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清庙
清庙


清庙

作  者:王以培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99.00

I S B N :978754078043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散文/随笔/书信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声并茂的方式,通过精心编排,将作家王以培十余年来行走长江沿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精华,以影像、文字和实地录音相交织的创新形式悉数展现。书名“清庙”二字出自《诗经 周颂》第一篇,隐喻精神的家园。散文诗般的文字,配合真实的图像记录,加上以二维码导入声音文件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了记忆与思索的世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排版设计,辅以与图文并行的声音文件设计,让读者在船工号子、沿江民歌以及作者王以培的配乐诗朗诵声中,在真实的声音与影像中,体会长江两岸民间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巨大精神财富,给读者带来了难忘的审美体验。本书在内容上与我社已出版的“长江边的古镇”系列相呼应,具有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

 

 

TOP作者简介

   王以培,当代釆风人、独行者,诗人、作家,十多年来独自沿江釆风、创作,记录保存神话传说、历史记忆。已出版“长江边的古镇”系列作品:《白帝城》《江有汜》《沉沙》《河广》《往生》,长篇小说《烟村》《幽事》《大钟亭》,诗集《寺庙里的语言》《采真》《荒凉石窟?醉舟》《敦煌繁露》《立体几何》,童话集《布谷鸟》《小猫菜花》,译著有《兰波作品全集》《小王子》等。

 

TOP目录

图文目录

鱼嘴开口

枯木新枝

长寿八景

江有沱

“君子之乡”

李渡守望者

涪陵旧城

洋渡半边街

赤溪村溜沙坡

玉帝眼中

忠县人家

“巴州西界”

大溪口

新田故里

云阳旧城

“龙去龙来游”

藕塘

奉节旧城

白帝城

清清黛溪

龙跑滩

巫山女神

 

 

声音目录

1.《序曲  江上汽笛》   作曲 张建夫

2.《船来了》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3.《船歌》 方应洪 唱

4.《船歌》方应洪 唱

5.《房顶没了》《大地倾斜》《家还在》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6.《石沱历史》 田茂祥 口述

7.《青梅赠钗》艾继赵 唱

8.《我寻苦难》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9.《民间故事》 艾继赵 讲述

10.《从前》《跷跷板》《杨柳街》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11.《一面小白旗的风波》艾继赵 讲述

12.《冯光珍姐妹的故事》艾继魏、艾清屏 讲述

13.《白帝城》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14.《忠县传说》艾继赵 讲述

15.《古井沉浮》 吴天发 讲述

16.《日月梦影印魂灵》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17.《新田老歌》 冉振爱 唱

18.《紫藤》《走上去》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19.《新田传说》冉振爱 讲述

20.《祭恩师陈永堂先生》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21.《劳动号子》《哪里吃饭不要钱》 张远鑫 唱

22.《慢行船》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23.《新田民歌》 幸正南 唱

24.《伐木歌》冉振爱 唱

25.《冬夜》《观星亭》《蝴蝶》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26.《螃蟹歌》《一颗豆子圆又圆》《月儿弯弯照九州》 冉振爱  唱

27.《风土显灵》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28.《对门那个姐》《点兵歌》《孟姜女》  谭孝汉 唱

29.《杨忠乐自述》 杨忠乐 讲述

30.《孝歌》 黄本兴、吴启才 唱

31.《天光》《山水涅槃》《飞天下凡》《面壁》 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32.《劝郎歌》 佚名老人 唱

33.《川江号子》方应洪 唱

34.《长江流过洛碛》诗/朗诵 王以培  作曲 张建夫

35.《十二时辰》  谭孝汉  唱。

36.《尾声 川江号子》  方应洪 唱 / 张建夫 配曲

 

 

TOP书摘

  王以培访谈

  左奎星

  左奎星:您的创作背景源自沿江居民的迁徙事件,而他们大部分都是祖辈生活、扎根于此;在记忆和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下,他们今天的生活深受祖辈的影响,一些意识观念可能已深深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的细枝末节。那么,就您的观察来看,长江及其水系之于他们,在生活和观念里意味着什么?

  王以培:意味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我们有着不同价值观,生死观—不遇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长江水系,什么叫血脉传承;不遇见他们,我还意识不到自己多么无知,离传统多远—不是我们抛弃了传统,而是传统抛弃了我们;与自身的传统一刀两断,其结果必然是与祖先“失联”,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失联;如此下去,一代人将成为孤儿,再强大的民族,也将成为一盘散沙。而反之,一切都可以逆袭反转。我不喜欢从概念说概念,从这个问题开始,我就以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来回答你的所有问题。

  左奎星:这可能吗?您还不知道我要问什么。

  王以培:肯定的,我相信,因为这十七年来,我经历得太多,许多事情都刻骨铭心。比如在万州新田古镇,我曾去拜访一位民间画家陈永堂先生。陈先生曾跟我说起许多新田往事,神话传说,还亲笔给我画出了新田地势“九朵莲花三枝藕”。陈永堂老师无疑是我的恩师。直到有一次我又去新田,给陈先生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他女儿的声音,是用重庆方言说的:“不在了。”我当时就愣在那里,半天说不出话来。随后我就意识到,要去给陈永堂先生上坟。于是我就按照当地习俗给陈先生祭祀扫墓,写袱子,烧纸钱,并在墓前洒酒。而我这才真正理解了这些习俗之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正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未知生,焉知死”—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当时我心里就这样想:从前我去他们家里拜访陈永堂先生,而今,先生迁居土中,难道我就不再去看他了么?何况那“土房子”就在他们家后院的小山坡上。

