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方案1.0
中国方案1.0


中国方案1.0

作  者:李稻葵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0573941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中国经济    

标  签: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概况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国家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向世界描绘了站上新起点的中国经济,也为擘画全球经济增长新蓝图开出“中国方案”。事实上,“中国方案”已在多个场合被提及。它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发深远。中国的独特发展模式,开始推动全球经济变革,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更加明显地使中国无法独善其身。

  本书围绕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和发展状况,对国内国际热点经济现象分析与趋势预测,使更多读者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洞悉现象背后的经济本质和国际规则,为未来“中国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知识沉淀。


TOP作者简介

  李稻葵: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Schwarzman Scholars)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曾任世界银行项目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等职。

TOP目录

第一章 走向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让世界理解中国梦 / 李稻葵

中国正在超过美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 王小东

中俄关系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前提 / 肖 斌

中国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需先处理好国内改革问题 / 陶 然

中国目前不能超越西方制度,仍需坚守 / 何茂春

多极世界没有舞台中央 / 潘 维

“中国故事”应更多到西方去讲 / 张海滨

中国对外关系面临双重身份和利益的冲突 / 贾庆国

中国外交应摒弃意识形态阻碍 / 肖 斌

 

第二章 开放的容度——他国模式的中国之鉴

中国向上,应该从美、日、德学什么 / 李稻葵

中国应学习发达国家扁平化社会治理的体制 / 吴白乙

确立中国新道统:吸收改造西方普世价值 / 王义桅

德国对中国的启示:建立“大空间经济” / 李 维

德国经济的基石: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 连玉如

“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 / 冯昭奎

日本经验:开征遗产税保障社会公平 / 刘江永

德美农业:更保护小农模式而非规模化农场 / 董正华

 

第三章 赢得亚洲——中国建立权势中心的第一站

稳据中国的战略后院:南下东南亚是必然 / 李稻葵

亚太地区滑向新冷战 / 任卫东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方认知落差造成战略互信受损 / 许利平

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随经济增长而增加 / 肖 斌

参与中亚中东安全治理将考验中国域外治理能力 / 樊吉社

中国“亚投行”叩响全球治理改革大门 / 王天龙

打破东北亚安全困境:加快建设多边机制 / 王俊生

中国对朝鲜“战略缓冲区”的矛盾与困境 / 梁云祥 

 

第四章 未来10 年中美关系走向何方

变革的竞争 / 李稻葵

中国调整周边外交战略制衡美国 / 李 文

中国应避开美国锋芒推进“西进”战略 / 陈绍锋

中国市场经济不能套用美国模式 / 景跃进

东盟不会参与美国主导的反华联盟 / 韦 民

美联储加息可能引爆我国经济危机 / 王天龙

人民币PK 美元:亚投行的真正挑战 / 江 涌

危机管控水平决定未来十年中美关系走向 / 徐占忱

学习美国:摒去受害者心态 / 刘卫东

实力是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 / 余 闻

建立令人尊敬的价值观是中国超越美国的基础 / 阎学通

 

第五章 在21 世纪重现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上的必由之路 / 何茂春

一带一路:凭借经济实力改变世界规则 / 李稻葵

中国实施“小多边”对外战略打造权势中心 / 叶海林

中国可借“一带一路”破解美国TPP / 王义桅

中国“丝绸之路”战略面临政治安全风险 / 肖 斌

警惕“一带一路”或成为“中国的麻烦,美国的机会” / 薛 力

我国应增加对“一带一路”油气储备的投资 / 王海滨

 

第六章 “中国时刻”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时刻”开启:中国有能力改变国际规则 / 丁一凡

迎接“中国时刻”:渐进式改变国际规则是国内发展的诉求 / 李稻葵

世界权力格局正在进入“新常态” / 景跃进

中国从地区性强国向全球性强国转变 / 王 勇

中国提供“全球治理”方案尚有巨大缺口 / 庞中英

中国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 李安山

TOP书摘

序言

  德国经济的基石: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连玉如

  德国模式的重点,一是对发展制造业和职业培训的专注;二是中小企业共存共 荣的团队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重“面子”(学历)、不重“里子”(实际能 力)。社会上流行看法是:孩子考不上大学,才去接受职业教育或去踢足球。假如这 种观念和社会氛围不加以改变,职业教育就不好在中国推展,足球水平也恐难提高。

