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增订版)
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增订版)


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增订版)

作  者:杨念群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10805930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江南”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隐喻。满族作为异族能够建立起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现了对核心文化区域“江南”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清朝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与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方略颇为不同,并非传统的“汉化模式”所能完全解释。

  本书包含两个主题:一是探研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及其内容;二是考察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权的博弈过程中,如何逐渐丧失自身的操守,最终成为建构“大一统”意识形态协从者的悲剧性命运。


TOP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首批杰出人文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2006)《“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2012)、《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等,以及随笔集《生活在哪个朝代zui郁闷》(2013),《皇帝的影子有多长》(2016),并任《新史学》集刊召集人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编。


TOP目录

导论 “汉化模式”得失谈与“江南”的复杂涵义

是“汉化”还是“华化”?

“江南”想象:地理的、文化的还是记忆的?

本书各章主旨

第一章 “残山剩水”之喻与清初士人的“出处”选择

“残山剩水”之喻:“南宋一晚明”

一张旧图诱发遗民隐痛

“残山剩水”中的遗民记忆

“残山”与“剩水”之间:“出”与“处”的两难

“山水”易色与风俗之变

“外压”与“内讧”:暴力的传染史

遗民何以会“死易生难”?

“出处”涵义新解与士人群体分化

第二章 礼制秩序的重建与“士”“君”关系的重整

小引:江南“山水”异色之后

“收拾残山与剩水”:移风易俗的意义

“城市”-“乡村”的对峙意象

“夷狄之变”与世家、古礼之兴废

“士”“君”教化角色的转变

对“明末士风”批判的双重意义

帝王也谈“三代”

从“经筵会讲”看“士'君”教化角色之逆转

第三章 “涉世利生”之下的士风转型

小引:乾隆与遗民的同一困惑

复社“余孽”吕留良

党人碑里姓名非

搏斗于“失节”梦魇之中

遗民的交友之道与生计选择

感悟另一种“出处”之境

八股选家与“道义”担当

不一样的朱子“卫道士”

此“崇朱”非彼“崇朱”

谈宋成癖与持守“家法”

“选政妖孽”的多重身份

“天盖楼”商业运营网络

盖棺尚未论定

第四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上)

小引:雍正如何感知“江南”的文化威胁?

鼎革期士人的生活样态与“文质之辨”的再兴

守“文”还是趋“质”?清初士论的两种选择!

经典“文质论”与清初士论的呼应关系

“南宋一晚明”历史反思框架下的新“文质论”

“新文质论”与士人行为的自我规训

“文质论”的重构与“夷夏之辨”历史记忆的纠葛

“文一质”,“南一北”

“文一质”之辨与经典重述

“文一质”关系与先秦历史观的改写

第五章 “文质之辨”:帝王与士林思想的趋同与合流(下)

小引:“文质”与“教化”

清帝对“文质论”的回应及其与士林舆论的合流

汉满族群对“文”之涵义理解的趋同

“质胜于文”:一种新解读

清帝如何应对江南风俗之变?

对“质”的正面肯定:一种统治术

“同中有异”:汤斌与康熙帝眼中的江南风俗及其治理

“质表文里”:帝王生活心态的深层纹理

南巡盛典与乾隆的“奢俭观”

一点余论

第六章 清朝“正统观”之确立与历史书写

小引:从两封交战文书说起

“正统论”谱系简释

空间、时间和种族

朝代更替间到底要比赛什么?

各取所需的选择:从“北宋”到“南宋”

宋遗民的看法:种族问题何以凸现?

“道统”与夷夏大防的纠葛

对“道统”意义的甄别、更改和攫取

以“一统”扩张消解“种族”之别

破解朱子魔咒

历史编纂体系中的君王与士人

《通鉴纲目》如何进入皇家视野

书写规则的制定与乾隆的“节义观”

“君师”与“道治”角色的合一

士人的反应:以袁枚为例

遗民史学内在精神的集体坍塌

私人撰史与故国之思

帝王对“私史”与“官史”之关系的认知变化

士人对历史褒贬权力的自觉舍弃

第七章 “经世”观念的变异与清朝“大一统”历史观的构造

小引:“经世”新解

“私言”如何转化成了皇家“公言”?

儒藏说:公私之辨

私门失守:流通的有序化

“官师合一”的复古真相

士林气质与征集遗书行动的“官守”品格

区分“记注”与“撰述”:以复古为旗帜

革除“私意”:“遗民观”与历史书写

为何崇“周公”而抑“孔子”?

孔子出现的意义

重释“道”与“器”的关系

“道”在历史中的消解和重建“道”之秩序的条件

以“吏”为师:方志修纂与“大一统”的文化布局

“治史”与“治国”

修志与辅佐政教之关系

第八章 文字何以成狱?

小引:乾隆眼中的“天一生水”

“托隐逃禅”未必能“咸登彼岸”

“观风”内蕴的转变

金陵“衣冠冢案”引出的话题

逃隐风格与度牒制度

查禁逆书与“驭人之术”

欲擒故纵

监控嗅觉的培养

《字贯》案牵带出时文追缴潮

文网重压下的士风重组

结论 一个场景和四个问题

一 从“明”到“清”:“连续”还是“断裂”?

二 对朱子的崇抑:维系“道统”?改篡“道统”?

三 “经世观”的“常态”与“变态”

四 清朝的“大一统”布局与“江南”的特殊地位

 

后记

附录如何诠释“正统性”是理解清朝历史的关键 《何处是“江南”?》韩文版自序

参考书目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8.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