  这件事又让我联想到《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一个故事:季札开始出访时,曾北过徐邑。徐君(徐邑封君)喜欢季札的佩剑,却不敢开口。季札心里明白,但因为要出使上国,就没有将佩剑献出。等他回来再经过徐邑,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下他的宝剑,系在徐君坟前的树上才离去。随行人员就问:“徐君已死,您这宝剑还给谁呢?”季札说:“不然。当初,我已在心里将宝剑赠予他,岂能因为他已去世就违背我的初心呢?”

  就这样,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了当地习俗,由这样的习俗亲近并理解的我的祖先,用神话学家坎贝尔的话说,就是“找到自己的专属神话”,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幸运的。我日后愈发意识到,一个人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神话,即可左右逢源,在人生荒漠中找到丰沛甘泉。

  再比如我在新田,遇见文天祥的后代文素涵,他将他的父亲文润昆的遗作给了我,我在其中找到自己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田历史掌故、神话传说。于是,一天傍晚,我就给文润昆老大人上坟并烧袱子,夕阳下,火光映红了新田白水溪。而当夜,我在一座废弃的老房子里,正对着新田白水溪创作,思如泉涌;凌晨时分,一只大蝴蝶扑楞楞径直飞进我敞开的窗口,那是一只我从未见过的金斑蝶,从前只在图片上见过;大蝴蝶睁大了眼睛,翘着花翅膀,停在墙上,又在屋里翩翩飞舞。直到我写累了,将蝴蝶捧起,搁在枕边。第二天醒来,它就消失不见了,化在清晨的阳光中。而当我把这神奇的经历告诉我在新田的老朋友冉振爱师傅,他对我说:“这有什么的,你给老人家烧袱子,他就来谢谢你呀。”我这才想起这一路自己听到的民间传说,人们看见蝴蝶就会问:“蝴蝶蝴蝶,你是哪位老人家?”

  想想看吧,我的兄弟,这样的事,在所谓大城市,谁听说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古希腊人也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化作蝴蝶。

  的确,这些年,我经历得太多,以至于您说的“长江水系”已化成我的血脉,潜藏并分布在我的生命中,看似一切都还和从前一样,但我心里清楚,自己已然脱胎换骨,看似老了,却更充满生机——无他,只因祀神祭祖,而得到祖先和长江的祝福。

  左奎星:但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必然与现实产生冲突,而传统不能回避被孤立这一事实。这种冲突有时会异常强大,传统面临着被异化或直接被摧毁的现实。人在其中的抉择,显得渺小进而衍生厚重的苦难。您常强调苦难背后的“生机”,是看到或感觉到什么样的现象,让您觉得这些“生机”是具有人类史诗般的意义?

  王以培:这些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所谓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往往是表面现象,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在我看来,与祖先及自然的关系,才是传统或文明的标志。而我们现在,真的比前辈懂得更多吗?很值得怀疑。还是讲个故事吧。2013年8月,我又来到新田老街,看见一位农妇正在荒山坡下的杂草丛中拔草种地。我去帮忙,她就一一告诉我这些野草的名字,记得有苦蒿草、野苏麻、白刺苋、狗尾巴草。问她种什么,她说种点儿白菜、点点儿豌豆、胡豆。而对眼前这些植物的名字及生长期,我一无所知,只知道这里原先是良田、屋舍,而即将兴建一座火力发电厂。记得这位农妇名叫卢章秀,新田人,丈夫原先是打石头的。她看好荒山脚下的这片草丛,要赶在火力发电厂建成之前,种一些蔬菜,这让我敬佩不已。这就是传统。这个故事,我记在《往生》第七章中。我想,这就是您所说的“人在其中的抉择,显得渺小进而衍生厚重的苦难吧”。—至今我都还记得她拔草的沙沙声,和四周盛夏的蝉鸣,还有地里钻出的成群的蚂蚁,直接爬到腿上、胳膊上。

  再说这些“生机”,何以具有人类史诗般的意义?话就从《神曲》的作者但丁的《论俗语》说起。简言之,在但丁看来,相对于“罗马人所谓的文学语言”,俗语,即不经过学习、天然就会的“元初的语言”更高贵。怎么说?还是讲故事吧。

  比如,我在万州新田认识一位移民朋友,老人家风烛残年,体弱多病。我问他身体如何,他用重庆方言说:“酸坛子,破箩缸,敲也盎么,是不敲也盎。”我问他今后怎么打算,他说:“路死路埋,沟死沟埋,老虎吃了,得个肉棺材。”这样的语言,他张嘴就来;我只有搬个小板凳,拿个笔记本,给他斟酒、点烟。

  正如神话是文明的根基,人类的精神家园;俗语,或元初的语言,是人类古往今来创作的源泉。思如泉涌,如今在我是一种常态,就是这么来的。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68页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1.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