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作  者:郭英德、唐力行、苏国勋 等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定  价:818.00

I S B N :3032157

所属分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出版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探寻中国趣味——中国古代文学之历史文化思考》

一个民族的文化欲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理应葆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它的外在标志和内在底蕴就是这个民族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文化趣味。本书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别具一格的“中国趣味”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深入研究,在文学史学的理论基础上,透过文学史论、文人心态和文体研究三个维度,围绕特定时代的文学风貌、特定作家的文化心态、特定作品的文体特征等方面加以铺陈阐述,引领读者在新鲜的阅读体验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历史探索和文化思考。本书撷取作者近三十年文学研究的精华,充分展示出“问题—文献—历史—理论”四位一体、依次递进的研究范式,以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术理念。上迄先秦下至明清,既有传奇戏曲,也有诗文小说,既有宏观的理论辨析,又有微观的文本研究,在一次次拓展研究视角的过程中,不断延展历史思考的深度。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自古以来,商人就被贬为“四民之末”;甚至在情感世界里,商人也成了“重利轻别离”的固定角色。其实,商人阶层是16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中最为先进的一支社会力量,他们的经营活动松动着传统社会的根基,推动着传统社会的缓慢转型

商人的活动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本书正是从商人与近世社会相互作用这一广阔视野,考察商人在近世变革时代的特有功能。作者从近代商人群体的形成、商人的地域分布、各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及其方式、商人的社会生活与心态、商人与都市文化、都市社会经济的变迁及近世商人自身的变迁等各个侧面详述精析,指出在中国特有社会结构下,商人始终处于两难境地,至今难以走出近世社会的怪圈。其研究颇具功力和新意,为当今经济改革乃至社会改革之明鉴。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本书初版于1988年,是中文世界研究韦伯的第一部专著,为国内较早用韦伯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著作,对中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韦伯的生平和当代“韦伯热”兴起的原因,介绍了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及政治社会学,更对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述。此次出版增加了苏国勋教授近年来关于韦伯研究的五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韦伯研究的最新思考。

 

《逻辑的观念》

本书从“逻辑”这个名称的不同含义、不同逻辑教材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逻辑史著作的不同内容出发,寻找其中共同的东西,探讨其内在机制。作者指出逻辑的内在机制是指决定逻辑这门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东西,它在逻辑的发展中贯彻始终。作者围绕着逻辑的“必然地得出”的基本思想,论述了逻辑这门科学的性质,分析论证了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的问题,探讨了国内目前的普通逻辑、中国逻辑史、语言逻辑和哲学逻辑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并批判了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论述了逻辑和哲学的关系,指出逻辑对于本世界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重要作用,以及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的必要性。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

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通过与中国哲学的比较,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修订版)

本书分作十章,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神学、心魂学以及政治与道德的角度切入,结合对poiēsis(诗)、agathon(善好)、alētheia(真理)、dianoia(思想)、erōs(爱)、mimēsis(摹仿)phusis(自然)和muthos(故事)等重要词汇的诠释,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柏拉图纵深宽广、内涵丰富的诗学思想,客观评估了其理论价值和深远影响。本书还就诗与技巧、诗与哲学的“结合”等议题展开了有深度的讨论,研究并解析了柏拉图关于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的诸多精彩论述。“附录”共四篇,涉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古希腊悲剧、柏拉图哲学的文学基础和秘索思(亦即西方文化的基本结构)等内容。

 

《<逻辑哲学论>研究》

是20世纪最伟大的西方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著作,为该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这以区区几万字的篇幅、格言警句式的语言,构造了一个严密的哲学系统,对几乎所有根本的哲学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但也因此它深奥难解。

本书利用维特根斯坦所有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大量的二手研究资料,严谨、深入地探讨了《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特别是细致地研究了其中最为困难的几大问题,是《逻辑哲学论》中文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拜占庭帝国史》

本书是国内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研究拜占廷帝国史的专著,全书采用通史与专题史想结合的方法,按王朝成立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君士坦丁时代、查士丁尼时代、伊拉克略时代、毁坏圣象时代、马其顿王朝的统治,以及帝国衰落与十字军运动、尼西亚流亡政府、拜占庭末代王朝与灭亡等,从而较为全面阐释了拜占庭帝国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义视角》

本书是国内较早且系统地从制度正义角度理解道德失范现象的学术著作,以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为背景,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在“伦理”-“道德”人理论框架中,以制度公正为切入点、制度有效供给为基本分析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道德失范问题。所关注的焦点不是制度公正的具体内容,而是提示制度公正建设对于克服社会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的意义。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如果说社会学这个传统的许多重要概念,如整合、团结、功能、分化等,都不免浓厚的社会救治的味道的话,那么有一个概念可能是个例外,这就是失范。涂尔干简明地揭示了这个概念对于社会学家的悖谬:失范意味着“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不充分在场”和“社会的缺席”。作者对于社会学理论不能面对困境的这一根本的“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选择从“失范”概念入手来重构社会学面对“社会的缺席”,甚至“断裂”时刻的理论可能性。本书荣获第三届(2003年度)胡绳奖。

 

《唐诗流变论要》

本书从历次诗歌革新的背景思潮、儒学玄学思想的影响、文人行为方式和观念取向的演变等多种视角,对南朝至盛唐诗歌发展的若干外部原因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见解;同时结合诗歌体式内部规律的探讨,着重研究了初盛唐五言古诗、新体诗、歌行、五七言律、绝句等各种诗体的发展规律。力求紧扣这段诗歌史上的若干关键节点为一些重要文学现象寻找最贴近历史的解释,反映了作者对唐诗流变前因后果的多种思考角度。


TOP作者简介

郭英德,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筹)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戏曲、中国文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文人传奇研究》、《明清传奇史》、《中西戏剧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明清文学史讲演录》、《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建构与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思辨录》、《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等,主编《多维视角——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立体建构》、《中国散文通史》等。

 

唐力行,著名社会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差异的比较研究》等专著。主编有《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等。

 

苏国勋,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方法论、社会思想史。

 

王路,原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邓晓芒(1948-),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亦研究美学、文化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等,创立“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积极展开学术批评和文化批判,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学术界和思想界有很大的影响力。代表性著作《思辨的张力》、《文学与文化三论》、《新批判主义》、《实践唯物论新解》等。

 

韩林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对分析哲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并以分析哲学方法对中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取得了独到的成果。

 

陈中梅,1954年生,1985年留学美国杨百翰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回国,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古希腊文学及相关文艺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言诗》和《荷马史诗研究》等,翻译并注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陈志强,曾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世界史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东欧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中古史研究会副理事长。1952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1982年初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1994年10月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获得历史考古学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雅典大学、赫尔辛基大学等高等学府从事讲学和合作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和欧洲一体化问题研究,并从事欧洲中世纪史和欧盟历史教学,出版《拜占廷帝国史》、《拜占廷学研究》等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高兆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教授(1996)、博导(2000)。学术研究方向:伦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制度伦理、政治哲学、生命哲学等。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长江学者,当代杰出的中青年社会学家。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葛晓音,女,1946年生。1982年获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硕士学位后留系任教。1989年起任北大中文系教授。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唐宋散文》、《中国名胜与历史文化》、《古诗艺术探微》等。葛晓音是当代卓越的古典文学研究者,成果众多,对六朝文学、唐代文学、古代音乐文学等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TOP目录

《探寻中国趣味——中国古代文学之历史文化思考》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

《逻辑的观念》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

《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修订版)

《<逻辑哲学论>研究》

《拜占庭帝国史》

《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义视角》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唐诗流变论要》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8.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