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北国的安逸(2版)
北国的安逸(2版)


北国的安逸(2版)

作  者:张炜

出 版 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9月

定  价:33.00

I S B N :978753479512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散文/随笔/书信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张炜是一位北方人,行文大气,情感充实。作者擅长以小见大、寄情于理的写作手法。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山河的思念之情,同时也用宏观的眼光分析了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文中作者对当今社会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净化等的一些见解能够对人们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TOP作者简介

    张炜,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栖霞市人,1956年11月出生于龙口市。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等20部。2014年出版《张炜文集》(48卷)。作品被译为英、日、法、韩、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等多种文字。

    《古船》《秋天的愤怒》等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近作《寻找鱼王》《独药师》获中国好书奖、年度好书、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奖项。作品获优秀长篇小说奖、“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亚洲周刊》2010年全球十大华文小说之首、中国好书奖、畅销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等多个奖项。


TOP目录

001秋夜四章

006大自然使我们真正地激动

008山路

018明天的笔

021童年三忆

030失去的朋友

032尊长

033绿色遥思

041盼雪

044人生麦茬地

049关于乡土

051田野的故事

061自画像

062回眸三叶

074一条有树的路

077犄角,人事与地理

128有一个梦想

132北国的安逸

135济南的泉水、钟楼和山

138美丽的万松浦

141穿行于夜色的松林

143东部:美城之链

146我跋涉的莽野

155外省及其他

163传统和现代

167谈简朴生活

175安静的故事

196午夜采访

235后 记


TOP书摘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

——“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 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 ”,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 ,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 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五、全书后记

后  记

    这部散文集记叙了乡情与往昔,充满了所谓的“乡愁”。这个话题是说不尽的,它需要作家一生的抒写。我还是第一次就这个题目编一部书,在翻阅这些篇目时,往事与故地风情源源不断地涌到眼前。昨天就这样一页页翻过,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我们寄希望于这变化,想让生存的空间变得更好,却又常常生出遗憾:为失去的岁月而慨叹,为消亡的物事唱出挽歌。

    人在回望来路的时候,会是比较冷静的,这样的机缘与时刻给他判断和鉴别的智慧。而我们通常却将大量的时间用来赶路,可以说马不停蹄,行色匆匆。我们为未来而歌唱,为前路而兴奋,为一片苍茫而激动,甚至完全忽略了当下与过去。其实许多时候未来就藏于往昔,当下由昨天蜿蜒而来。

    记忆真的是宝藏,它是真理的母体,是创造的发源,是情感的矿床,也是力量的活泉。我们有多少东西都贮藏于记忆之中了,因为太多,害怕消失,才要用文字记录下来。西方有一位作家甚至认为:只有记得住的生活才算得上生活。这句话其实在说:记不住的日子也就等于白过了。

    就为了真正地生活着、真实地生活着,我们才需要更多的记忆。

    从如上的意义讲,我刚刚编好的这部关于乡情和往昔的小书,对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们是存在于记忆中的事物,因而它们才是真正的——生活。

    2017年2月8日

六:在线试读

北国的安逸

    法国翻译家、汉学家Chantal Chen-Andro女士在她的一本书里为我出了个题目:什么东西——它可以是一个词、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会马上令人联想到中国和中国人?这个题目出了足有半年多,我却一直没能写出来。原因是我想不出这种能够直接引起联想的东西(事物)到底是什么,甚至还陷入了困惑。她作为一个汉学专家,在表述上绝对没有问题,我也相信自己当时即理解了她的意思。问题是我迟迟没有在文章中做出这个回答,一直心怀不安和歉意。

    现在,置身于黄河北岸的阵阵秋凉中,我自然而然地渴望起一种特别的温暖,并且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怎样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且我还想起了过去几年中的这个时节,即秋末初冬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在欧洲出差时,在湿冷的寒风中怎样瑟瑟发抖,想起那时的窘迫和对灿烂阳光的期待。我曾经想到了中国北方热乎乎的大炕。当时如果有那样一个去处,我会毫不犹豫地直奔而去的。真的,在中国胶东冰冷的冬季,那时我们每次从街上返回,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偎上炕头:寒意顿消,满身惬意。可惜的是,如今不仅在国外,即便是在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座北方都市济南,大概寻遍满城也找不到一座火热的大炕。

    然而告别了它,对有些人而言就是告别了一种生活,一种传统,一种独特的享受。这种享受实际上仅仅是属于中国,属于北方。它在一个游子的心中则更多地代表了中国式的煦热,集中了故乡和热土的一种想念和温情。

    在这个秋天里,我好像真的找到了那个事物(东西),它就是中国北方温热的大炕。

    是的,一想到炕的形象,它所包含的意蕴,特别是它在冬天所给予的那种安逸,也就想到了我们中国人才拥有的那种生活。想想所到过的国家,好像接近于这种大炕、这种居家习惯的,在东亚一带还有日本的榻榻米、韩国的暖床之类。不过它们与中国的大炕仍然还是不同的,它们看上去更多是相当于中国北方的“地铺”。标准的炕一般比双人床还要大得多,由土坯或石料做成。最典型的炕是用一种叫作“大墼”的片状土坯垒起的。大墼由黏土掺和了麦草拓成,坚韧,保温性能好。北方的中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和辽阔的关东,几乎家家离不了大炕。在那里,一说到炕就想到了家,特别是想到了“我们的家”。在可怕的冬季,即便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只要有一个烧得热乎乎的大炕,那么这一家人就可以安然过冬了,这个家也就是可爱的。大炕的确让人充满了留恋。漫天大雪与噜噜响的火炉总是成双成对的,而火炉的烟道只能穿过大炕。这是一种极巧妙的设计,一种节省能源的良方。

    大炕与床的区别在北方人那儿是非常清楚的。说到中年以上的北方人,他们十有八九会感念炕的好处。而对于床,对许多人来说那不过是不得已而用之罢了。炕宽大、稳固、随意、耐用。

    炕十分沉着。床比起炕来要显得单薄和轻浮,也不够坚固。一些有腰腿病的人,一些上年纪的人,一离了炕就会难受。还有些人只有在炕上才能睡得安稳,一到了床上就要失眠。我曾在胶东海边农村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冬天里,暖煦煦的大炕上放了小孩子,放了怕冻的红薯和南瓜,还有一只猫依偎着老人。入夜后一家人常常围在炕上剥花生剥玉米,男人时不时伸手到烟笸箩里抓烟;来了串门的也马上爬到炕头,一起做活,说说笑笑,传递见闻。这就是一幅北方农村的“过冬图”。我相信这样的情景许多人都不会陌生。

    到了冬天,只要进了一户人家,好客的主人就会说:“上炕暖和吧。”不仅这样,他们挂在嘴边上的还有:“上炕吃饭”“上炕说话”“上炕歇着”“上炕抽烟”“上炕看书”“上炕喝茶”“上炕打牌”,等等。这让人常常觉得炕才是一切,炕是一个家庭的中心。的确,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一个家庭是以炕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人的生老病死都在炕上,从出生到终了,都是在炕上。炕与人的亲密关系真是怎么说都不过分。

    记得从北部广大地区进城的人,由他们亲手设计的公寓楼曾特意在主卧室留下了修筑大炕的地方,惹得城里老户哈哈大笑。笑过了,设计者照旧筑起大炕,并通上火旺的炉子。

    炕不是床,所以不能说“一张炕”。它要说成“铺”;更多的时候还要按“座”来算,平常都说“一座炕”,听口气就像说一座山一样。山是不能移动的,因而它一直装在游子的心里,化为永恒的参照和长久的思念。

    2002年10月18日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92.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