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端发声--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演讲集粹(2010-2015年)
高端发声--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演讲集粹(2010-2015年)


高端发声--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演讲集粹(2010-2015年)

作  者:严军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3347719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国学读本(九年级 上 双色版)/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材》设“沐浴经书的春风”“寻觅历史的兴衰”“汲取诸子的智慧”“品味诗文的芳香”4个单元,按照经、史、子、集四条线索各成体系编写。精选了《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等多部经典,每个单元的经、史、子部大体依据时代顺序,分别选取一部经典著作。

TOP作者简介

冯增俊,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TOP目录

第一辑危机与挑战:教育的视野与使命(2010年)

中国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公立学校的问题/劳凯声

战略视野中的两难抉择——中国教育向何处去/桑新民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基于模型与案例的研究/孙杰远

变革的力量——寻找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杨东平

要不要让学生学会一点“恨”——建设正义社会的一个要害性教育问题/吴康宁

中国目前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柳海民

在中国未来视野下的教育危机/冯增俊

中国高等教育观反思/陈学飞

教育改革的特征及与之相关的思维品质/周作宇

第二辑教育、“中国模式”与文明的去向(2011年)

教育知识要谨防的“工程化”病症/周作宇

建立“教育特区” ,以区域突破带动教改全局/周洪宇

自信与自省: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说开去/张民选

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丁钢

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吴华

中国大学改革究竟怎么改/孙绵涛

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与实现途径/陈时见

转型中国与大学生的转型:转型必创新/夏纪梅

第三辑时代迷局:中国走向与教育改革(2012年)

中国教育变革的力量/朱永新

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动力/张传燧

“现在大学制度”离“现代大学制度”有多远?/董云川

公平还是祸害:中小学择校的是与非/杨东平

教育与民族发展的错位/王凌

铸就生命课堂: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崔其升

立足于人的自我实现:学生培养的四大目标/邓放国

学校要追求理性之光/张熙

第四辑潮动风起:中华复兴与教育革命(2013年)

教育发展比教育改革更重要/徐辉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三次教育革命/冯增俊

从形式公平走向社会公正——高考招生唯分数论的批判/文东茅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基本原则与中国问题/胡建华

中国基础教育:困境与反思/吴颖民

新科技革命与教育思想改革/罗崇敏

杰出人才培养:大学必须守持学术理性/眭依凡

重建纪纲:论“教育目标”之重构/朱旭东

人的发展:好学校?坏学校?/范国睿

传统与革命:台湾教改20年反思/周祝瑛

第五辑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中国人(2014年)

强国战略下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袁振国

开启新时代:中国地方高校转型创新/黄达人

中国文化下的高考突围/刘海峰

教育悖论:素质教育的来世今生/涂艳国

中国文化重构视野中的“中国人”教育/李宗桂

西学东渐、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学科/陈洪捷

传统迷失:精英思维下的高教大众化/吴仁华

在变革高校组织中发展人/屈琼斐

站起来的中国:民族复兴中的文化自觉与教育担当/钟明华

第六辑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2015年)

从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谈起/李延保

教育的品质:教育强国的“软实力”/吴康宁

应试型高教:世界百大中的SSCI症候群/周祝瑛

教育问题是文明问题/钱定平

文明的未来与教育的责任/石中英

走向大国的文明生态/吴坚


TOP书摘

前言

让教育托起中华未来的大国梦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简称“中国教育30人论坛”,英文简称Edu Top 30)首届年会于2010年5月在广州著名的中山大学怀士堂隆重举行。这是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代转折关头,一群有志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教育界、思想界、媒体界,以及关注教育问题、热心教育公益之实业界人士共同发起的,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五所高校教育学院(学部)共同主办的一个高端论坛。论坛既有感于近代来中华民族历经山河破裂、腥风血雨的悲苦岁月,有感于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外强围堵颠覆、艰难跋涉的曲折历程,更着眼于民族复兴进程中社会巨变给教育提出史无前例的重大变革要求以及教育孕育新时代的重大作用,遂同声振臂疾呼,以求全民族聚焦教育,思考教育如何作用中国未来,造就一个传播现代教育思想的公共性、公益性高端思想平台,创建汇集时代教育精粹的中国教育智库。

