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

作  者:[英] 菲利普·鲍尔 著;王春法 主编

译  者:王康友,朱洪启,王黎明 译;苏湛,吴金根 校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丛 书:科学文化译丛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31314626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描绘了人类好奇心的进化史。好奇心现在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然而它也曾因对“圣洁”的亵渎而备受谴责。透过宇宙的激辩,围绕真空的争论,作者菲利普·鲍尔逐一揭开好奇心那神秘、僭越、聪敏、冷静的层层面纱,伽利略、玻意耳、牛顿等大师的思想跃然纸上。

    至于本书的开篇之问——当代的好奇心是否被过于纵容,则留待读者慢慢体味。

TOP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1962年生,英国久负盛名的科学作家,曾先后担任《自然》杂志的物理学科编辑和顾问编辑,是《<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丛书的两位英方主编之一,擅长从科学与历史、社会和艺术的互动中窥探科学的成就、挫折、趣味和荣光。

  

  王康友,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普研究》主编,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科协工作研究、科普理论研究,主持多项调查类、政策类课题研究,有关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出版《对内实用管理之道》等10余部著作。

  朱洪启,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传播。

  王黎明,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是科技哲学、科技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与传播等。

TOP目录

第1章  古老的问题

  非凡的热情

  没有好奇心的古人

  反对好奇心

  独立思考

  反叛天使

  实验与秘密

第2章  秘密研究院

  密封保护

  隐秘的自然

  秘密社团

  魔法学人

  好奇者学院

第3章  好奇心剧场

  开放私藏

  奇迹之殿

  独冬之王

  拨开云雾

  乌托邦兄弟会

  蔷薇十字会

  大法官的乌托邦

  学问的进步

第4章  潘神的狩猎

  女王的巫师

  伟大的狩猎

  机器学习

  这合适吗?

  转变思想

  假设结果

第5章  万物之宗师

  心灵手巧的绅士

  鞭策好奇

  大师的特征

  事实至上

  遍布世界的研究网

  神奇的皇家学会

  培根的皇家学会

第6章天地之间的更多事物

  旅行家的故事

  收藏全世界

  语言之辨

  分类全世界

  科学的语言

第7章  宇宙的不和谐因素

  环与圆

  公正的试验

  那次审判

  皇帝的天文学家

  隐藏的力

  原理

  月球的愿景

  旋转中的圈外人

第8章  登月第一人

  仪器的助力

  视觉的证据

  开普勒之梦

  太空中的新世界

  带我飞向月球

  月球帝国

  太空狂喜

  与侯爵夫人的对话

  遇见外星人

第9章  自然的解放与约束

  被改变的状态

  滴落的水银

  制造机械

  关于空气

  哲学意义上的空间

  强调证据

第10章  针尖之上

  缩影

  小,既美亦丑

  上帝在细节中

  池塘生物

  显微镜下的恶魔

  令人不安的接近

  你看到了什么?

第11章  自然之光

  看得见的黑暗

  文明的炼金术

  神奇的光

  冷火

  彩虹的启示

  光学幻觉

  更多干涉

第12章  追击大象

  打破平静

  荒谬戏剧

  老鼠和大象

  闪耀的世界

  浮动世界的艺术家

  刺痛

  公平的批评?

  最后的胜利

第13章  职业的大师或冷处理的好奇心

  好奇心转变

  驯化好奇心

  为什么感到好奇?

  没有概念

  无尽的前沿

 

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TOP书摘

  我和文学家玛丽·贝恩·坎贝尔(MaryBaine Campbell)讨论本书时,我们考虑过好奇心可能走向病态的观点。对于一些日常琐事的分析——比如说,关于“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国内财政记录,或是关于胃酶分解蛋白的具体过程,我们不是木然以对,而是屏息惊叹:“可那是多么有趣啊!”这种反应难道没有问题吗?对大多数博士生而言,重新调整好奇心的起点是一种必要的准备,然而在比学术研究领域更为广阔的世界,当好奇心泛滥,甚至不放过一丁点的琐碎或陌生之事时,难道没有某种越界或是不正常的嫌疑?

  我们承认我们这是在一起谋陷好奇心,有些内疚,至少我是这种感觉,但是同时我觉得这对我们两人来说也是一种清醒的反思。自古有训:好奇最能奸巧惑众,是意志薄弱的体现。然而这种责难到底有没有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大幸——恰恰就在于诱惑无处不在。现在,好奇不仅已广为接受——本书主要就是讨论这种现象的形成过程一一一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易做到。我们信手可拈的信息多得令人发指,不用非得到蒙尘的地窖和古老的图书馆里去搜寻。信息就在书桌上,轻轻嗡鸣着,或者在漂亮泛黄扫描传真里,唾手可得。而且,我们可将其装在包里或口袋里,带去任何地方。诚然,这些统统不过是资料而已,杂乱而没有意义,除非我们知道如何挑选、组织和过滤。当然,这些资料也只是新时机一一我们摈弃好奇心并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空洞时效、喋喋不休、八卦及数不尽的“选择”的新时机——的一种副作用或衍生物而已。

  但是所有这些又有什么新鲜的呢?人们对于好奇心一直诟病不断,认为它是摧毁生产力的大敌,是一种使我们工作分心的不受欢迎的诱惑。另外,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启蒙运动中,好奇心的嘲笑者往往不是《艰难时世》中“葛擂梗”那样的功利主义者,而是爱八卦、很自我的巧言不羁之徒。过量的信息总是会引来怨言。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认为印刷机是“文人之罪的祸根”,会导致“作家遍地泛滥”。

  我以为,信息的获取途径和对信息的好奇之间的关系仍需深入探索。不过很明显,在蒲柏的年代,成功的“好奇心教授们”都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知识,而在其功成名就之前,好奇心是其最重要的动力。人们一直对这种现象津津乐道,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调查或解释。玛丽是已经开始这类探索的少数学者之一,故而也是我写这本书时承情最多的人之一。她慨然应允阅读本书书稿,并对本书提出极富见地的重要意见,让我对她更加感激。布莱恩·福特(Brian Ford)、迈克尔·亨特(Michael Hunter)、尼尔·肯尼(Neil Kenny)和凯瑟琳·威尔逊(Catherine Wilson)对本书也同样不吝指正,在此我对他们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71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04.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