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新版)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新版)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新版)

作  者:[美] 大卫·哈伯斯塔姆 著

译  者:王祖宁 刘寅龙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1681434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研究与随笔    

标  签:军事史  政治军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一部融合军事、历史、政治、外交、传记的巨著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 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

  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 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TOP作者简介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2007),美国资深记者,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尊称为“记者之父”。1934年出生在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担任记者。1964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被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称为“国家的叛徒”。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二十多本畅销书,内容涵盖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棒球史、五十年代史等等,他有志于创作出美国战后影响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两部即《最寒冷的冬天》和《出类拔萃之辈》,均为20世纪非虚构类的经典巨作。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访途中因车祸罹难,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TOP目录

军事术语表 

序言:棕色的记忆 

 

第一章 云山惊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 

 一 云山伏击战 

第二章 愁云惨雾:朝鲜人民军南下 

 一 金日成的决心与麦克阿瑟的狂妄 

 二 李承晚与近代朝鲜 

 三 金日成的革命历程 

 四 南弱北强 

第三章 战争升级 华盛顿介入 

 一 杜鲁门决定出兵 

 二 心比天高:麦克阿瑟的重负 

 三 舐犊情深 

 四 人无完人 

 五 初战失利 

 六 两将斗法 

第四章 洲际政治:复杂的多边关系 

 一 两党政治 

 二 凯南与尼采 

 三 杜鲁门的总统之路 

 四 台湾问题的政治学 

 五 国共两党之争 

 六 是谁丢了中国 

第五章 孤注一掷:朝鲜人民军挺进釜山 

 一 决战洛东江 

第六章 扭转乾坤:麦克阿瑟仁川登陆 

 一 仁川登陆前奏 

 二 登陆仁川,攻克汉城 

 三 台湾问题 

第七章 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 

 一 止步还是跨越三八线 

 二 中国发出警告 

 三 斯大林、毛泽东与彭德怀 

 四 威克岛会晤与威洛比的误判 

 五 麦卡锡主义与冲向鸭绿江 

第八章 志愿军猛击:长津湖与军隅里美军溃退 

 一 待君入瓮 

 二 谨慎的弗里曼 

 三 兵溃清川江 

 四 拙劣的指挥 

 五 军隅里与“长手套” 

 六 第23团与第2工兵营成功突围 

 七 陆战第1师逃离长津湖 

 八 谁之罪 

 九 李奇微出场 

 十 李奇微重整旗鼓 

第九章 战争转折:双联隧道、原州和砥平里两军激战 

 一 彭德怀的忧虑 

 二 从原州到砥平里 

 三 “双联隧道”惊魂 

 四 第23团坚守砥平里 

 五 “围捕行动”与原州之战 

 六 麦吉与“弗里曼” 

 七 柯罗姆贝茨救援队 

 八 坚守到底 

 九 转折点 

第十章 将帅失和:麦克阿瑟的去职风波 

 一 麦克阿瑟“逼宫” 

 二 杜鲁门痛下决心 

 三 麦克阿瑟听证会 

 四 黯淡与辉煌 

第十一章 战争后果 结局与未来 

 一 可知的结局与不可知的后果 

 二 反思 

 三 尾声 

 

注释 

后记:遥远的战争,不灭的记忆 

致谢


TOP书摘

云山战役

  刚过子夜,中国军队发起总攻。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无论是参加哪场战斗,戴维斯总会遇到敌众我寡的状况,但这一次对于他的班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机枪因超负荷使用而失灵。戴维斯早就料到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刚到朝鲜的时候,对于这种必须由两人操作的武器,他负责背负弹药,接着负责装弹,最后才成为一名机枪手,其间他已经损耗掉三四挺机关枪。因为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对于重型火器的需求也总是源源不绝。一开始,他们使用的是步兵最为常见的武器——M-1 步枪、卡宾枪甚至机关枪。但是无论什么武器,对于数量庞大的敌军来说都远远不够。有一次,营长鲍勃·凯恩中校对他说:“这场战争的关键就是,你得撂倒一百名敌军,然后就能回家了。等到你真的撂倒一百名敌军,这场战争也就不算什么了。”不过,至于为什么要撂倒一百名敌军才能够回家,凯恩没有做过多的解释。戴维斯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形。美军发射信号弹以后,从小在纽约州北部一个农场长大的他看到满山遍野的敌军时,不由想起家乡麦浪翻滚的景象。现在这种景象令人不寒而栗,成千上万的敌军士兵朝他们扑将而来。就算你撂倒一个,还会有下一个;就算你撂倒一百个,还会有另外一百个前仆后继。这种场景对凯恩的玩笑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接着,戴维斯又看到一名骑马的军官,他似乎正在指挥这些士兵。他们还拿着号角,而每当号角声响起时,敌军士兵便会时不时地变换进攻的方向。

  戴维斯知道,身边几名士兵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而且恐怕他们的时间也所剩无几;他们不断开火,通常是近距离平射。戴维斯后来回忆说,一小时,最多两小时之后,弹药都打光了,机枪也因为过热而不能使用。凌晨2 时许,副排长找到他,戴维斯用手中仅剩的一枚手榴弹炸毁自己的机枪,然后两人设法一起来到迫击炮旁边发射空包弹,这多少给了他们一点儿掩护。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熬过这个夜晚。天刚破晓的时候,他们试图重新编组,惊讶地发现有些人还活着。

