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

作  者:谭泽明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定  价:30.00

I S B N :978730912868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标  签:社会科学  新闻传播出版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以民国元年作为研究的剖面,以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为主要线索,回顾民初特殊舆论环境和复杂社会背景,探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期的艰苦抉择及推进新闻业现代化的过程,研究新闻业对国家、民族和公众的重新建构,窥探中国报人文章报国、特殊政治性倾向的价值诉求,从中挖掘民初新闻业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独特发展态势及历史功绩。

TOP作者简介

谭泽明,河南兰考人。毕业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文学硕士。现为广西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新闻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在《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TOP目录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目标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研究的方法
七、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本体
八、中国新闻史的具体状况
九、创新新闻史研究方法的路径
十、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第一节 名存实亡的大一统局面
一、清贵族腐朽不堪
二、局势的扑朔迷离
三、角逐政权的竞争
四、革命力量薄弱
五、宣统皇帝退位
六、集权的短暂真空
第二节 社会价值建树的难题
一、传统儒学价值体系的崩溃
二、新价值体系的融合发展
三、社会价值观念的对立
四、新价值体系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舆论环境
一、晚清的出版律例
二、租界对新闻业的影响
三、政治局势绑架新闻报业

第二章 民国前的报刊业
第一节 早期报人的贡献
一、早期报人的构成
二、早期报人的报刊主张
三、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特征
第二节 维新派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维新派的构成
二、维新派的报刊理论建构
三、维新报刊的特征
第三节 革命派与报刊的革命动员
一、孙中山的报刊理论建构
二、革命报刊蓬勃发展
三、革命报刊的特征
第四节 不合时宜的清末官报
一、清末官报
二、官报落伍的原因
三、官报与民报之比较
第五节 政论报刊的政治功能化改造
一、政论报刊的中心化
二、报刊政治功能的影响
三、中国特征的报刊

第三章民国元年新闻事业概况
第一节 短暂的办报高潮
一、国人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民初办报高潮的特征
第二节 政论:主流报刊传统基因
一、政党和朋党
二、党派报和非党派报
三、党派报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新闻业概况
一、新闻从业者与专业主义
二、新闻业的经营管理
三、新闻传播的有限效果
第四节 新闻业务的发展
一、专业采访与白话文写作
二、报刊编排的革新
三、新闻业的技术革命

第四章民国元年的新闻思潮
第一节 分化中的传统士人
一、传统士子面临抉择
二、科举废除与士子的茫然
三、“士”的转型与分流
第二节 社会语境的变迁
一、社会语境的概念
二、主体社会思潮
三、诉求于报刊载体
第三节 新闻思想和追求
一、新闻专业主义
二、报刊功利主义
三、新闻投机主义

第五章 《暂行报律》事件
第一节 《暂行报律》前后的新闻法
一、晚清的报律
二、《暂行报律》事件
三、民初其他报律
第二节 报刊言论与中央集权
一、“大一统”的思想传统
二、民权与集权的矛盾
三、《暂行报律》出台的必然与偶然
第三节 客观审视《暂行报律》
一、是否合乎法律
二、是否应该立法
三、懵懂觉醒和幼稚抗争
四、士子精神的显露

第六章 言论界骄子:梁启超最后的努力
第一节 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一、作为报人的梁启超
二、梁启超报刊思想研究概况
三、报刊思想分析
四、参政豪情与落幕悲情
第二节 “愿终身不离报馆”
一、流亡生涯的结束
二、归国演讲的隐语
三、士子之身的选择
第三节 梁启超《庸言》个案分析
一、天津《庸言》杂志
二、梁启超《庸言》的目标
三、梁启超《庸言》的无奈

第七章 文人论政:报人张季鸾
第一节 榆林张季鸾
一、张季鸾的生平
二、关学思想根基
三、报刊活动概况
第二节 国士精神和新闻追求
一、国士精神
二、文人论政
三、报恩主义
第三节 张季鸾的传统原动力
一、精神层面:儒学支撑
二、行为层面:经世致用

第八章 儒商报国:史量才及其申报馆
第一节 史量才及其社会角色
一、生于商人家庭的史家修
二、报刊活动经历
三、史量才的社会角色演变
四、史量才的社会角色冲突
第二节 史量才与申报馆
一、史量才前的申报馆
二、史量才对申报馆的革新
第三节 史量才的报刊经营管理思想
一、人格·报格·国格
二、“史家办报”
三、儒商报国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区域文化与传播丛书 民元时期的新闻业:一个剖面的研究》:
  第二节 政论:主流报刊传统基因
  许多研究者将民初的政治人物办的报纸称之为政党报,大概源于梁启超所提出的“政党报”概念。其实,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初的中国缺少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政党。从组织形式、机构宗旨等各方面来研究,所谓的民国初年许多政党更接近于中国历史上的朋党。因此,“政党报业繁荣”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说法。
  一、政党和朋党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成为时尚,迄于1913年底,新兴的公开党会,初步统计即有680多个,政治类312个。在很短的时期内涌现出300多个形形色色的政党团体,俨然进入了现代政党社会。而实际上,这些标榜自己为政党的各类团体,既缺乏有效的组织机构,也缺乏明确的政治诉求,更似中国传统社会里的朋党。朱宗震先生就认为:“民国初年的政党组织,就是士大夫的朋党组织方式,套上了现代政党概念。梁启超的政党观念,就是要支持袁世凯的开明专制;而宋教仁的政党观念,就是要与袁世凯分享政权,甚至独占政权。”如此情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历史状态。
  政党和朋党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意义却相去甚远。梁启超说:“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这只是在组成形式上区分了两者的差别。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它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体系下的不同产物,是不同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社会群体。
  政党是伴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本质上讲,政党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是为夺取、影响和巩固政权而开展活动的政治组织。政党是现代国家中有着特定民主政治理念的社会团体,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问题有各自的主张。在竞争式民主国家里,政党往往通过在选举中获胜,获得合法的执政地位。可以说,每一个政党,都是以获得最终执政,维护特定阶级或阶层根本利益为目标的。
  朋党则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是统治阶层内部形成的为左右朝廷、影响朝政、实现小集团利益而聚在一起的小团体,一般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纲领、没有统一的党章,有一个或少数几个领袖人物。它是中国传统熟人社会衍生出来的产物,与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以及犯法连坐制度等都有深刻而密切的内在关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朝的牛李党争、明代的东林党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政党和朋党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是阶级集团利益的维护者;而朋党则表现为代表朝廷的利益,处处拥护朝廷,维护皇权的存在,并不公开表达某种利益需求,忠于朝廷是其宗旨。在组织纪律上,政党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朋党则是松散的熟人网络。政党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过来的,并不是一蹴而就形成政党政治的。朋党是中国传统集权社会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现象,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20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