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四色全彩)
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四色全彩)


音符上的奥地利:山水之间的音乐旅行(四色全彩)

作  者:刘雪枫

出 版 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定  价:66.80

I S B N :9787531737681

所属分类: 艺术  >  音乐    

标  签:艺术  音乐  音乐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作者的足迹遍及奥地利著名音乐胜地,多次出席重要的音乐节庆活动,观赏数十场各种规模形式的歌剧及音乐会,除沿途撰写音乐旅行随笔外,还拍摄大量照片,忠实记录了一次次心灵怡悦之旅。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通过对音乐故地的探访,唤起对音乐家往昔生活的追述,对音乐精神的思考,对音乐发展史的评说。

TOP作者简介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古典音乐推广者、文化学者、研究员,“得到”《雪枫音乐会》主讲人,“音乐之友”创始人。1961年11月生于辽宁大连,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著有《贴近浪漫时代》《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德国音乐地图》《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穆特与秦腔》《交响乐欣赏十八讲》《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五种)、《耳根清净》《给孩子的音乐》;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京师爱乐丛书》等。

TOP目录

第一章 “音乐之都”维也纳
“金色大厅”的诱惑  / 003
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漫谈  / 027
维也纳的“夜乐”与“白日梦”  / 065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齐格弗里德》  / 073
中央公墓和城市公园的音乐家  / 087
莫扎特在维也纳  / 095
贝多芬故地寻访记  / 108
感受舒伯特的迷人忧伤  / 120

第二章 “音乐天堂”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艺术节小史  / 135
萨尔茨堡艺术节亲历记  / 159
萨尔茨堡的《唐·乔瓦尼》  / 182
重访萨尔茨堡  / 194
莫扎特的萨尔茨堡  / 208
萨尔茨堡的“莫扎特周”  / 221
在教堂聆听莫扎特  / 226

第三章 边走边听的感恩旅途
马勒:从“小屋”到墓地  / 239
一次与布鲁克纳有关的旅行  / 259
水天辽阔布尔根兰  / 277
新锡德尔湖上的轻歌剧  / 295
歌剧舞台上的“景观音乐剧”  / 307
穿越时空的《卡门》  / 314
湖光水色中的音乐盛宴——克恩顿音乐之夏  / 324
大气磅礴格拉茨  / 341
乡村受难剧院的瓦格纳节日  / 357
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剧  / 383
黑山中的“Schubertiade”  / 398
湖区小镇的“乐长”  / 414
我的古尔达奇缘  / 427
莫扎特之殇  / 433
“海顿年”的“冬之旅” / 438
未竟的旅途  / 456
修订版后记  / 462

TOP书摘

  “金色大厅”的诱惑

  维也纳“金色大厅”(Goldenen Saal)在国人心目中是音乐世界最具知名度的音乐厅,它几乎就是传说中的“艺术圣殿”的现实版。曾经有关于音乐爱好者的问卷调查,在“愿望”或“梦想”一栏,许多人填上“金色大厅”的字样,似乎能够到那里听一场音乐会就“梦想成真”“于愿足矣”。

  “金色大厅”在中国的影响力毫无疑问系拜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所赐,但是最近几年“金色大厅”也被变了味儿,甚至抹了黑,从而导致心地“极端纯正”的乐迷发出拒绝到那里听音乐会的呼吁。事物的辩证关系一向如此,既然是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占领它征服它,然而当它就那么不费吹灰之力被占领和征服以后,它的含金量是否就会下降呢?从我个人而言,身处国内是一种思维惯性,总以为金色大厅向带钱来的团体敞开大门未免太过商业,是否能租得起场子就可以不设门槛呢?当然,在我每次到维也纳的时候,这种疑虑肯定是烟消云散的。金色大厅还是金色大厅,它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殿堂仍然当之无愧。当然,你不能指望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超级巨星的音乐会,不过超过一百场的顶级演出还是令世界上任何一间音乐厅只能望其项背。

  无论在什么年代,高级交响乐团和著名音乐大师每年都不会错过安排在“金色大厅”演出,以2006-08两个年度的演出季为例,便有科林·戴维斯、海丁克、穆蒂、巴伦博伊姆、哈农库特、马祖尔、梅塔、杜纳伊、小泽征尔、阿什肯纳吉、扬松斯、夏伊、蒂勒曼、布隆施塔特、罗斯特洛波维奇、拉特尔、普雷特里、盖基耶夫、维尔瑟-莫斯特、郑明勋、尤洛夫斯基、波利尼、鲁普、吉默尔曼、布赫宾德、布伦德尔、阿格丽希、穆特、文格洛夫、安兹涅斯、奥特、夸斯特霍夫、邦妮等。实际上还要长上几倍的名单,使得你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段到维也纳,都可以保证在金色大厅听到十分精彩的音乐会。