  对于德国发展模式的成功要素和秘诀等,我向德国学者和企业家以及中国在德 留学生等做了一点调查,归纳出德方人士的三点看法,以及中国留学生的两个补充 细节。关于德国模式成功原因的三点看法是:一、德国浸透着国家、经济界与社会 协作意识(共识意识)的社团市场经济体制,即所谓“莱茵资本主义”;二、德国 的科技研发与职业技能培训;三、德国中小企业特有的一种共存共荣的团队精神。

  德国中小企业一般是指员工500人以下和年营业额500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德国 大多数技术领先的企业均为这种规模,在机器制造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决定 这些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是什么?不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不是追 求美国式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经久不息、世代传承地保持企业的经济成就。如 何保持?简单来说就是要不断向市场提供技术质量最好的产品,当然质优产品通常 也能获得比竞争者更高的价格。这些盈利和收益没有被私人厂主占有和保留,而是 又被投向研发、投向产品升级、投向员工培训以及提高福利待遇等。结果是企业员工更加关心并致力于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准时交货,做好售后服务,以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成为一个同舟共济、共存共荣的团队。德国整个中产阶级都浸润 在这种精神之中,这是德国经济成就的重要保证。

  德方人士反复强调说,所有制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运行机理不是私有制,而是要在市场上立足。如何立足,德国企业的回答是通过技术不断地更新与进步,生产出最优质量的产品,以此来获得较高收益。所谓所有制问题只是第二位的。

  中国留学生结合自己的留德经历、观察与了解,强调了德国模式的第二个特 点,即德国对发展制造业和职业培训的专注。德国人对于手工和制造业的推崇与喜爱,已成为一种文化底蕴和在西方世界的独特风尚,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对设计、制作、组装、修理物件和手工感兴趣者比比皆是,这在其他国家绝不常见。 中国年轻人有几个会把做手工、干力气活儿当作业余爱好的,但凡挤出一点休息时 间,也都花在手机和电脑上了。所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其制造业的精良, 离不开文化背景和整个社会的向心力。这种崇尚创造、鼓励动手实践、以民族工业 品牌为荣的大氛围绝不仅仅是出台一个“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能造就的,还要从 基础教育抓起。

  科技研发与职业技能培训,植根于德国深厚的历史土壤中。18世纪中期,在重 商主义盛行和实行资本主义后,整个欧洲到处建立起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德国首先建立起采矿业技术培训学校,并很快发展成矿业学院。正是这些矿业学院,百多年来大大推动德国技术专科和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最初的自然科学实验在那里展开,并最早将教研与专业技术培训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促进了企业的崛起和发展。19 世纪末,第一批技术大学(TU)在德国成立,培养工程师,学术活动直接面向实践,还同德国的企业技术研发紧密结合。这种建设性合作关系不仅延续下来,而且绩效显著,德国企业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供应。

  中国的文化传统则是重“面子”(学历)、不重“里子”(实际能力)。社会上流行看法是:孩子考不上大学,才去接受职业教育或去踢足球。假如这种观念意识和社会氛围不加以改变,职业教育就不好在中国推展,足球水平也恐难提高。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工匠精神”:日本制造业发展的动力

