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远古•雪域•上海滩:胡雪桦“三王”电影剧作
远古•雪域•上海滩:胡雪桦“三王”电影剧作


远古•雪域•上海滩:胡雪桦“三王”电影剧作

作  者:胡雪桦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208141148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胡雪桦导演的“三王”剧作,是关于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系列,《兰陵王》是远古凤文化的“面具”故事;《喜马拉雅王子》是西域甲波王国的“王子”戏剧;《上海王》是清末民初的大时代史诗。三个讲述不同年代的英雄的传奇,凝聚了创作者对历史及现实的拷问,折射出逆接千古绵延未来的独特情怀。“三王”电影剧本,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寻觅这位学院派导演的原始冲动和作品的文字撰述特征。

TOP作者简介

胡雪桦,

  著名导演、教授、“东方学者”、“千人计划” 上海特聘专家,上海文化基金会专家; 美国电影、戏剧工会会员,美国纽约YI剧院董事。 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电影导演硕士、夏威夷大学导演博士学位。 世博2010上海馆总导演艺术总监。现任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被誉为“出生艺术世家,融汇中西文化,独特创作风格,横跨戏剧电影”的学院派导演。

  主要电影作品:

  上海王(2015)、喜马拉雅王子(2006)、兰陵王(1995)、夏威夷传奇(1998,Lani-Loa 美国Francis Ford Coppola 科波拉监制)、神奇(2013)、永远的天地(2010世博上海馆主题影片)

  主要戏剧作品:

  狗魅Sylvia (话剧2016)、花木兰(皮影戏2015)、徳加的钻石(现代舞剧2013)、成长的快乐(音乐剧2012)、秘境青海(舞剧2009)、喜马拉雅王子(话剧2007)、莎士比亚和他的女人们(现代舞剧2006)

  主要电视作品:

  战北平(24集,2009北京卫视)、紫玉金砂(40集,2005中央电视台)等。

TOP目录

王的导演(代序)

远古的呼唤——《兰陵王》

觉醒的雪域——《喜马拉雅王子》

风云上海滩——《上海王》

一切归零(代跋)

TOP书摘

一切归零(代跋)

  终于完成了电影《上海王》。回首一看,从1995年我的第一部电影《兰陵王》,到2006年《喜马拉雅王子》,直至今年《上海王》的完成,整整二十年时光。决定出版这本Trilogy“三王”系列电影剧本,着实让我长考,是出分镜头剧本还是出原始剧本?最终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分镜剧本已经永存于电影之中,而电影的原始形态更多地存在于剧本原著的字里行间,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三王”创作的初衷。

  一《兰陵王》

  《兰陵王》创作的缘起,是我在夏威夷大学读博士时,看到了挂在我教授James Brandon办公室墙上的日本能乐《兰陵王》的面具。从那一刻起,我决定将这个失传已久的、伟大的中国戏剧鼻祖《兰陵王破阵曲》(唐朝)再现于世。1994年在美国的舞台上,由我编剧、导演的戏剧演出《兰陵传奇》问世,它就是电影《兰陵王》前身。在这个从《兰陵王破阵曲》到戏剧《兰陵传奇》,再到电影《兰陵王》的演绎过程,自己历经了在西方文化氛围里浸泡后对祖国文化的根脉追溯中,对历史长河里神秘“凤”文化的询问探究;对当代“人本异化”进行的艰难拷问。我们总是以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其实,我们也是凤的传人。中华文明有很多分支,其中,包括百越、西戎、东夷、南蛮、北狄等。2006年当我参观“三星堆”遗址时,馆内的镇宅之宝“金面罩”令我大吃一惊,这个面具与兰陵王的面具几乎一样。是巧合还是造化?仔细一想,偶然也是必然,因为,三星堆文化的图腾就是“鸟”;《兰陵王》里凤雀族的图腾也是“鸟”。我们的电影是放在一个消失的“凤文化”背景里展开,当然,就不能用任何存在的语言。需要指出的是电影中演员所说的台词是“鸟语”——一种不存在的语言,它是我和演员在不断排练中即兴产生的语言基础上的创造,是演员自己发出的只属于自己的“声音”。美国的舞台演出是根据幕表制文本,台词是在同演员不断的排练磨合中创造出来的。有了这个经验,在电影的创作中,为了让演员更准确把握人物,我在电影剧本中增加了台词,让他们知道台词内容的意思,但要化为自己的语言。感谢培公对剧本文本进行了润色。在排练和拍摄中,我鼓励演员在现场自由发挥,只要是能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剧本要求的动作性。原本我是不想在电影里加字幕的,这样可以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电影也可以更具韵味。因为,我相信电影《兰陵王》的视听元素和演员的表演足以让观众明白这部不以情节取胜的电影中剧情和人物的行为动作。可制片方最终决定要加字幕,这不是我的初衷,也让这部电影减弱了原本的特色和力度。无论如何,在此我要感谢“万科”和“上影”让我实现了电影梦想,用这个特殊的题材拍摄了我的第一部电影。