中国数千年悠久的教育传统对中华文明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诟累日深已成重疴,特别是科举制在开辟从世袭制转向选拔制新时代的同时,也造成读书做官之风,教育功利化严重,日渐背离教育之本性,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价值,致使教育精神颓废,与社会进步日益背离。因此,重新唤起教育服务社会、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教育聚集社会进步思想,孕育国家新未来,就成为中国走向大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正是秉持复兴中华的教育情怀,更好激发教育孕育未来之特有功能,聚集民众智慧生成未来潜力,几经考量,我们决定把原来“中国教育30人论坛”定为“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简称“中国教育30人论坛”)。我们深知,中国正处在一个时代巨变的前夜,一个大挑战和大机遇并存的时代,未来,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希望所在,看到未来就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光明,把握住未来就把握了希望。当然,希望的未来不可能自然到来,而是无数志士艰苦奋斗乃至牺牲换来的。同那种专业研讨相比,在变革大时代,人们更加期待以高凌绝顶的大视野、高瞻远瞩的大胸怀、高屋建瓴的大思想,把握民族和人类未来,并通过教育的作用把这种未来变成全民族全人类的共同自觉和一致行动。所以,“教育与中国未来”更能体现“中国教育”内在的特定功能和生命活力,也恰恰是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论坛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中的教育责任和时代激情。与那些流行营造圈子的做法不同,本论坛倡导开放性,“30人”只是一种标记,标示每届有一批对特定主题有研究的学者参与的重大盛会。因此,本论坛是所有关心关注中国教育和中国未来的人士的共同论坛,论坛也重视依据不同主题邀请对中国教育特定问题有研究之学者及社会人士演讲研讨,他们是论坛的灵魂和高质高端的保障。因此,参与论坛既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荣誉,更是一种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一种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每届到来的与会者,包括专家和社会人士,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对每届论坛的这些主题都有一种久违的意会,都有着一见如故、神交已久之感。这正是引无数人士放下许多重务,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论坛中的根本原因。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持“远见、反思、公共、公益”为宗旨,以探讨中国未来的重大教育发展论题为己任,特别是有关中国目前发展中与教育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可谓是,求居高声自远,眼阔思乃深之意,也有立高屋建瓴之大势,方有大仁大义大智大勇之力道。为了实现这种目的,论坛除了不定期举办相关主题分论坛式研讨外,每年5-10月间择时举行论坛年会,地点选择在著名的中山大学怀士堂举办,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多次发表重要演讲的地方,是中国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象征地,也正是这种庄重,使得一年一度年会也成为一次集中研讨当前中国教育的思想盛会。在论坛历届年会主题上,我们都可以窥视到其中包含着的那种壮怀激烈又高山流水的激情,如第一届“危机与挑战:教育的视野与使命”(2010年)、第二届“教育、‘中国模式’与文明的去向”(2011年),到第五届“中国文化中国教育中国人”(2014年)、第六届“大国文明与教育使命”(2015年)、第七届“教育创新驱动与智造中国”(2016年)以及第八届“巅峰之路: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2017年)等这些主题,都有其深怀忧国爱民之心,思创教立业之计,探大国新民之路的壮志豪情。我们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使教育真正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话题,在不断地反思民族教育行为中,为民族注入未来的远见,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大国,踏上巅峰的阶梯基石。

作为一个开放性高端论坛,也是一个公益性论坛,我们倡议一切有志于创新中国教育的人士、学校、企业及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八年来,广州全赢自主教育集团、广东金翅膀教育集团、广外南国商学院、麦田教育基金会、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等机构给予了大力支持,更有福建教育出版社一直积极赞助推进,拨基金出版文集,黄旭社长、成知辛主任及林云鹏编辑为出版文集做了大量工作。还有诸如搜狐网诸位教育编辑以及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各届研究生的积极服务工作,等等。正是他们的倾力支持,论坛方才继续推进,并日益绽发出奇光异彩,成为中国有影响的教育论坛。

感谢一切支持推动这一论坛的机构和人士,我们相信,作为,也是最早倡导“教育与中国未来”这一大主题、最早提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大旗帜下,必将会引发更多新的研讨乃至新的主题论坛,有力推动中国教育研究,使中国教育研究更繁荣起来。

最后,谨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再没有比教育更加强大的变革力量了。教育促进人权和尊严,消除贫穷,强化可持续性,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教育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分担责任为基础,所有这些都是人性的基本共同点。所以,我们必须高瞻远瞩,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教育。为此,我们需要开展广泛的辩论和对话,这正是本书的目标——满怀憧憬,鼓舞人心,对话未来。”

“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秘书处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冯增俊

2017.5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74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42.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