  冯昭奎

  日本非常重视制造业,防止制造业的“空心化”,更重视培养技术劳动者,弘扬 “工匠精神”。与日本的制造企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磨炼自己的一技之长相比,我 们的制造业工人往往不能安分守己地固守自己的一技之长,比如制造打火机的企业看 见搞房地产能发大财,就很快转行,一看市场前景不妙就“跑路”。总的来说我们还 没有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大军”。技能劳动者和科技人员的素质是 科技发展的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正在重新崛起。1820年时中国GDP规模相当于日本的11倍,在日本明治初 期的1870年中国GDP规模仍相当于日本的7至8倍。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实现了 高速增长。到1980年,日本的名义GDP相当于中国的3.5倍。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 的名义GDP一度达到中国的8.7倍,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 年的高速增长。2014年中国GDP是1978年的近300倍!而日本经济则因泡沫破灭陷入 了长期停滞,中日经济规模的差距急剧缩小。2009年中日名义GDP规模终于发生逆 转,中国GDP超过了日本,2014年中国名义GDP进一步增加到约为日本的2.25倍。日 本内阁府2010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在世界GDP中的比重按市场汇率计算将相当于日 本的4倍。据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预测,2050年中国GDP规模将达日本的近7倍。这意 味着中日经济实力变化两次发生逆转,从1870年相当于中国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反转为1980年相当于中国的8倍多,又反转为2050年再次仅相当于中国的七分之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对祖国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冷静态 度,特别要正视依然存在与日本的差距,这种态度是我们不断前进以真正实现现代 化和和平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据IMF统计,2014中国的人均GDP接近7600美元,仅为 日本的大约五分之一。又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4年日本的技术出口为368.32亿 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年中国的技术出口只有6.76亿美元,居世界第21 位,日本的技术出口相当于中国的54.4倍,这个差距不可小觑。作为理工科出身的国 际问题研究者,我一直把研究日本科技发展作为日本问题研究的主攻方向,下面主 要围绕科技领域,谈谈日本发展模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

  第一,要高度重视制造业,防止制造业的“空心化”。 日本这个民族比较普遍地具有一种热心于、甚至献身于“做东西”(ものつくり)的传统。在工业化时代,日本曾是成功的追赶者。“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 最初是学习德国,接着学习美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现了人类社会史上罕见 的、比欧美更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大量生产的社会,达到了德、美等任何国家都 未能达到的高度的工业化水平。”[1]对于当时情景,日本媒体是这样描述的:“在80 年代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在纺织、钢铁、造船、家电、汽 车和半导体等制造领域,美国完全输给了日本。”作为工业化的成功者,日本制造 业的技术水平达到了领先世界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日本在科技方面曾是“后进国”。从 整个20世纪来看,许多科技发明出自欧美,然而使欧美的新发明或试制品最终推向 批量生产的工作,大多是由日本人完成的。即便是在战后,日本不仅没有“大发 明”,即便是“中发明”,日本与欧美相比也贫乏得多,比如在日本擅长的电子技 术领域,除去日文处理机以外,几乎所有市场性高的技术都是由欧美企业开发出来 的。其他如光纤(美国)、录像机(美国)、无缝钢管(德国)、工程塑料(美国)、精细陶瓷(美国)等战后科技革命中的“中发明”,其最初发明者都不是日本,然而在这些中发明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却往往是日本企业,日 本能够做出这样的成绩,靠的正是其出色的制造业,例如正是日本的钢铁公司制造 出可用计算机控制、能适应地下几千米深处采油需要的材质和精度的无缝钢管,成 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

  然而,在90年代中期,日本的家电企业将彩电生产的90%、录像机生产的80% 转移到了国外,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担心。其实,当时日本的 制造业“空心化”恰恰是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因为日本的企业在向海 外转移生产的同时,对一些重要的、附加价值高的关键技术则更加牢牢地掌握在自 己手里。例如,日本的家电厂家通过转产高附加价值的新产品(例如各种信息产 品、信息家电),仍保持着很高的开工率;美国克来斯勒汽车公司生产的名牌汽车 仍要采用日本生产的关键零部件;半导体企业的“世界冠军”——美国英特尔公司 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的3/4要从日本的住友、信越两大半导体材料公司购入;随着多媒 体的发展而身价倍增的液晶显示技术在当时几乎成为日本的独占品(占世界市场的 90%以上,注意这是“当时”的数据);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使用的轧制模具点 名要用“日本制造”,因为美国造的模具轧制3万次,就磨耗得不能再用了,而日本 造的模具可以轧制6万~10万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各个产业领域中,制造业是技术革新最密集的产业领域,对于当今我国来说,制造业也是国民经济与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些人认为在面临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涨等问题困扰的情况下,我国当今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等信息产业,把制造业转移到劳动成本比我国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去,即使出现一些“制造业空心化”问题也没关系。但是,与日本相比,我们在出现所谓“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的时候,并未能加快发展高技术材料、 高技术零部件、高技术装备、高技术“人机界面”与系统化技术,我们的许多高技术中间产品和机器装备仍需依赖进口。换句话说,与日本当时的“制造业空心化”是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相比,我国的“制造业空心化”很可能是真正的“空心化”,这应该说是很危险的!