  “音乐之友”的象征

  金色大厅所在的美丽建筑名为“音乐之友协会大楼”(Musikverein Haus),它由19世纪中叶欧洲最伟大的建筑设计家提奥菲尔·汉森(Theophil Hansen,1813–1891)设计,融汇了古希腊和文艺复兴风格,1870年落成开幕。大楼位于贝森朵夫大街(B?sendorfer Stra?e)12号,地处市区正南方的歌剧院环路(Opernring)和舒伯特环路(Schubertring)之间的卡恩特纳环路(Karntnerring)段南侧,东邻施瓦岑贝格广场(Schwarzenberg Platz),南与卡尔教堂(Karlskirche)广场的勃拉姆斯(他是最坚定的“音乐之友协会”会员,曾亲自训练协会的合唱团)坐像隔街相望,与它正门相对的建筑是一个名为“艺术家之家(Kunstler Haus)”的展览馆,里面的电影院在维也纳很知名,许多新电影的首映式在这里举行。

  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正门前的大街名为顿巴大街(Dumba-Stra?e),以纪念19世纪一位重要的音乐评论家尼古拉斯·顿巴,他的墓碑在中央公墓紧邻勃拉姆斯和约翰·施特劳斯,足见他在维也纳音乐界的地位。

  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内有两个演奏厅,大厅以金色为主调,镀金的天花板上雕绘有太阳神阿波罗及9位缪斯女神,立柱也多为金灿灿的女神造型,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金碧辉煌,故有“金色大厅(Goldenen Saal)”美誉。另外一个室内乐演奏厅又叫勃拉姆斯厅(Brahms Saal),对大多数来维也纳的游客来说,这里是一处熟悉之地,因为富于城市特色的“莫扎特宫廷音乐会”主要在此举行,一天数场,场场爆满。演奏者身着莫扎特时代的宫廷服装,顶戴假发,专演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以及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等,只可惜乐队并没有使用仿古的“时代乐器”,显得复原程度还是缺少基本的诚意。不过也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使用太“专业”的仿古乐器,因其音量和音色的原因导致大众游客的流失,可谓得不偿失。

  这幢堪称历史悠久的建筑总是在提醒伟大的音乐家与其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正门前的道路上镶嵌着一些带有音乐家头像浮雕的五角星地砖,布鲁克纳、富特文格勒、埃内姆和舒伯特为一组,策姆林斯基、欣德米特、勋伯格和勃拉姆斯为一组。

  同样形式的五角星在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 Dom)通往国家歌剧院的卡恩特纳大街(Karntner Stra?e)的地面上最多,那是所有和维也纳有关联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而曾经举行过《魔笛》首演的“河畔的维也纳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门前则是莫扎特和《魔笛》的编剧埃曼努埃尔·希卡内德,他还是这家剧院的经理。

  进入“音乐之友协会”大楼内部还可以看到许多作曲家的石质雕像,大堂醒目处一左一右是贝多芬和舒伯特的胸像,两侧楼梯口与拐角处是巴赫、莫扎特、格鲁克、威伯、瓦格纳的立像和李斯特、克拉拉·舒曼的胸像(我却没有发现罗伯特·舒曼的踪迹)。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一直和本国钢琴品牌贝森朵夫保持互惠关系,所以这栋建筑物北侧的大街就叫贝森朵夫大街(B?sendorfer Stra?e),临街及楼内许多橱窗都被贝森朵夫品牌占据,使用贝森朵夫的钢琴家及其录音制品更是随处可见,使你不由感觉到在维也纳贝森朵夫的地位比施坦威尊贵多了。据说为了维护这种尊贵,用贝森朵夫钢琴演奏的音乐会门票都要比用施坦威的象征性地贵一点。

  莱灵与童声合唱团的康塔塔

  我几次到维也纳都是无备而来,却总能在金色大厅赶上最想听的音乐会,比如有一天下午就遇上一场康塔塔音乐会,指挥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巴赫及宗教合唱专家赫尔穆特·莱灵,独唱者包括男高音米歇尔·沙德、女低音伊莉斯·维尔米伦这样的大明星,年轻的女高音伊迪克·莱蒙蒂和男低音阿德里安·埃吕德也是最近几年声名鹊起的新秀。最感意外的是,舞台上站着的居然是名闻遐迩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而且人数有几十人之多,他们在巴赫父子和莫扎特的三部作品中演唱所有女声声部。他们一出场便迎来如潮的掌声,使我猛省原来座无虚席的观众并不都是为着莱灵来的,因为这位年近八旬的指挥大师登台的时候掌声实在有些稀落。

  本场演出除了两位独唱女歌手之外,其他均为男性,非常符合早期宫廷与教堂的惯例。所谓宫廷乐队(Hofmusikkapelle)其实也是由维也纳的两大乐团成员组成,小提琴首席便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及爱乐乐团的德高望重的首席莱纳·库舍尔,他属于反对爱乐乐团聘用女乐师保守阵营的铁杆儿分子,所以在这个“业余”性质的宫廷乐队里大概很遂心意,看他拉琴时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样儿,就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很不错。

