袁崇焕误国该杀 

2. 忠奸全凭东林定 

3. 大臣杀换 

附录2 关于明亡原因常见疑问的问答 

后 记 

主要参考文献 


TOP书摘

前言 

  立意与自述 

  杜车别 

  钱穆说:“过去不能包孕未来,不能控制未来,则此过去便成死绝,便成寂灭,亦便于历史无关。”我之所以对明代历史特别感兴趣,正因为明代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关键节点。澄清明代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明代本身,更在于对华夏文明文化思想价值的认识。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偶然性。历史道路总体是进步的,但进步的过程又必然是曲折迂回的。一些人因为明清迭代,就认为清比明更有活力、更进步,而中国近代的落后是中国固有文化的劣根性导致的结果—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从始至终保持强大坚固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从不存在。如果西方因为古希腊、古罗马最终灭亡,就因此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弃若敝屣、彻底否定,那就不会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的再度崛起。文明从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新高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妄图彻底推倒自己的固有文化另起炉灶或简单抄袭模仿外来文化,结果只能陷于愚昧野蛮,或沦为附庸,难以对世界文明作出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通过重新认识明朝,特别是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可以真正树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心。中国文化自身本就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自我进步的能力。同样要清楚,我们提倡复兴中国文化不是复古,不是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越古越好。恰恰相反,中国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的历史本身就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不断进步的。在当今时代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是在华夏文明已经达到的高度上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希求回到几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平。 

  在当今时代复兴中国文化,也不是要把某个中国古代思想家或学者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或将其言论当成教条,而是要真正恢复中国文化开放自信包容进取的精神,要恢复传统文化那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傲气,恢复君子和而不同的宽容,恢复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恢复那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 

  从总结历史教训而言,宋明社会中那些看似涣散的个性解放、看似效率低下的平民力量对皇权的约束、平等精神的崛起等,才代表当时的历史应该前进的大方向。但沿着某个方向过于顺利地直线式前进,有可能跌入陷阱乃至深渊。对于这个过程的认知,应该避免两种思想误区。一种是,因为大方向是正确的,就认为实际的方针策略应该不顾一切都指向这个方向,任何迂回后退都是犯罪,哪怕前进的道路上充满各种陷阱,也不懂回避后退。另一种是,因为在具体的情境下正确策略是迂回甚至后退,就错把后退本身当成了进步,而把另一方当成反动分子,甚至无条件推广到一切情况下,把长期维持这种后退当成了天经地义。 

  而所谓的思想误区又往往和不同的利益集团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转变成左右政权方针的巨大力量。不能因为进步的大方向是某个利益集团坚持的而又导致了具体策略上的灾难性失败,就否定其本身的进步属性;但也不能因其大方向上的进步,就否认其在具体政策上呈现的自私短视。历史的是非对错,绝非舞台戏剧那样简单分明,从历史中得出正确的经验教训并非易事,需要有识者长久的耐心、牢慎与公允。 

  本书部分主要内容已在网络上发布多年,一些观点也不断扩散。此次出版,增加修改了一些内容。我并不希望能说服所有人,一部分人读后能有所启发、感悟,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足矣。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页  数:42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