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地上的乡愁
大地上的乡愁


大地上的乡愁

作  者:唐毅

出 版 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4114544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散文/随笔/书信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大地上的乡愁》是第七届冰心散文家作家唐毅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散文集。作者以乡愁为主题,行行重行行,从故乡到他乡,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漫游,写下富有故事、温度和趣味的文字。作者长于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对周遭的一切予以文化观照,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家国情怀、文明兴衰、文化命运……被拂去历史的尘埃,于不断交织和碰撞中获得全新阐释,从而赋予“乡愁”这个文化命题更为深邃的内涵。


TOP作者简介

唐毅,生于1964年4月,四川仁寿县人,现供职于遂宁日报报业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十月》《诗选刊》《散文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入选多种选本。著有诗集《十九张机》、散文集《崇丽之城》、长篇小说《荷花塘》《做官》等。曾获首届四川省记者文学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


TOP目录

正文

TOP书摘

茶马古道

所有的道都可能是古道,是前人自荒原中踩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的印象中,古道应该是用石板铺设过的。甚至有疾驰的马,铁掌的马蹄踏在上面,能够发出一种金石的声音。

庚寅仲秋,与十余同事相约去了彩云之南,游丽江古城、束河古镇和香格里拉。窗外云彩飘动,一路谈笑风生。游历之乐,总有一些印象是挥之不去的。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茶马古道。

对于古道,一个在想象中,一个在现实中。想象中的古道是古人走的,他们或筚路蓝缕,或峨冠博带,或孑然独行,或成群结队,或打马而过……道是古道,人是古人。在现实中,所有的“古”已化作流年与碎影,均是由今人拼接起来的。

以下是关于茶马古道比较规范的说法: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茶马古道之行自丽江开始。

毋庸讳言,现在的古城大多不古,应该说旧迹不多,倒是仿古的多,知名度颇高的丽江亦不例外。而且丽江给我的印象是路不好走,街面的石板有些凹凸不平。

丽江被称作艳遇之都。坊间盛传,有许多单身男女在此邂逅,感觉到位了,便偕游以后的景点,看上去就像一对对恋人。我们一大群人,艳遇谈不上,玩笑倒是有的。导游小杨说,凡来丽江,艳遇的成功几率约在85%以上。我们也去酒吧消费了一番,感觉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有些可疑。

小杨说话甚幽默,他说来丽江找感觉的人多,在此卖假货的人也多,凡真货假货分不清楚时,如果都按假货买,自然不会吃亏。以后在古城购物,我们便遵循这一原则。

古城与古道,到底还是有区别的。

我们现在所处的古城,在古代,最初可能就是一个驿站。驿站是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食宿、换马的地方。此外,所有长途跋涉的人都可能要在这些地方进行补给,或者稍事休息。马帮也不例外。这样,原来的一些驿站,久而久之就成了城市。

人在古城,只是房舍、街市有那么一点传统的风格,所有人都是现代的,是现代的装束,现代的人际交流、沟通,应该说,只是现代人在颇具古意的城市里感受一种古典气息而已。就像今人执一册古籍,通过古人的诗文,遥想其古雅的生活。就像古道上那些响着马鞭的马帮,早已随马铃声声没入岁月深处。

不过,到了茶马古道上的主要城市,我当然希望去真正的古道走一走。最好能够遇见以贩茶为生的马帮——如果是一队“最后的马帮”,那就更有“眼福”了。

长亭、驿站、集镇,在旅人的行程里,皆如一根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也是一道道惊喜。从丽江到束河,旅行车在黑化的橡胶沥青路上蜿蜒而行……我们未能体会到茶马古道的热闹与荒凉。车窗外,是云贵高原起伏有致的山峦。我相信,在那些山峦之间,就藏有许多古道、关隘。

束河古镇很小巧。在我们那里有这么一片建筑,至多能够叫村,在这里就叫镇了。就像我们后来去过的香格里拉县,县城又是迪庆州州府所在地,应该是中等城市,但怎么看,规模和建筑都抵不过内地的一座县城。

刚到古镇,便下起了雨,像是在欢迎我们。迎面是一广场,四周均为店铺,同我们后来在丽江古城见到的四方街有些相似。这里开有皮货铺、银匠铺、古玩铺,还卖女士专用的披肩,各种花色都有。我们一行便散落到各店铺去了,问价还价,大都买了那么一两样东西。