  当然,今后随着3D打印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本制造业的传统技术优势、特别是 模具技术优势很可能逐渐失去意义,但需要注意到,当前日本政府迅速加大了对企业开发3D打印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支持,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 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等。 在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指出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形势下,我国必须在 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同日本等发达国家展开有力的竞争,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能否加速实现的重大课题。

  第二,要让民间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力,这意味着国家的科技进步主要不是 由政府与权力机关的意志来决定,而是由企业和市场的机制来决定,政府的作用就 是促使对科技进步不积极的低效企业的退出。

  在科技方面,日本有两个指标长期名列“世界第一”,其一是日本全国的研发 经费占GDP的比例在世界上长期居于第一第二的地位,例如在2013年为3.75%;其二是由企业支出的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的比例在世界上也长期居于第一第二的地位,例如在2014年接近70%。可以说,日本的民营企业真正是国家发展技术的主力军。

  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开始,日本民营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资金明显超过 了依靠政府预算支出的研究开发资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显然,资金充 裕就可以购置更好的研究设施,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日本学习电子技术期间,一位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去了索尼公司后,他曾对我说,与公司里的研究装置相 比,大学里的研究装置就像“玩具”。民营企业这种优越的研究条件,吸引了众 多研究人才,到了20世纪70年代,民营企业的研究人数达到大学科技部门研究人 数的二倍。这意味着“企业优位”的、“民营企业主导型”的日本研究开发结构 在60年代就已经形成。

  民营企业重视研究开发,是日本得以成功引进技术的重要原因,因为技术引进 主要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日本技术引进成功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形成了“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后,能很快地将“物化”在机器设备中的技术消化为自己的“血肉”,用于制造国产机器 设备并加以改进,使国产机达到能与引进来源国的机器设备进行竞争的水平并用于 出口。有日本经济学家指出:“通过弄清日本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引进技术,可以解 开日本经济增长的秘密”。与日本相比,我国的技术引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停留在 “一号机进口,二号机进口,三号机还要进口”的重复状态。

  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对美国造成了强烈的刺激,为了应对苏联的科技 挑战,美国大幅度地增加科技研发预算,促使世界各国的科技人才流向美国,使 科技人才流出国为“头脑流出”问题感到担忧,然而在日本,由于民营企业掀起 了建立所谓“中央研究所热”和大力增加研究开发投资,致使日本受“头脑流 出”问题的影响最小。虽然当时确有很多日本的天文学者被美国挖走,以致东京 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被“挖空”了,但天文学人才的出走似乎与重视实际应用技术 的企业关系不大。

  与之相比,中国的科技人才流出问题十分严重。在美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 留学生多选择理工科,因为理工科在语言上的障碍比学文科要小很多,而本国的年 轻人为避免与勤奋刻苦的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竞争,倾向于选择“使用母语比较有 利”的文科专业和职业。美国理工科新博士学位的获得者当中,外国留学生比美国 本土出身的年轻人多。在美国的自然科技部门、特别是尖端科技部门中,有很多来 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在打拼。

