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
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


转型期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研究

作  者:张钦文 著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0979812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各国政治  政治军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国家意识形态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总统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自觉认知、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普京主义”思想体系。 本书着重梳理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历史演变的主要脉络;分析“普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揭示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与现实政治经济外交间的多元互动关系;探讨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掌控的内在逻辑和具体路径。


TOP作者简介

张钦文,女,博士,副研究员。1971年6月生,汉族,湖北随州人。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江苏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常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学校部部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现任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TOP目录

导 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三 本书的研究框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四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第一章 意识形态理论概述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流变

二 意识形态的功能

三 本书研究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涵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落

一 苏联模式下计划经济的弊端

二 苏联模式下集权政治的危害

第二节 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兴衰

一 苏联初期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发展

二 苏联中期意识形态的僵化

三 苏联后期意识形态的背离

第三节 西方政治思潮的渗透

一 冷战时期的和平演变

二 21世纪以来的“颜色革命”

第四节 俄罗斯转型以来的社会变化

一 以西方宪政民主为导向的政治改革

二 以经济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

三 以多元流动性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变迁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1991~1999)融入欧洲臆想下的去意识形态化

一 国家意识形态缺失下的困顿与迷茫

二 寻找“俄罗斯思想”的探索

第二节 普京时期(2000年至今)强国梦目标下的意识形态重塑

一 围绕俄罗斯命运的文化思想之争

二 影响俄罗斯现实发展的各派主张

三 普京重塑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

一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价值目标——核心靶点

二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内层第一环

三 俄罗斯国家治理的思想体系——中层第二环

四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理论外衣和拓展——外层第三环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实质

一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

二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是强国主义

三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基本倾向是实用主义

四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思维特征是中间主义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构建方式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二 意识形态主体内容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三 意识形态实现方式的柔和性和隐蔽性

第五章 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国家控制

第一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内在逻辑

一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理论逻辑

二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现实逻辑

三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行为逻辑

第二节 俄罗斯意识形态控制的具体途径

一 规范政党制度建设,宏观控制意识形态领域差异

二 构建和谐政教关系,促进社会团结和道德建设

三 以学校教育为重点,推进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

四 掌控新闻舆论工具,塑造领袖与政府正面形象

第六章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一 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战略的中心地位

二 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三 把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点

四 把关注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对其政治建设的影响

一 为俄罗斯政治稳定提供合法性理论支撑

二 为凝聚俄罗斯社会各方力量提供思想基础

三 为未来俄罗斯政治发展指明基本方向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 抛弃冷战思维,构建新型关系

二 收缩外交战线,突出经济利益

三 把握根本利益,适度妥协让步

第七章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困境

一 现行宪法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否定

二 传统政治文化的含混性与冲突性

三 意识形态的内涵争议和认识分歧

四 俄罗斯社会思潮的极端化倾向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发展的挑战

一 俄罗斯国内主张民主政治改革的呼声高涨

二 国际上与西方主流政治价值观的冲突日益明显

三 全球化与信息化给俄罗斯意识形态带来的新课题

结 语

一 “强国梦”是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 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根基

三 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主动呼应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变迁

四 以开放姿态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普适性和灵活性

五 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法理基础以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参考文献

后 记


TOP书摘

序言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不断转型的历史,一定的社会制度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因而在社会制度调整和变革过程中,意识形态又总是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张钦文同志多年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她凭借自己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独辟蹊径,深度挖掘,一举完成专门研究转型时期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力作,跻身于国内中俄转型研究学者的行列,实属不易。

研究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意识形态问题,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有助于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进一步了解苏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掌控和教育为什么会失败,认清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其次,通过对转型时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培育过程的跟踪研究,有助于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一般规律,把握掌控意识形态的内在机理,也有助于厘清政治经济转型和意识形态转型的关系,进而了解社会转型的一般规律。最后,对当下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中国和俄罗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都是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大国如中俄这般互为比邻;两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来,两国有着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曾经亲如兄弟,又一度反目为仇,甚至兵戎相见,两国之间有着纷繁复杂的历史恩怨;两国都曾经是世界强国,又都曾衰落下来,几经沧海,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两国曾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苏联曾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曾经以苏联东欧国家前期的改革尝试为榜样,努力借鉴其经验教训。在中国实行改革之后,苏联再次启动改革,并不断加快改革的步伐,走上激进改革的道路,其经验教训也更为中国所关注。两国都在进行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转型,且经历过不同的曲折,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希望,两国的改革和发展一直处于互动状态。正是由于中俄两国在国情、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目标任务以及困难障碍等方面有众多相似之处,所以两国的改革才具有可比性。我国当下处在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该书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书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叙述俄罗斯意识形态变化的基础上,梳理了转型以来俄罗斯意识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而分析了新时期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点,探讨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国家控制的内在逻辑,并力图探究俄罗斯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对外政策调整与意识形态转型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意识形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俄罗斯意识形态发展的前景。全书颇有新意。第一,视角新颖。当下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转型的研究颇多,但对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型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该书把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型与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对外政策调整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弥补了在俄罗斯转型研究方面的不足。第二,该书把转型以来俄罗斯的意识形态巧妙地概括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三环同心圆结构:其核心靶点是全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 “强国梦”;内层第一环为俄罗斯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俄罗斯新思想”;中层第二环为建立在强国理想和核心价值理念基础上的“主权民主”国家治理思想;外层第三环为呼应时代和政治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的“俄罗斯保守主义”。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同心三环结构紧密、相互渗透、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当下俄罗斯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该书进而把俄罗斯意识形态的特点概括为构建方式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主体内容的民族性和完整性、实现方式的柔和性和隐蔽性,总结概括准确,符合俄罗斯的现实,反映了作者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刻性。第三,该书分析了俄罗斯推行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总结了俄罗斯掌控意识形态的具体途径,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掌控应该以规则为前提,以维护公民权益为底线,其实质是一种教育关系,指出了意识形态掌控的原则和建设的规律,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该书把俄罗斯意识形态的转型置于俄罗斯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论述了俄罗斯意识形态转型与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对外政策调整的内在互动关系,指出意识形态既能够为政治转型指明方向,提供合法性,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又能够为经济转型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现代化;还可以为对外政策调整提供战略指导。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苏共的败亡,根源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条化、空想化和形式化,表现于改革过程中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丧失。社会转型是一个涉及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是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型。旧体制是相互配套、协调运行的一个有机整体,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集权政治体制相配套的,它们一体运行,维系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但这种体制的空想性和集权型决定了改革的必然性。由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多是从经济体制方面入手的,但受思想保守、路径依赖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创新往往步履维艰、相对滞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旧的政治体制所产生的腐败、低效就会侵蚀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成果,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导致政治腐败、两极分化、分配不公和社会动荡。文化改革滞后,则落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必然会遭到其他社会思潮的挑战,在社会中造成价值多元、思想混乱、道德缺失、行为失范,从而严重制约经济、政治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体制的冲突、社会的分化、人格的分裂和矛盾的叠加,最后导致转型失败。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是一个相互配套、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配套,它们良性互动、一体运行,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转型必须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反对单纯的经济决定论、政治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防止经济、政治或文化方面改革的孤军突进或孤军滞后。必须推进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社会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取得社会主义改革这一新胜利,迎来国家民族的复兴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王立新

2016年初夏于南京燕子矶

(本序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