  演出的曲目除莫扎特的《C大调庄严弥撒》外,还有巴赫及其儿子C.P.E.巴赫的《圣母颂歌》。《C大调弥撒》谱写于作曲家母亲去世后一年的1779年,通常都被看作是莫扎特悼念和思念母亲的作品,它与两首《圣母颂歌》放在一起演出,可以看出非常明显的“莫扎特主题”意识。与老巴赫相比,莫扎特的音乐戏剧性更强,音乐语汇也更加丰富,小巴赫的作品从曲调的婉转和变化方面也许更引人入胜,但世俗性也无形中增强了,终究不如莫扎特和老巴赫那么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奥地利骄子”的马勒献祭

  当晚7点半,我还要看一场弗朗茨·维尔瑟-莫斯特指挥克利夫兰乐团的音乐会,只有两个小时的间歇,我被邀请到附近的“黑山”(Café Schwarzenberg)咖啡馆小坐,这里是在音乐之友协会大楼演出的音乐家常来之处,内部格局古朴,装修风格沉稳厚重。它的对面是维也纳最豪华尊贵饭店之一的帝国饭店(Imperial Hotel)——理查德·瓦格纳来维也纳住过的地方,现在是大牌音乐家抵达维也纳的指定下榻之所。“黑山”咖啡馆里永远座位紧张,不仅咖啡质量享有美名,气氛也融洽宜人,长期有匈牙利吉普赛艺人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即兴演奏。咖啡馆侍者的气质举止尤其令人感到舒适随意,当然在这里遇到明星及音乐家毫不令人惊讶,至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简直随处皆是。

  正当壮年的维尔瑟-莫斯特是奥地利人,出道以来就作为与德国乐坛相抗衡的指挥家而受本土追捧。他曾经长期担任伦敦爱乐乐团和苏黎世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一年前刚就任美国克利夫兰乐团的音乐总监,这次维尔瑟-莫斯特衣锦还乡,总共演出六场,曲目全是硬碰硬的历代经典,而且场场不同,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到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勋伯格、梅西安以及阿迪斯。我看的是第二场,上半场阿迪斯的《室内交响曲》,下半场马勒第九交响曲。三场演出后有一天休息(后来通过报纸知道,这休息的一天居然是去布达佩斯演了一场),接着又是连演三天,其中最后一场的梅西安《图伦加利拉交响曲》令我心痒难耐,如非机票已经买好,我绝对会等到看完这场演出再离开。

  在演奏年轻的英国作曲家阿迪斯的《室内交响曲》时,场内出现戏剧的一幕。其实阿迪斯的作品是很成熟的现代风格,配器巧妙,技法娴熟,音响色彩冷冽亮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维也纳人无疑很识货,全场静得除了精美透彻的乐音就是轻轻的呼吸声。当我正为这种难得的聆听现代音乐的奇妙体验而欣慰不已的时候,一位坐在二楼中间靠前位置的妇人突然大叫大嚷起来,她在众目睽睽之下愤然退场,害得她丈夫又要追她拦他,又要不断向周围人道歉。这个插曲使维尔瑟-莫斯特上半场的结束显得非常悲壮,掌声的音量明显增加了数倍,我看所有的人都在用全身的劲鼓掌,但维尔瑟-莫斯特以拒绝出来谢幕表达他的回应。

  维尔瑟-莫斯特的马勒不仅具有紧张感和抒情性,而且技术含量极高,比例似乎经过细心计算,乐句与声部之间的连接反应敏捷,不动声色。耳朵尽情享受金色大厅那独一无二的黄金般璀璨壮丽的音响,目睹维尔瑟-莫斯特文质彬彬高贵优雅但竭尽全力的指挥风姿,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出惊人的令我不寒而栗的幻觉,维尔瑟-莫斯特简直是马勒再生!他的发式,他的脸型,还有他的眼镜;他比马勒高许多,但同样瘦削而敏捷,还有那精力充沛的指挥动作,在乐曲高潮处总能顺手挥出指向无限的手势,那么余音绵绵,那么意味深长。

  也许是因为金色大厅的神奇音响效果和灵气所聚,克利夫兰乐团竟然让我听不出一点瑕疵,我肯定这是我听过的最好乐团,至少它今晚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无与伦比,注意力高度集中,亢奋而不过度。上半场的干扰对他们没造成不良影响,反倒激起旺盛斗志,把马勒第九演绎成宣言式的、激进的、拥有坚强意志的战斗诗篇。

  演出结束后,我去后台休息室看望维尔瑟-莫斯特,他摘去眼镜,脸部累得已经脱相,红一块白一块,头发像被水洗过,签名的时候仍气喘吁吁,分明是一个刚刚经历献祭仪式的圣徒形象。等待维尔瑟-莫斯特接见的老年人排成长长的队伍,与他不断地握手拥抱合影,还要说很多话叙旧,维尔瑟-莫斯特始终保持谦逊的笑脸,没有一丝不耐烦的神态。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1.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