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素质教育在美国8: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
素质教育在美国8: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


素质教育在美国8: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全新修订版)

作  者:黄全愈 著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丛 书: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35496379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标  签:家教理论  家庭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量,要多学、多记;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性思考,让学生多问、多想。这个“童子功”的明显差别造成美国的学生后劲更足、创造力更强。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一些观点、访谈和文章,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例的分析和探讨,集中展示了作者“要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的核心思想。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旅美教育学家对祖国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关注,体会到作者的爱之深,故而责之切。


TOP作者简介

    黄全愈,旅美教育学家。先后担任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学科部主任,孔子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教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曾荣登《纽约时报》《出版家周刊》推荐书单。所著中美教育比较系列,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中,《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爱弥儿》”。


TOP目录

代前言 黄全愈:教育的“修桶匠”001

 

第一章001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创新教育的陷阱和盲区003

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014

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兼与杨振宁教授商榷028

一流的学生从哪里来

——兼与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商榷034

从美国的教育说起,何为体育的“育”?040

从走课制里“走”出什么?046

教育复兴:从“授人以渔”到“有教无类”

——“教育”这个好东西,我们曾经有过……054

教育更是一个好东西062

 

第二章067

改革高考之我见

——与中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商榷069

美国这样“高考”073

教育以“考”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论高考改革之路084

高考何去何从

——再论高考改革之路092

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097

状元情结可以休矣

——质疑王极盛教授的“高考状元”研究102

为什么“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兼答温家宝总理的提问108

便当里的“素养”112

“牵”(黔)驴技穷

——答“驴文”115

素质教育“靠”每一个人的参与

——素质教育靠老师还是靠体制?121

素质教育不适用于狗124

“状元”为啥就不能捡垃圾?127

“京剧进校”与“女足内讧”背后的观念混乱129

创新教育vs.“注、疏、解”131

 

第三章135

可怕的教育“自慰”,兼答“草头将军”

——博客答辩137

天底下哪有好的应试教育?

——博客答辩139

春考与作弊

——博客答辩141

不要把本也属于自己的财富划归“霸权主义”

——博客答辩142

“收徒”与“硬环境和软环境”

——博客答辩144

我看米卢的“卢”山真面目146

克劳琛“深”不可测吗?150

“辣辣”的印象157

写给南宁的读者160

 

第四章163

从根上抛弃“以考为本”165

《新京报》记者访谈169

新华社驻联合国及纽约记者范小林访谈175

《南方日报》记者刘晓璐访谈183

《中国书报刊博览》记者访谈186

《中国青年报》肖云祥记者访谈192

《羊城晚报》记者访谈198

《海外星云》记者访谈录202

《你也能够上哈佛》在北大校园引发教育观念大碰撞207

素质教育在中国

——一位留美教育学博士对中国教育的思考213

 

代后记233


TOP书摘

第一章

  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让别人的脑袋为自己思考——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批判性思维、没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就是被教傻了。

  谁都看得出被教傻了,还能不傻吗?

第一章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创新教育的陷阱和盲区

  如果创新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脊梁;

  那么,创新教育就是这根脊梁的脊髓!

  创新是中性的武器

  许多人以为,创新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其实,就像核裂变一样,创新是一种中性的武器,好人可以拥有它,坏人也可以利用它。可惜,在正面创新举步艰难之时,负面创新却花样翻新。

  据《人民网》报道,某日,某人在马路上拾到一信封,里面有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插入ATM机,竟然有30万余额。信封里还有一封某公司的“行贿信”:

 

  某处长:

  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司的一点心意。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160423),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05168701XXXX)。

  虽然银行卡显示有余额30万元,但当此人取款时,ATM机显示“不予承兑”。拨打信上的银行电话。“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卡上有5000元滞纳金,只要往里面转5000元,即可自由存取。5000vs30万,再说钱是打到这张卡里,能有啥问题?于是转了5000元。转账成功后,此人再输密码,仍是“不予承兑”,再拨“银行”电话,关机……

  至于骗子是怎样创新的,在此不赘述。总之,既简单又新颖,以至公安感叹:这个骗局从未见过,连银行都蒙了!

  读了这个让人唏嘘的负面创新的报道,让我们看一看汤森路透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各国入围数量:日本40家;美国35家;法国10家;德国4家;瑞士3家;韩国3家;瑞士、加拿大、比利时、荷兰各1家。唯独没有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大陆。

  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

  2000年,我应邀到南方一所非常好的中学作报告(没有多少中学“胆敢”让他们的学生面对我这个“离经叛道”的素质教育“传教士”)。

  谈到语文教学时,我说:“请在前排就座的领导不要回头,我要问个敏感问题。”

  校长大度地笑笑。

  副校长:“不用回头我也知道怎么回事儿。”

  我说:“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请举手!”

  手臂林立,一片哄笑。

  我又说:“请不喜欢数理化的同学举手!”

  这次没有嬉闹,大家互相看看举手者,不时有人“检举”他人或被他人“检举”……

  显然,不喜欢语文的同学,远比不喜欢数、理、化三科的总人数要多得多。

  朱自清的《背影》,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鲁迅的《药》,还有唐诗宋词……让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也没齿难忘!语文,实在是一门字里行间都情趣盎然的学科,本来应该最能吸引孩子,怎么反过来,倒成了一门最烦人的课?

  光明日报曾刊文《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披露了何为“荒谬”: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5.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