据介绍,当地人称束河古镇为龙泉村,是纳西先民在丽江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驿站和皮毛集散地,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村北还供奉有皮匠祖师。

茶马古道有马帮不假,但肯定不只是运送茶叶。中国人嗜茶,当然也种茶、贩茶。那么多道路以此命名,说明茶叶贸易在当时是大受欢迎的。吾省与滇交界处有一条金沙江,江那边的滇人常撑着筏子过江与川人交易,是以茶换盐。四川也产茶,并且产好茶,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让我有些纳闷。且川茶之有名,销售遍及全国。

一般说来,道路是用以通行的,什么都可以走。粮草、丝绸、山货……还有邮差、镖师、官眷,甚至赶考的举子,迎亲的大红花轿等等。

我们所走的这一段茶马古道,是高原上一座座浅丘的红砂路,道路两侧是农田或不高且弯曲的松树。不过,骑在马上,还是有那么一点穿越的意思。

说到扬鞭策马,看上去是很威风也很惬意的,但在颠簸之下,又总觉得很有摔下马的危险。许是为了消除大家的紧张情绪,小杨说,滇马训练有素,温驯得像绵羊,已经很通人性了,只要不站在马后,在它踢腿的时候被误伤,骑上去是不会被摔下来的。

十余个人,十余匹马,在山林间踽踽而行,我们仿佛回到了与今天完全不一样的年代,骑着马,驮着盐茶,凑合着生计。

中午,在一山庄就餐。小杨说,为了让大家对茶马古道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带大家来吃一顿“马帮饭”。饭菜上桌,是不怎么讲究,大家居然吃得津津有味。

也许,平时吃得太好,面对粗茶淡饭,反而胃口大开。也许,在马背上颠簸那么久,真是饿了,吃什么都香。据说旅行社付给饭店的是每人十元钱,管饱。

我吃完饭,坐在廊下一边抽烟,一边看这个青砖灰瓦的小小山庄,木柱木门木窗,还是颇有格调的。一边又想,云南真的会做旅游,特别是这条茶马古道,基本上是原生态的。也就是说,基本上不需要有什么投入。到了丽江,几乎所有的旅行社都会向客人推荐茶马古道体验之旅。但是,说到底,不过是给游人指了一条线路而已。

就连那个所谓的拉什海,也是搭了茶马古道的“便车”,被命名为生态湿地。几只木船,载着游人转一圈,只见湖面长了那么一些杂草……是的,还真是生态! 

小时候读《水浒传》,神行太保戴宗的“甲马”让我非常羡慕。朝发夕至,日行八百里。因系小说,自然被弄得很是神秘,每用一次都要作法,用毕还要烧送纸钱。之后又读到哪吒的风火轮,才有一点明白:那应该类似于现在小朋友喜欢玩的滑板车、溜冰鞋。有时,看见小朋友在街道、广场的人群中轻盈地穿梭……我就想,设若是在古代,有这样一个东西笼在宽大的裤子里,疾行如飞,不被惊为天人才怪。

所谓古道,不像今天的高速公路网络,有测量,规划也很到位。在建设方面,更是可以动用大型的现代化机械。不过,那时也有官道,应该也是有规划的,应该也比较好走,只是没有现在这样宽阔且成体系。

因此,戴宗的甲马才可以在陆路上往来自如。但遇江河,这位神行太保好像也只能乘船。

传说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姐妹结伴出游,形成了三江并流奇观。不料她们半途发生争执,大姐、二姐固执地往南走了,金沙姑娘立志要到太阳升起的东方寻找光明和爱情,在香格里拉县石鼓镇沙松碧村毅然转身东去。金沙姑娘转身处,就形成了长江第一湾。

这是去香格里拉的路上顺便可看的景点。在长江第一湾博物馆里有三江并流和长江第一湾的模型,很直观也很壮观。博物馆旁边有一些纳西民居,也是供游人参观的,还卖一些旅游商品。

