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贪玩的人类3--改变世界的中国智慧
贪玩的人类3--改变世界的中国智慧


贪玩的人类3--改变世界的中国智慧

作  者:老多(李建荣)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030521323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自然科学    

标  签:科普读物  科学史话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秦皇汉武之外的中国史,讲述了古老中国的那些奇人、奇书、奇事的另类科学故事。真正的中国历史正是被这样一群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人创造出来的,也正是这些古老的中国智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世界。本书提出了很多古代中国人出于好奇心而进行的探索和知识积累,也就是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玩",在作者有趣的讲述背后,同时也包含对中西科技的差距、中国文化的反思。本书语言活泼,生动有趣,手绘插图形象幽默,力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关于科学和科学思维的启迪。

TOP目录

再版序

原序

引子

第一章从头说起

第二章玩家墨子

第三章古书浩如烟海

第四章几本奇书

第五章被遗忘的玩家

第六章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

第七章曾经鼎盛的时代

第八章玩礼乐的中国人

第九章几个洋和尚

第十章星星的秘密

第十一章晨光乍现

第十二章拿来的洋务运动

第十三章中国没有死

主要参考资料


TOP书摘

  引子<BR>一<BR>1918年,陈独秀先生高喊:“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中国!”<BR>如今近100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管“德先生”如何,“赛先生”在中国肯定己经是家常便饭且无处不在,也绝对不算什么新鲜事了。而且没有这位“赛先生”似乎还不成,谁也不想再回到没有“赛先生”的时代。“赛先生”,也就是科学。科学不但让“嫦娥二号”围着月亮拍照片,而且让我们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容易了。比如,我们想从北京去趟天津,或者是更近一点的廊坊,谁也不会想起带上点盘缠,烙上两斤糖饼,骑着毛驴去了。就算是骑着最烂的自行车,那也离不开科学。那些被大家追捧,把狗仔队累得半死的影视明星们,没有科学他们也别想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不只在中国,在全世界,科学都是最主流的文化。没有科学的生活是人们不敢想象的。<BR>可是,当我们眼巴巴地盯着教授,想听听科学是从哪里来的时候,神气活现的教授说出来的答案,不是姓哥(白尼)的,姓伽(利略)的,就是姓牛(顿)的,总之是一大堆外国姓氏、外国名字,怎么就没有一个姓张姓王的中国名字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里说的:“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①<BR>而对李约瑟这个难题,人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有些人可能会嘴一撇,头仰得高高的,对此嗤之以鼻,理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科学算什么?有些人则可能会眼泪汪汪地讲出一段段悲伤的往事,让人听了以后鼻子发酸。他们把这满腔哀怨都发泄在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之上,视封建文化为罪魁祸首。不过也有人和前面两种都不一样,他们觉得过去的事情既然已经过去,那就让它过去吧,不必纠缠。只要我们从现在起开始玩,那今后的天地不一定是谁的呢!只要2020年不是世界末日,那就看看到底谁玩得更好、玩得更牛,因为科学就是被一群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人玩出来的。<BR>李约瑟凭什么提出这么个大难题,把咱们的历史学家累得差点吐血呢?原来他还说了下面一段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熔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都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前面,与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①这里老李的意思是,中国人在公元3~13世纪是全世界最牛的,可就是因为“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以致后来能让“嫦娥二号”围着月亮拍照片的科学理论没出现在中国。<BR>李约瑟说的没错,科学从孕育到出生,中国人是有过很多重要贡献的,尤其是在古代。那时候,科学就是一群满怀好奇心的人在玩,中国外国都一样。中国古代的圣贤们也曾经有过许多非常l惊人的发现和非常伟大的理论,圣贤们创造出的许多学问,有些至今还在为我们所用与研究。但为什么李约瑟先生要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呢?难道中国古代圣贤们的伟大理论和科学一点关系都没有?<BR>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回过头去找答案。回多久?回过去几千年。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文明史几乎都是从几条河沟子边上开始的: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洞、恒河、黄河。欧洲人玩的科学主要来自前面的三条河:尼罗洞、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就是古埃及和古巴比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的古希腊人泰勒斯,就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游历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那里得到几何、代数还有天文等真传,回到老家米利都玩出了理性思维,也就是后来的科学思维。<BR>生活在另外两条河边的人当年在干啥?