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博物学四讲:博物学与智慧、品位、财富和信仰(精装)
博物学四讲:博物学与智慧、品位、财富和信仰(精装)


博物学四讲:博物学与智慧、品位、财富和信仰(精装)

作  者:[美] P.A.查德伯恩 著;唐宗先 编

译  者:邬娜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丛 书:博物学文化丛书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313160270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总论    

标  签:科学与自然  自然科学总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由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的四篇讲座组成的简明博物学作品。全书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探讨了博物学与智慧、品位、财富和信仰的关系,展现了博物学这种渐渐被淡忘的古老知识形态与丰富人类日常生活和提升精神境界密不可分的关联。作者希望教育界对博物学给予足够的重视,普通人可以借助博物学更好地感悟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享受更美好的人生。本书语言生动,从矿物、植物和动物王国向人类的精神信仰层层推进,步履所及之处豁然开朗。查德伯恩于19世纪对博物学性质、功能的描述,能令科学史、文化史学者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博物学所扮演的角色,并为今日复兴博物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TOP作者简介

    查德伯恩(Paul Ansel Chadbourne,1823—1883), 医学博士,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1853年成为威廉斯学院化学和植物学教授,随后转向博物学,任该校博物学教授。曾任麻省农业学院、威斯康星大学及威廉斯学院三所院校的校长,在博物学教育上做出诸多贡献。著有多部自然神学和博物学著作,《博物学四讲》外,另一部著作《自然神学十二讲》也颇有影响。

    邬娜,女,四川宜宾人。200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2006年8月至今任教于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任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教研室副主任,教授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多门课程。爱好旅行、摄影、徒步,喜欢自然风光、人文、民俗等,业余时间多活跃于西南地区高原一带,更热衷于探索人迹罕至的神秘自然。


TOP目录

讲座一

博物学与智慧/1

讲座二

博物学与品位/33

讲座三

博物学与财富/66

讲座四

博物学与信仰/92

译后记/119


TOP书摘

中文版序言

博物有助于成人

刘华杰

    《自然神学十二讲》(中译本已出版)与这部《博物学四讲》是姊妹篇,作者都是美国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Paul Ansel Chadbourne, 1823-1883)。在前者的中译本序言中我曾说,一百五十多年后选择翻译出版这样的老书,“看重的是他的高等教育背景”。什么意思?是暗示今不如昔?没错。2016年我在深圳的第三届自然教育论坛上讲到“自然教育根本上就是自然教育”,此句子并非同义反复,而是指出一个事实:当今的教育出了大问题,片面强调知识和竞争,越来越忽视哺育、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健康的、有益于社会和大自然的人,现代性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是非自然、反自然的教育。

    博物学在正规教育中彻底衰落了,这是事实。但我们同意查德伯恩对博物学功能的认知,他引用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园艺家、作家唐宁(Andrew Jackson Downing,1815–1852) 的一句话:“个体品位以至于民族品位都将与其鉴赏自然美景的精微敏感度成正比。”中华古代文明是讲博物学的,诗经楚辞、老子庄子、唐诗宋词、镜花缘红楼梦是很博物的。可是现在的学生甚至教师有多少还能欣赏蒹葭苍苍、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还有多少人关心并“多识”家乡、校园、城市周边的草木?对草木无情,对于滥砍盗伐、水土流失、过量施用化肥、重金属污染、气候变化会十分敏感吗?当重度雾霾挥之不去之时,人们才觉察到有点不对劲。殊不知,PM2.5数值的爆表是人们长期自然观、教育观、发展观、文明观的可视化体现。

    本书没有特意讲博物学的具体内容,集中讨论了博物学与自然知识积累、品位、财富和信仰的关系,而这四个方面几乎涉及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今的主流教育为工业文明服务,似乎只重视第一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即教授最新的专门知识,同时瞄准挣大钱,成为人上人。品位和信仰偶有涉及,但不是因长期说谎而令人讨厌就是被聪明人系统忽略,几乎不产生正面作用。

    无疑,《博物学四讲》全书洋溢着浓重的不合中国口味的自然神学味道。在上一篇序言中,我为理解力稍差者建议了一种辅助理解手段:代换,这同样适用于本书。此书出版于1860年,前一年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科学意义上的演化论都出现了,自然神学还不退场吗?其实,自然神学在当时是主流文化,那个时候博物学本来就是与自然神学捆绑而存在和发展的,钱伯斯、伍德、达尔文的博物学都有自然神学的影子。从自然神学的观点看,上帝留下两部大书,一部是《圣经》,一部是大自然。基督徒和普通学生自然要仔细“阅读”并理解这两部圣书。

    户外博物实践,会令实践者体认、发现大自然的无限精致、无尽美丽,深切感受时间的力量、演化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个体和群体谦卑、感恩、敬畏一点,不会令大家损失什么,反而有利于人类自己和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相反,机械论、物理主义、自然主义反而可能淘空大自然存在的意义、高估人的智力、泯灭人的伦理,最终导致一系列短视的见解和行动,严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工业文明的烂摊子上,反思过往,憧憬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古老的博物学或许可以复兴。曾经附着于博物学的自然神学并非一无是处,如果不喜欢也可以因地制宜用本地的相应思想取代。博物有助于成人。成人不是指成年人,而是指人成为人,成为有道德的物种、有道德的个体。其次,博物自在。博物可以帮助人们寻找、确认价值和意义,让日常生活更美好。

    阅读一部老书,可以重温那个时代的文化。今日复兴博物学,重点也是从文化层面考虑的,具体知识的加减还在其次。博物学是什么?今日不断有人问起,针对不同人宜给出不同的回答。简单讲,它是一种文化传统、科学传统,非常古老,一直在发展着,今日衰落了却没有消亡。不过,博物学从来也没有成为科学的真子集,对博物学的定位也不宜过分依赖于科学。比较妥当的看法是,博物学是平行于自然科学的某种东西,涉及对大自然的感受、认知、描述、利用。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叉的部分,但整体上不能讲博物学是潜科学、前科学、肤浅的科学。也就是说,博物学的价值、意义,不能仅从科学的维度来衡量。博物学有可能在正规教育和主流体制之外重新发展起来。

    2008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田松、孟潇母女和我在云南泸沽湖认识了本书译者邬娜。宏观地说,大家都是到那里“博物”。记得邬娜与一位台湾姑娘住在大洛水村小伙子多吉自己家的房子中,我和田松等住在多吉母亲家的大院中。我们还一起冒着小雨乘船登上洛克岛(媳娃俄岛)。作为大学英文教师的邬娜气质品位俱佳,喜欢野性的大自然,一有机会就会往山里跑。多年后大家相聚北京,也一起畅游过稍具野性的奥林匹克公园。可以说,邬娜天生与博物有缘。

    非常感谢邬娜贡献了优美译文,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博物学文化丛书”再添新丁。

    刘华杰

    2016年12月22日于北京大学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30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8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