都知道金沙江有沙金,正好又有“沙金”饰品卖。我们刚凑上去,卖东西的姑娘就说一位先生帅气得可以,如果能够留下,可以去她家做上门女婿的。这当然是玩笑话,但被人看上总是高兴的,这位先生最后还价三成购得手镯两根。同事们都说不值,而且不是沙金手镯,那位姑娘的玩笑话会不会是在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我想,三江并流固然是大自然的杰作,在这里被高度拟人化了。那么,如果江流有知,它们在最初咆哮寻路的时候,应该也可以套用一下鲁迅先生说过的那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江,流的水多了,也便成了江。

此前看过一期电视节目,是介绍茶马古道的。在怒江两岸的山区,当地居民仍在依靠比较原始的交通运输工具,按照马帮的方式运送生活必需品。特别是大江横亘,如何渡江?大自然似乎也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最常见的是架设索桥,就是先吊上两根平行的钢绳,然后铺上木板,走在上面晃悠悠的,胆小的人甚至不敢往下看。在有的地方,架设索桥的条件都不具备时,就只在江的两岸系上一根钢绳,人马、货物,就那样通过钢绳滑向对岸……上面是鹰击长空,下面是波涛汹涌。

我不知道,这是否就是“最后的马帮”?虽然只是在荧屏上看到的画面,但我相信那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另一种既落后于时代又颇具风情的生活图景。

古人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说法,像茶马古道这样的交通大动脉,当然是越近便越好。但是,具体到选择时,还是可以有取舍的。

一条路可以承载的东西太多了。

在那些蔚为壮观的骡马商队中,商人是货物的拥有者,是以资本逐利的人。赶马人则多属劳动者,是凭借自身技能换取生计的人。不过,商人也好,赶马人也好,每一次出发前,他们的愿望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祈求平安。在古人那里,平安是需要神灵护佑的。许了愿,就要还愿。古道边的岩画、寺庙,大概都是这样来的。

元人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二十八个字,就把秋色与旅思捧到了读者面前。那种“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喟,如果只是躲在书斋,不去“古道西风瘦马”地走一走,恐怕就是想破脑袋,也是想不出来的。

在出行相对便捷的今天,远方是诗意的。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远方则是前途未卜的代名词,有时甚至是一种生离死别。那么,在陌生的旅途,看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难免不起思乡之念。

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香格里拉也应该是属于精神的,最好永远都存在于想象之中,不要去触摸它。如果香格里拉只存在于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逝的地平线》里,那就是一种虚幻的美好。一旦落到了实处,便有见仁见智之分了。

小杨先就告诉过我们,有游客总结道:“不到香格里拉遗憾终身,到了香格里拉可能会终身遗憾!”

这话可能有些极端,但香格里拉确实没有多少可看的。只在沿途看到了一些草甸、狼毒花和藏家屋楼,还有一些正悠闲地吃着草的牦牛。在距县城不远的森林公园,能看到高大的乔木和湖泊(在那里被称作海),湖边的风景不错。因为只在那里住了一晚,有一点失望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多住些时日,其感受可能又是不同。

我想,当年的马帮应该也是到过香格里拉的。是近处的草甸、溪流与远处的雪山没能吸引住他们的目光,还是匆忙中的行旅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一切?才把为这一片山川命名的机会让给了詹姆斯?希尔顿。

曾去雅安的蒙山,四川的茶马古道即以此为起点。蒙山茶闻名遐迩,山上还有一个“皇茶园”,用石墙围起来的几株老茶树,所产茶叶便是贡品。

云南的茶马古道被称为滇藏古道,四川的茶马古道被称为川藏古道,这两条古道在西藏昌都会合。通过西藏到达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据资料介绍,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还在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条茶马古道是青藏古道,又称唐蕃古道。茶马互市即贩茶换马。在唐蕃古道,担负运输茶叶任务的则多是牦牛、骆驼。

我一直在想,假如我就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会是一位商人还是一位赶马人呢?也许是一位落魄的秀才,考运不济时,因为身体还好,便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所谓架子,混迹于那些赶马人中,换一种方式“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如果有闲情,还可以在同伴们于某一山湾歇脚的时候,用朱砂在岩石上描摹一些动物或者植物的影子……所以当我读到那些岩画时,总觉得那就是我前世的涂鸦,是为今生的寻访,打下的一个记号。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6.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