他们也在玩,现在通行世界的所谓阿拉伯数字就来自印度,而中国人玩出来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等,都为后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BR>那中国和西方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只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呢?是因为中国人笨吗?显然不是,原因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玩的不一样。<BR>啥叫玩的不一样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或者叫文化人儿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治国、平天下”,为了能治国、平天下就必须玩修身、齐家。怎么才能修身、齐家呢?修身、齐家不用剪子不用刀,而是要面壁十年,苦读先贤的经典,饱读诗文,苦练书法。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人儿就必须忘掉身边的世界,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有一件事是他们最爱干的,那就是坐在书堆里玩“考据训话”,在中国古代文化人儿的心里,对古代圣贤的各种训诫或者玄妙理论做考据训话是他们最大的乐趣,为此他们愿意贡献整个人生。<BR>二<BR>啥叫“考据训话”呢?中国古代(公元前3世纪左右)开发出的一种学问一一“训话学”。什么叫训话学呢,训话学古时也叫作“汉学”或者“小学”其实是一种治学的方法。由于古籍都是用当时的书面语言写的,流传下来以后书面语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研究古人著作里圣贤们使用的词语与当代意义有什么不同,读音有没有差别,以及这些词语的渊源典故等,就是训话。而做这个工作就必须考证,要有证据,这就是“考据”,于是就有了“考据训诂”。比如,宋朝大儒朱熹对《论语》里的著名段子一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考据训话,朱嘉这样写道:“说,悦,同。”他说这里的“说”字和喜悦的“悦”字是一个意思,孔夫子时代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如果不知道古代“说”和“悦”是一个意思,读这句话的确会有点懵,怎么叫不亦“说”乎呢?为啥是“说”呢?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字,也不太好理解。朱嘉是这样训诂的:“愠,纡问反。愠,含怒意。”首先他解释读音,“愠”读“纤”(也就是y&ugrave;n,同“运”音),另外这个字含有“愤怒”的意思。朱熹这么一解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就明了了,就是人家不了解你、不搭理你,你却不生气,这样的品行就是君子也。<BR>语言和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的,现代语言的变化我们都有体会,前些年的流行语,过了儿十年就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何况千百年前圣贤写的段子,现在有些肯定看不懂了。考据训话,现在叫考据学,这门学问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考据学是历史学家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问。<BR>2000多年来,考据训话在中国太重要了,不光历史学家,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宁愿花上一辈子时间去玩。他们为解释和考证圣贤写某个字的渊源,可以查书万卷,洋洋洒洒地写上一篇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集注》或者《释要》。但是,对于圣贤为什么要写这些字,在写这些字之前,或者之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在想什么,也就是圣贤们用这些词语描述的事情,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却几乎没人研究。比如孔子在什么情况下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此朱熹没有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在朱嘉看来,圣人说的话就是真理,一字值千金,除了他们使用过的那些玄妙词语值得推敲研究加以注释,并牢牢地背诵下来以外,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法是不必做任何解释和考证的。<BR>于是在中国学者们玩考据训诂的时候,中国老百姓凭着他们的各种生活经验,创造出了李约瑟说的:“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前面,与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BR>在那个漫长时代,外国学者们玩啥呢?他们玩神学和经院哲学,和我们玩考据训诂差不多,都是把古代圣贤说的任何一句话当成一字千金的金科玉律。<BR>不过,到了13世纪,外国的情况开始变化了,有个叫罗吉尔培根的人出现了。罗吉尔培根生活的时代(1214~1293年)是中国的南宋末年到元朝初年时期。他出生的时候,据说广东建立了一所颇具规模的书院一一禹山书院。当广东的国山书院里聚集起一帮玩考据训诂的中国书生的时候,在几千公里以外英国牛津冷冰冰的教堂里,罗吉尔培根写出了他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大著作》。在这本书里,罗吉尔培根提出了人之所以会犯错误的四个方面:①过分相信权威:②习惯:③偏见:④对已有知识的自负。于是,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在欧洲开始了,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BR>培根逝世250年以后的1543年,弥留中的哥白尼,伸出于摸着自己的著作《天体运行论》,一个全新的时代从此开始。在《天体运行论》里哥白尼说:“托勒密总结前人400多年的观测成果,把天文学发展到几乎完美的境地,就l惊人的技巧和勤奋来说,托勒密都远远超过他人。可是,我们察觉到,还有非常多的事实与他的体系应当得出的结论不相符,另外还发现了一些他所不知道的运动”①不知道的运动是什么呢?那就是凭经验做梦也想不到的“日心说”。哥白尼在对古希腊托勒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4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8.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