  二《喜马拉雅王子》

  《喜马拉雅王子》是西藏版的哈姆雷特,是我对莎士比亚名著的一次大胆改编。起因是2002年我回国时,焦晃先生问我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你父亲临终前,最想排的是哪个戏?”我想也没想回答他,“是《傅雷和傅聪》”。“不对!胡伟民最想排的是《哈姆雷特》。”我很吃惊。因为,我父亲这辈子就写过《傅雷和傅聪》这一个戏,是他为自己写的戏剧,为他这代人写的关于“生死离别”的音画史诗。可最终他却没能排成这个戏。在经历了北京、上海演出前后夭折,香港演出被要求以“导演病重”不予成行后,父亲带着他一生的遗憾走了……那是1989年6月20日夏日一个炎热的下午。两年后,我在纽约外百老汇导演了这部动人的、用英语演出的戏剧,引起了轰动。焦先生的“哈姆雷特之说”却把我带入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天问……父亲胡伟民最后的生命中最想排的竟是《哈姆雷特》?!我想起,当年考艺术院校时,父母为我选的独白就是“生存还是毁灭”;那部1948年劳伦斯·奥利佛导演主演的黑白片《哈姆雷特》也成了我喜爱的电影,但对这部电影里的一个情节的疑问一直伴随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为什么母亲在父亲死后,马上嫁给了叔叔?”……见了焦先生后,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契机,导演《哈姆雷特》。终于,在纽约与一个好友交谈的时候,我们不知为何说到了西藏,刹那间,我脑海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让哈姆雷特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山脉对天问询: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存还是毁灭?这将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有的时候,真的就是“一念”,却让人心旷神怡,神魂颠倒,一意孤行。我深知让莎士比亚与西藏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怎样才能做到无缝衔接,既有莎味、藏味,也有胡味?在西藏采景的途中,《喜马拉雅王子》剧本在逐渐孕育成熟。我要拍一部不同的《哈姆雷特》,不仅仅是外部形式的不同,更是内涵本质的不同,这是一部关于“爱”的主题而不是“复仇”主题的电影,是颠覆了“阴谋篡权的复仇故事”,探寻“爱和宽恕的故事”。这就有了母亲和叔叔本就是一对情人的解构、有了奥萨鲁央(欧菲丽亚)水中生产的场景、有了拉摩罗丹(哈姆雷特)临终前托起他的孩子,呼唤“喜马拉雅王子”的结尾。也许是我们在呼唤“爱”——爱的轮回,爱的永恒。在若尔盖草原我们看到了一道近在咫尺的巨大彩虹,达扎七世活佛说,他在这里生活了半辈子也没看到过这样的彩虹,是佛主在保佑来到草原的贵人,保佑《喜马拉雅王子》。他还给我三条建议:一,故事的背景放在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之前;二,电影里不要出现藏传佛教;三,如果一定要出现宗教,那就是苯教——西藏的原始教。在写作过程中,我完全按照活佛的告诫,严格地把握住这三点。剧本脱稿后,我迫切地需要一位西藏作家来给我把关。幸运之神再次降临,扎西达娃出现了。那天,在北京东城的一个酒吧,我们见面,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隔壁不时传来摇滚乐的喧嚣,扎西静静地听完了我的介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剧作的队伍。他还介绍了多吉才郎,一位藏族诗人。因为,我们的电影是藏语,需要有莎士比亚的诗剧的优雅质感,而多吉是最合适的人选。数月后,扎西在看了剧本后,再次“毫不犹豫”地删除了剧本的四分之一,帮助我完成了剧本的最后定稿。电影在阿坝开拍,没想到的是,这里就是苯教的发源地。苯教郎依三十九世法王为我们开机祈福。那天,多吉走到我面前说,导演,我们的戏是108场。我说,是啊,怎么了?多吉笑了笑,佛珠也是108颗。天呐,真巧!更为奇特的是,影片完成拍摄,经过无数个版本剪接,最后定稿时,我让剪接师告诉我最后影片的时长,回答,108分钟。

  《喜马拉雅王子》发行后,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美国莎士比亚协会以此片作为2008年会开幕电影,并给予评语:“这部电影赋予了莎剧经典新的生命。”为此,纽约鲁本Rubin博物馆收藏了《喜马拉雅王子》,也是至今为止收藏的唯一一部中国电影。

  三《上海王》

  上海是我的出生地,我一直想为这座城市拍一部电影。

  2002年底,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在朋友聚会的饭桌上,我遇到了坐在我旁边的虹影。她问我,为什么《兰陵王》之后,没有看到我的其他电影?下面拍什么?我说,在美国拍了两部,下面想拍一个上海题材。她说,她正在写一个关于上海的小说,是讲黑帮的,黑帮老大是个女的。我眼睛一亮。我们约好第二天见面细聊。整整聊了一周后,她拿出了一个万字的故事梗概。当我离开北京回洛杉矶时,我已买下了虹影的小说电影版权。记得她说,你拍过《兰陵王》,这部小说是你的了。就叫《上海王》吧。

  《上海王》讲述了这座城市从清末到民初,那个改朝换代的大时代里发生的黑帮故事。梦想、欲望、权利、情仇,把一个浦东的大脚丫头,与上海滩三个“王”联系在了一起。她最终成了无冕之王。没想到,这部电影的剧本创作和前期筹备所耗用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到开拍时已是十年后。这个剧本由我同虹影、庞贝合作而成,期间,美国和日本作者都有染指。直到2008年,我写的那稿在金马奖获得了创投项目银奖,在此稿基础上,又用了三年时间打磨,才有了拍摄本。我要感谢虹影给了我很大的改编自由,并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情感帮助我完善剧本和电影,得以赋予小说新的生命;同时,也要感谢庞贝帮助我攫取了小说的精华并细致考查时代史料为电影增添了质感和纵深度。

  梦想升起的地方,英雄不问出处。上海的DNA就是包容、就是开拓,就是水的柔性和激情汇成的女性的宽容和大气。这座城市像是个优雅的女人,充满了母性的爱。我母亲是浦东北蔡人,与电影里的小月桂是同乡。在我完成拍摄《上海王》半年后,她就去世了。这部片子也是我献给母亲最后的礼物。

  “三王”完成了,我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这是我对自己二十年电影创作交出的一份答卷。一切归零,一片宁静。当东方晨曦,远方呼唤,又将是归零后的一次新的出发……

  2016年9月19日上海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2.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