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阅读日本(增订版)
阅读日本(增订版)


阅读日本(增订版)

作  者:陈平原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10805782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各国文化与交流    

标  签:东方文化  世界各国文化  文化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阅读日本》是陈平原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走访日本的观察和记录,用作者的话说,这册谈论日本的小书,既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旅游指南,只是个好奇的读书人“行万里路”时的随笔札记。他抱持对“爱国的自大”的警惕,希望日渐富裕的中国人,自信之余,也需自省,方才能做到“不卑不亢”。这本旅行笔记,正可谓做到了这一点。此次增订,对两辑文章全部更新,更有“新鲜出炉”的四国之行。作者“越来越怀念那种个体的、可辨认的、有温度且有感情的学术交流,以及那种剑及履及的低调的学术合作与教诲”,也借此“向多年前启迪过我的日本文化或帮助过我的日本学者致意”。


TOP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TOP目录

增订版序

初版序(夏晓虹)

辑一 东游小记

窗外的风景

东京的古寺

木屐

“初诣”

烟雨佛寺

踏雪访梅

新年音乐会

东京之“行”

伊豆行

辑二 阅读日本

扪碑记

招魂

汤岛梅花

神舆竞演

历史文化散步

从东京到江户

文学碑

西乡铜像

开国纪念

“教育第一”

“厕所文化”

辑三 东京读书记

小引

文库文化

教养新书

讲座学术

神田书肆街

丸山“福泽”

大学百年

日本论名著

东洋学系谱

作为“乐谱”的丸山真男

辑四 结缘小集

今夜料睹月华明

书卷多情似故人

春花秋月杜鹃夏

共同研究是否可能

附录一:共同研究的基础(中岛碧)

丸尾教授的“年头诗”

附录二:年头诗(丸尾常喜)

一次会议和一本新书——追怀丸山昇先生

附录三: 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答《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燕山柳色太凄迷——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

从鲁迅出发

“失败的英雄”

辑五 四国行

城市与大学

古迹与名胜

文学碑与纪念馆

阿波舞与巡礼路

初版后记

TOP书摘


木屐



 小时候不喜欢木屐,主要是嫌重,穿上无法快跑或者蹦跳,玩游戏时总吃亏。

 上学了,按规定不能打赤脚,可抄近路需要跳水沟踩田埂,穿鞋实在不方便。把鞋带一结,挂在书包上,光着脚丫子在泥地上跑,挺舒服的。偶尔也把鞋挂在脖子上,但那必须是新鞋才好看。到了学校门口,擦擦脚,穿上鞋,一下子“文明”起来了。

 十五岁那年当了“知青”,来到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终于体会到木屐的好处。村里的水沟不大通畅,加上母猪率领小猪东游西荡(肉猪可圈而母猪必须放养),一到雨天街上猪屎和着稀泥,只有穿着木屐才能安然无恙。村民一般早睡早起,夜里十点以后,周围静悄悄的,巷口传来木屐声,大半是朋友找我聊天来了。石板路上深夜走木屐,清脆又悠扬。失眠时,数着远处夜行人的木屐声,也能渐渐沉入梦乡。

 久居城市,重做“文明人”,只好告别木屐。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木屐实在不方便;住楼房深夜踱步,楼下肯定抗议。当然也有“从众”的压力,不敢过于“招摇”。已经隐去了的记忆,读黄遵宪和周作人关于日本“下驮”的描述,才重新恢复过来。此次东渡,很想听听东京街头的木屐声,顺便理解黄、周二人之争议。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述及“声声响 画廊边,罗袜凌波望欲仙”的木屐:

屐有如丌字者,两齿甚高,又有作反凹者。织蒲为苴,皆无墙有梁;梁作人字,以布绠或纫蒲系于头。必两指间夹持用力,乃能行,故袜分两歧。

据黄氏考证,此乃中国古制,与其时尚流行于南方的木屐样式不同。周作人赞赏黄氏的观察,不过认定日本木屐的“梁作人字”,“比广东用皮条络住脚背的还要好”。吾乡与黄氏家乡相邻,风俗相通,自是不能同意周氏的意见。穿木屐到底是夹着还是套着方便,很大程度是习惯使然。周作人将其归结为中国男子裹脚故脚指互叠不能衔梁,未免牵强。不同于黄遵宪的风俗介绍,周作人之《日本的衣食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很能体现其个人趣味:



去年夏间我往东京去,特地到大震灾时没有毁坏的本乡去寄寓,晚上穿了和服木屐,曳杖,往帝国大学前面一带去散步,看看旧书店和地摊,很是自在,若是穿着洋服就觉得拘束,特别是那么大热天。那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如今本乡东大附近旧书店仍在,可难得见到穿和服着木屐的读书人,更不要说“曳杖”了。

偶然在校园里见到一位着木屐的学生,看他上身西装,下身牛仔裤,肩上的书包前后晃荡,再配以踉跄的脚步,实在有点滑稽。那学生大概自觉很好玩,一路左右顾盼;我则从这颇具反讽意味的摹仿中,意识到木屐的“死亡”。

那天雪后初晴,我从东大回家,忽闻前方有念佛声。转过街角,见三位僧人各持一面小鼓,匆匆赶路。伴随着鼓声和念佛声的,便是那清脆的木屐声。大概出于苦行的考虑,天寒地冻仍不着袜。平日走路已属“匆匆”的我,赶上着木屐的僧人也都不易。踩着鼓点,跟在僧人后面念佛,直到实在跟不上才想起应该回家了。

于是,站在路边,目送渐渐远去的僧人,还有那木屐声……



(初刊1994年8月5日《南方周末》)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页  数:287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