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梁漱溟访谈录
梁漱溟访谈录


梁漱溟访谈录

作  者:梁漱溟 口述;白吉庵 撰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01016908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杰出学者    

标  签:传记  学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书稿由1985年7月27日至1988年1月19日白吉庵对梁漱溟的24次访谈整理而成。梁漱溟是“箭垛式”的思想家与行动者,这份珍贵的记录,对于了解梁漱溟的经历、思想以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有四种“梁漱溟访谈录”。 一种是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再版,200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新版改题《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此书实为汪先生根据梁老的文章整理而成,并非对谈。梁老的儿子已多次指出此书的失实之处。 

  另一种是白先生的这本书。1997年山西人民只印了3000本,错误百出,且已不易得。 

  第三种是美国学者艾恺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后又出过天津教育版、三联书店版,系据1980年录音整理而成)。出版当年,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艾恺后又出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人民出版社与外研社联合出版,系据1984年录音整理而成),市场业绩亦不俗。 

  白先生是中国学者,和梁先生的隔膜较外国人更少,梁老对其十分信任,谈得也很深入。

TOP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民、瘦民,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至1924年在北大任教,后在山东、广东、河南等地办学,1931年赴山东邹平开始乡村建设试验,1937年后为抗战奔走努力,日寇投降后曾参与国共和谈。一生为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而思考、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白吉庵,1930年生人,原名应祥,以字行。云南建水人。历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做研究生,1956年毕业后,先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77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治学功力深厚,有专著《胡适传》《章士钊传》等及论文多篇,受到学界重视。

TOP目录

初版序
访谈录
札记·日记摘抄
新版后记

TOP书摘

初版序

  这份“访谈录”是我当年采访梁漱溟先生的笔记。原来是为了给梁老写传记时参考用的,并非是为了公开发表,因此没详细记录,更没有用录音,而只是听梁老在讲他过去的生平往事,我坐在一旁以膝为写字板,扼要地记下他的谈话内容。当时还有一种心情,认为若有不清楚的地方,将来还可以向他老人家当面请教。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在梁老在世时写出他的传记来,请他过目指正,实在是遗憾得很。

  在梁老去世后,我虽完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主编高增德先生的约稿,但又遇到出版上的困难。该书因出版环境的变化,出到第十辑,便不能继续往下出了。于是,我的这份稿子从1995年8月一直存放在先生的书斋中。

  近来,山西人民出版社有编辑来约稿,称他们社愿意出版梁先生的传记,请我将“访谈录”整理出来,作为单行本,一块推出。这倒使我为难了,因为这份“访谈录”只是作为我个人写作时的参考资料,公开发表,恐怕是不够连贯和全面的,而且时间上也不一致,给人以断烂朝报之嫌,故此我认为不可。然而他们却认为,就按原样,怎么记录,就怎么拿出来,不要修饰,并称这样的第一手资料,更有价值。

  出版者既有此偏爱,我就不好再推辞了,于是请人照原样,按日期的顺序抄写一份,在个别词句及标点上,我略有疏通,就将此稿交给出版社了。我原来的计划是想利用这份资料写一个大传的,但现在看来客观形势不能等人,在各方催促下,我把这份“访谈录”贡献给学术界,请大家来共同研究和讨论,并请给予批评指正。

  “访谈录”后面所附的资料,是我当年阅读梁老的“日记”和“札记”而摘录下来的,也是我认为重要的准备,写传记时要采用的资料。为了完整起见,也请人代抄一份,和盘托出供大家研究。有一点要说明,这份资料,在梁先生“全集”未出版以前,显然是难得的。今天,“全集”虽然已出,其中“日记”、“札记”也公之于世,但有个别地方与我所记,还是有些不同之处。问题虽没有什么,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原作者的语气和态度是有变化的。为了存真,便于参考,故一并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并请指正。

  1996年10月于东厂胡同

 

新版后记

  此书上次出版后,曾送梁老之子培宽先生过目,请其指教。后得来函指正多处,这次出版时已经补上,特此表示谢意。

  再者,作者回忆当年与梁老闲谈时,其中有几件事,尚存于脑海之中,乘此再版机会,写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冯友兰先生对为梁老立传的一点指示

  1985年秋,我到北京大学拜访冯先生,目的是想去向冯老请教,他对梁老先生的看法,或者说有何评论。

  那天下午天气很温和,我到他家后,首先接待我的是他的女儿。说明来意后,她到屋里请出冯老先生。待坐定后,本人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请他谈谈对梁老先生的认识与评价。冯先生首先询问了梁老的健康和生活情况后,即着重指示说:为梁老立传,重点应该放在他的社会活动方面。话虽不多,其意味深刻!坐不多时,我看到他老人家精力不佳,不便多谈,于是起身告辞了。此次会晤,时间大约不过半小时而已。

  大约半个月之后,我按计划又到了梁老家,彼此坐定后,梁老首先对我说:前些天冯友兰让女儿打电话来说,他身体不好,不能来看我,而是要我到他家会晤坐谈,并称他派车来接。梁老当时回答她说:车我也有,但我不能去。同日写一信给冯先生,说明为什么不能去看他:因为你在“文革”中谄媚江青,所以我不能去看你。梁老接着说:之后,是他女儿陪着他来看我,并向我解释那时的情况,形势之所迫,应付应付而已。

  以上所谈的这件事,乃是我亲身经历之见闻.以供读者参考。后来是冯先生在其女儿陪同之下,拜访了梁老;访谈录中有记录,可供参阅。

  1953年9月后梁老的日常生活

  1953年9月,发生了“雅量之争”。这个问题之得以解决,人们认为在其关键时刻,得陈铭枢见义勇为、站出来向主席求情,梁才得以下台。这件事后来我曾向梁老请教。我说:过去没有听你提到过陈某这人。梁老说:我们来往较早,那时南京有个神学院,每年我都要到那里去进修,而他也常去,因此我们认识较早。这次他出来为我谠隋,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自此以后,梁老吸取教训,一改过去自持清高之气概,而虚心学习努力上进。用他的话来说,是“少说多做”。因此,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他被中央委派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回乡去做宣传工作,这使他深受鼓舞和教育。

  之后,梁老的生活,闲暇时多用在自学和写作方面。有时也到东城章士钊先生家中坐坐。章老在他看来也算是老前辈了,听他讲民国时期的一些往事,若有不明白的事,即时请教。其次,章老家中藏书丰富,每次都借一些回家阅览,久而久之,与他家的秘书也熟悉了。有一次他还向这位王秘书建议说,应该为章老编写一部年谱才好。这位秘书说,章老不愿意,并指示说,这些事你们不要做。

  梁老说罢章士钊,又提到另一位老人杨度,说这位先生晚年住在上海,人称虎禅师,性情古怪!据说他在屋里坐着,若有人打从他屋墙外经过,他能识别出此人是男是女,你说怪不怪!

  以上所说的两个小故事,是梁老在聊天时跟我说的,顺手拈来以飨读者,以便了解梁老晚年的一械生活情趣。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7.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