  第三,要重视培养技术劳动者,弘扬“工匠精神”。 早在1956年,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提出要强化导入战后美国式的教育制度,应重视“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企业发挥作用”的职业教育,日本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 强了职业教育,大批优秀大学生也投身到生产第一线。日本企业不仅要求学校重视 培养理工科人才,而且也十分重视企业内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日本企业还采用很有 特色的“日本式招工方式”。比如,在美国招聘焊接工人,就按焊接工的要求与企 业签雇用合同;招油漆工,就按油漆工的要求与企业签合同,然而,日本企业在招工面试时很少对招工工种进行严格区分,而是笼统地按照“制造工人”职务,与面试者商议,决定录用进厂后,依据企业需要,结合本人希望,或搞焊接,或搞油 漆,一个工人往往会有从事各种工作、接受各种培训的机会,日久天长,逐渐被培 养成为“多能工”。

  日本人擅长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地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绝不是靠一 时半会儿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比如每年运行约12万趟的东海道新干线列车,包括灾 害时的运行在内,其平均误点时间只有36秒/年。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又是与“团队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钱学森曾说, “一个中国人往往比一个日本人强,但三个中国人就往往比不上三个日本人”。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互联网日益普及,个人电脑市场迅猛扩大。由微处理器和存 储器等组成的个人电脑属于“模块化”产品,很容易组装。为此,很多企业将装配 工序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国进行,到2013年全世界生产个人电脑最多的5家 企业分别是中国联想公司、美国HP公司、美国戴尔(Dell)公司、台湾地区的宏碁(Acer)公司和华硕(Asus)公司,日本企业的名字已经从个人电脑世界市场的前 五名企业名单中消失。但是,人们知道制造业的产品既有“模块化”的产品,又有 “磨合型”的产品,汽车就是“磨合型”产品,它需要企业内部从设计到生产的各 个环节各个部门进行相互协调磨合,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而有调查表明至今日本 在“磨合型”的产品方面仍然占有优势。

  日本企业擅长制造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中间产品和装 备。长期以来,在日本工业品出口中,耐用消费品比重不到20%,生产资料产品比重 却高达80%,当之无愧地成为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机械、零部件、原材料的“世界供 应基地”。比如美国F35战斗机需要日本生产部分高技术零部件;美国反导系统的拦 截器弹头防护罩原来采用熔点3000多度的钨合金作为耐热材料,但其耐热性能仍显 不足,而且重量较大。日本东丽公司生产的世界上首批耐高温、耐烧蚀、抗热震、 密度仅为钨合金十分之一的碳/碳复合材料,大大提高了弹头防护罩的性能。

  日本重视发展生产技术和技能的一个表现是,它和韩国一样,搞过两届技能奥林匹克。所谓“技能奥林匹克”,是指1950年在西班牙开始举办的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技能大赛,迄今已经举办了43届。在韩国,技能奥林匹克的金 牌获得者得到总统接见,大画像挂在街头,真正被视为发展生产力的英雄。 对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我认为一方面应给予高 度肯定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又应该防止对这个“双创”的片面理解。比如《人民 日报》曾发表文章称:“只要有一台联通世界的网络终端在手,一切皆有可能”, 在‘车库咖啡馆’激发许多奇思妙想”。我认为媒体炒作“双创”,是忽视了三 个平衡:第一要把握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平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即“工业化 途中”的国家,我们既要重视信息化也要重视工业化;第二要把握好“创业”与 “守业”的平衡,在大力提倡年轻人创业的同时,也需要提倡“敬业”、“守业” 和“以厂为家”的精神;第三要在宣传上把握好科学与技术的平衡,这就是不要过 度偏向科学而轻视技术,从科技知识传播规律看,科学理论往往是易于传播易于引 用的东西;技术本领往往是易于保密难于借用的东西,正如俗话说“武艺难以文 ”,技能难以从互联网“下载”,而必须依靠亲身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和老师傅的“传帮带”,这是各国都注意保守的企业的或国家的利益。 第四,中小制造企业群成为日本的“国宝”,“九层高台起于垒土”。成千上