  他们已经彻底陷入重围。

  …………

  这次战斗结束后,8团原有的两千四百人中死伤八百余人。时运不济的3营原有的八百余人只有近两百人成功突围。迄今为止,这是朝鲜战场上美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败仗。美军经过四个月的苦战,眼看就要胜利在望时,战场形势却突然逆转。这一结果对于一向战无不胜的美军来说尤其让人感到痛心疾首。中国军队仿佛突然从天而降,转瞬之间就将美军的一个精英师打得溃不成军。在云山战役中,8 团死伤惨重,还损失了许多先进武器装备,包括12门榴弹炮、9辆坦克、125辆卡车与数十支无后坐力步枪。在中国人发动攻击后的次日,该团发言人对记者的一席话却令人发抖。他说:“我们不知道他们能否代表中国共产党政府,但是这次战斗就像当年卡斯特在小比格霍恩河遭印第安人袭击一样,完全是一场印第安式的大屠杀。”

  不管联合国军是否喜欢听到“撤退”这个词,他们也开始迅速地向清川江的另一侧撤离,准备迎接中国军队的下一轮攻击。但是此时,就像他们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一样,中国军队在眨眼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到了哪里。他们悄悄地离开战场,又一次把自己隐藏起来。尽管东京总部的人们乐于相信他们已经离开朝鲜,但是实际上他们仍然躲在北方某处。他们希望美军再次陷入圈套,来到距离他们大本营更近的地方。云山战役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鏖战发生在三周以后,在比云山更北、更冷的地方。

  傲慢的麦克阿瑟

  云山之战是中国人发出的一个警告,但是美军却没有注意到。在此前的数周里,美国总统及其高级顾问们一直对于中国介入这场战争的意图大惑不解,而现在他们变得愈发惴惴不安。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暴露了一心想要打到鸭绿江畔、统一朝鲜半岛的麦克阿瑟同唯恐与中国发生全面战争的华盛顿之间的巨大分歧。

  对于华盛顿来说,中国究竟意欲何为再一次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而麦克阿瑟故伎重演,想要通过控制情报来获得做决定的主动权,于是威洛比将军就成为关键人物。他刻意缩小中国军队的伤亡数字,有意淡化中国方面的参战意图。11月3日,在他的精心处理下,美国国内只知道,中国赴朝军队的人数在1.65万到3.45万人之间(然而仅在云山一处,就有接近两个师的约两万名中国士兵袭击了美军。几乎与此同时,在朝鲜半岛东侧,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营遭到另一股兵力相当的中国军队的袭击,并且伤亡惨重)。实际上,当时在朝鲜境内的中国士兵已经有30万人或者30个师的兵力。麦克阿瑟对这次袭击十分震惊,却试图敷衍过去,因此他对参联会主席电报的回复同威洛比如出一辙。他在回电中说,中国人之所以要开赴朝鲜,只是为了能够“在朝鲜拥有一处名义上的立足之地”,从而有机会“从废墟上进行掠夺”。

  如果说一开始麦克阿瑟被中国军队的袭击吓坏了的话,那么当他们消失以后,这位将军又开始夜郎自大起来。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将军在云山遭袭后向东京发出电报说:“我方遭到一股有组织、高素质队伍的伏击与突袭,其中有些是中国军队。”再没有比这更明显的事实了,但是对于沃克的直言不讳,麦克阿瑟的总部感到十分不快。将军想让沃克尽量淡化与中国发生正面接触的危险,装作一切正常,然后继续挥师北进。然而沃克对于继续北上感到惴惴不安,并且像华盛顿的官员一样,想要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尽快了事。对此,麦克阿瑟的措辞很快变得严厉起来。就在沃克担心麦克阿瑟很可能要将自己撤职的时候,这位将军质问沃克,为什么第8集团军在云山之战后就与敌军脱离接触,退缩到清川江之后。接着又逼问道,难道就因为有区区几个“中国志愿军”吗?显然麦克阿瑟想要沃克继续向北挺进,而他给沃克造成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远比那些此时深藏不露、静观其变的中国人造成的威胁要大得多。

  11月6日,麦克阿瑟在东京发表一则公报。公报中称由于他已经在平壤北部收拢包围圈,因此朝鲜战争基本结束。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他这样志在必得,对于亲身经历云山战役的第8 集团军的高级军官们来说,这次战役只是中国潜在威胁的冰山一角。

  此时此刻,华盛顿的人们比以往更加有理由感到惶恐不安。麦克阿瑟再次回电,却与自己前一封电报自相矛盾地告诉华盛顿不用担心,美国空军完全有能力保护他的陆军,从而挫败任何挡住去路的强敌。

  随着美军继续一路北上,决定朝鲜战争最终命运的时刻似乎已经到来。在自己征服朝鲜半岛的伟大梦想与在强敌当前的局势下置美军安危于不顾两者之间,麦克阿瑟最终选择为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而将美军推入险境。对此,华盛顿的高官们无可奈何。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后来写道,我们起初寄望于中国人、后来又寄望于麦克阿瑟去控制战争。然而我们现在对前者无能为力,对后者也力不从心。”

  11月2日至4日,在朝鲜半岛另一端一个叫做“水洞”的地方,第10军所属海军陆战队一部在一场与云山之战规模相当的战役中遭到敌人的痛击,44人阵亡、163人受伤。他们认定,中国人的这次袭击显然经过精心筹划。中国人早已布好天罗地网,却等不及更多的美国人北上自投罗网。水洞一役足以证明云山之战不是偶然巧合。这是美军停止北上、迅速南撤,从而避免与中国发生更大规模战争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华盛顿却无所作为。艾奇逊在回忆录中写道:“当麦克阿瑟展开这场梦魇的时候,我们就像吓瘫了的兔子,坐在那里袖手旁观。”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1.9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