  万家各怀“一技之长”和能工巧匠的优秀中小制造企业构成“日本制造”金字塔的 基础,很多只有十几名、几十名乃至上百名员工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零 部件、原材料、中间产品、机械装备,或提供为试制新商品所需的复杂加工服务。 不少日本中小企业在某种中间产品的世界市场上占很大比例甚至首位,因为擅长制 造独家产品而被称为“only one”(仅此一家)企业。长期以来,在日本工业品出 口中,耐用消费品比重不到20%,生产资料产品比重却高达80%,当之无愧地成为 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机械、零部件、原材料、中间产品、机械装备的“世界供应基 地”,比如虽然日本在电视、手机等的世界市场上节节败退,但是日本在半导体芯 片的材料加工、前道芯片技术方面仍然比我们先进近两代,我们擅长的是技术含量 较低的后道封装技术。1984年笔者曾考察过日本一家中等规模的工厂,这家工厂的出勤率平均为96%,工人基本上都是多能工,一有缺勤者,别的岗位的工人可以立即补上来,以免生产线停下来。这家工厂每人每年平均提出合理化建议约50件,只 要提出一件(不管被采用与否)就可获150日元报酬,被采用的建议则按等级发给奖 金,从500日元、1000日元、2000日元直至30万日元(工人的工资约十几万日元)不 等,每年选出一至两名优秀的合理化建议者,由公司出钱安排去美国旅行。与日本 的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磨炼自己的一技之长相比,我们的许多 中小制造企业往往不能安分守己地固守自己的一技之长,比如制造打火机的中小企 业看见搞房地产能发大财,就很快转行,甚至一看市场前景不妙就“跑路”。中小 制造企业的工人也是流动性很大,农村小姑娘干了几年攒够了钱就回家结婚去了, 除去一些著名的大型制造企业,总的来说我们还没有形成一支素质良好的“中国制 造业技术大军”。

  第五,节能环保,日本堪称世界模范。

  要真正实现节能环保,我们就必须推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生活 革命。日本在节能环保方面堪称全世界的模范,现在日本单位GDP的一次能源消 费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30%,特别是产业部门的节能做得非常好。从国际比较 看,日本单位GDP一次能源消费仅为美国的1/1.9,欧洲的1/1.7,中国的1/ 7.2,俄罗斯的1/16.3,世界平均水平为1/3.1(2012年数字)。显然,对于中 国来说,节能甚至可看作是比太阳能、风能更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分支”。

  在节能汽车方面,丰田公司的混合动力车自1997年8月首次发售以来,至2015年 的18年间累计销量突破800万辆。尽早实现汽车业的升级换代,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 护环境。据专家测算,消耗一升原油只能使汽油汽车行驶20公里,然而,用一升原 油所发出的电量却可能使电动汽车行驶60公里以上。换句话说,电动汽车的燃料效 率是汽油汽车的3倍以上。如果全世界的汽车都升级为电动汽车,可望大大节约能 源,还可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2%。

  未来大国竞争,拼的是环保。可以有把握地预测:在今后大国竞争中,中国 最可能输掉的不是军事,而是环境。“环境亡国”,一个国家可能因为环境问题而灭亡,这绝非耸人听闻。我的一位朋友是中科院的,他曾经到一个南亚国家考察,那里的官员要求中国帮助该国解决水污染问题。那位官员说,由于饮用水的 污染,该国的青壮年正在日益失去劳动能力,将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中国的水 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的调查表明,中国城市的地下水90%被污染;河流 和湖泊70%被污染,污染的水已经在日益吞噬人们的身体健康。

  结语

  自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以来,日本经济和 日本企业的艰难处境很受关注,我国国内也出现“日本技术不行了”、“中国技术 已全面超日”等看法。对此,笔者认为,对日本的民生技术、武器技术、军民两用 技术的真正实力应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估,既不应夸大,也不宜低估,更应掌握准确 的统计数据。

  一个国家的技术体系就如同金字塔,“九层高台,起于垒土”,那些能够数十 年如一日、甚至代代相传地锤炼一技之长的中小制造企业所组成的产业集群,正是 日本技术实力的基础和底气之所在,如果中国不能培育出能有长心、有毅力、不 “见异思迁”、坚持不懈地磨炼一技之长的千万家中小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就无法赶上日本。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企业进步是国家 进步的基石;技能劳动者和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 命机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院荣誉学部委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