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作  者:陈荣捷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定  价:59.80

I S B N :978722911797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  哲学/宗教  中国古代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力作,是公认的全面详尽权威的《传习录》版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国学大师钱穆将《传习录》列为“有关修养人人所必读”图书之一。

陈荣捷先生参考中、日十余种《传习录》版本,三十余种《传习录》注评版本,择其精彩者结集。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对于从前诸家注评,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容并收,对于阳明之言有所发明或修正的,宁多毋少;对于只是表扬或者只是重述阳明之意的,则宁少毋多。此外,从日本阳明学家佐藤一斋的注评版本中增补三十七条,从《王文成公全书》抄出四条,又从《年谱》中抄出十条,一共拾遗五十一条,为诸本《传习录》与注评版所未见。所以,《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所有《传习录》版本中内容相当全面的一种。


TOP作者简介

陈荣捷(1901—1994):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权威,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领袖,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泰斗,被欧美学术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最为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

1929年以《庄子哲学》的毕业论文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后相继在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夏威夷大学任教职。1943年任美国东北名校、常春藤盟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中国哲学教授,1951年任达特茅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是当时东方人在美国担任的最高学术职位。1966年自达特茅斯学院退休,被赠以“中国哲学和文化荣誉教授”。1975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思想兼任教授,与时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的狄百瑞教授联合执教哥大新儒学讨论班,直至晚年。197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80年选为美国“亚洲及比较哲学学会”会长。

曾将《坛经》《传习录》《道德经》翻译为英文。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国哲学资料书》)《朱子门人》《朱学论集》《朱熹》《朱子新探索》《<近思录>详注集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王阳明与禅》等。
【媒体评论】

(陈荣捷是)中国哲学研究在西方的一代宗师和中西方学术界最关键的联结者……向西方传授中国学术传统的中间人,当今之世无人能出其右。

——亚洲研究协会授奖词

陈荣捷先生是20世纪后半期欧美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哲学权威,英文世界中国哲学研究的领袖,也是国际汉学界新儒学研究的泰斗。他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和《王阳明与禅》是中文世界1950—1980年代中最重要的阳明学著作。

——著名学者 陈来

TOP目录

1 | 概说

卷上(《初刻〈传习录〉》)

21 | 徐爱录

46 | 陆澄录

92 | 薛侃录

卷中(《续刻〈传习录〉》)

131 | 答顾东桥书

161 | 答周道通书

170 | 答陆原静书

175 | 又

193 | 答欧阳崇一

199 | 答罗整庵少宰书

207 | 答聂文蔚

214 | 答聂文蔚二

222 | 右南大吉录

223 |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225 | 教约

卷下(《传习续录》)

229 | 陈九川录

244 | 黄直录

252 | 黄修易录

258 | 黄省曾录

298 | 黄以方录

315 | 《传习录》拾遗

339 | 朱子晚年定论

351 | 附录 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

TOP书摘


卷上(初刻《传习录》)

(徐爱引言)先生于《大学》①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④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⑤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⑥。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⑦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⑧,处困养静。精一⑨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⑩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馀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

①《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经一章,传十章。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一○三三至一一○七)以为“入德之门”(《二程遗书》卷二二上,页一七)、朱子以为“修身治人的规模”(《朱子语类》卷十四,页三九九)与“定世立教之大典”(朱子《<大学>或问》页二七上)。绍熙元年(一一九○)朱子以《大学》《论语》《孟子》与《中庸》为四书,为以后儒学之基本典籍。朱子以为,是孔子之言,而曾子(参看第一一二条,注二)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朱子《<大学>章句》经文注)。亦有以为子思(参看第四十二条,注一)所作者。朱子格物之说,见第六条,注一。阳明格物之说,见第七条。

②旧本。即“十三经”《礼记》之《大学》。程颐、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一○三二至一○八五)与朱子均改《易》章句。参看第一二九条,注三。

③先儒。指程、朱。

④爱。指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一四八八至一五一八)。馀杭之马堰(浙江)人。任南京工部郎中。先生为阳明妹婿。阳明出狱将赴谪贵州(一五○七),先生即北面称弟子。及门莫有先之者。正德七年(一五一二)与阳明同舟由南京归越(今浙江绍兴),论《大学》宗旨。阳明尝曰:“曰仁,吾之颜渊也。”颜渊死年三十二,参看第七十七条,注一。徐爱死年三十一,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页一上至四下)。

⑤俟圣人而不惑。《中庸》第二十九章语。

⑥边幅。修饰布帛之边沿。

⑦二氏。指佛、老。

⑧居夷三载。正德元年(一五○六)二月,太监刘瑾柄政。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以谏忤旨下狱。阳明上疏抗救,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春,至龙场。五年(一五一○),升江西庐陵县知县。前后在贵州三年。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居民尚未开化。阳明始教之筑土架木以居,故称曰夷。

⑨精一。参看第二条,注四。

⑩炙。近也。“亲受教”曰“亲炙”。

?十馀年。由阳明赴龙场(一五○六)至徐爱死(一五一八),前后十三年。

?骊黄、千里。见《淮南子》(《四部备要》本)卷十二《道应训》(页九上),又见《列子·说符篇》第八篇《冲虚经》(页四下至五上),秦穆王使伯乐求马,使者报以牝而黄。使人取之,则牡而骊,穆公不悦。伯乐叹谓人只见其外而不见其内,见其粗而不见其精。及马至,果千里之马。

徐爱录

1.爱问,“在亲民”①,朱子谓当作“新民”②。后章③“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④”,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⑤。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⑥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⑦,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而‘以亲九族⑧’,至‘平章协和⑨’,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⑩’。而‘修己’便是‘明明德’,且‘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但衡今云:“二说正可相资也。徒亲民而昧于新民,此鲁之所以寝衰。当时宋仁宗(一○二三至一○六三)之政近之。徒新民而昧于亲民,此齐之所以多故。当时宋神宗(一○六八至一○八五)之政近之。”

①在亲民。《大学》经文,古本作“在亲民”,明道改正《大学》(《程氏经说》卷五,页一上至三上),不改“亲民”。伊川改正《大学》(《程氏经说》卷五,页三上至五下),则于“亲”字下注“当作新”。

②新民。朱子曰:“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矧未尝去其本文,而但曰某当作某。是乃汉儒、释经不得已之变例,而亦何害于传疑耶?”(《<大学>或问》页十五下)

③后章。《大学》第二章。古本(《十三经》本)章句与朱子章句(《四书》及《四书章句集注》)不同。今从朱子。

④亲民。古本第五章,朱子章句第二章。

⑤君子贤其贤……民之父母之类。古本第三、九、十章。

⑥亲亲仁民。《孟子·尽心篇》第七篇上,第四十五章。

⑦五教。《书经·舜典》第四节云:“帝(舜)曰:‘契(帝喾之子,舜之贤臣),汝作司徒(掌礼教之官),敬(慎)敷(布施)五教。’”《孟子·滕文公篇》第三篇上,第四章云:“使契为司徒。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⑧九族。《书经·尧典》第一节云:“克(能)明俊(大)德,以亲九族。”

《诗经·王风·葛藟篇序》《毛氏传》云:“自高祖至玄孙。”《尚书》欧阳(欧阳修,一○○七至一○七二)《毛诗本义》云:“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⑨协和。《书经·尧典》第一节云:“九族既睦。平(辨)章(明)百姓。百姓(百官)昭明,协(合)和万邦(诸侯之国)。”

⑩安百姓。《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篇,第四十五章。

2.爱问:“‘知止而后有定①’,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②’,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③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④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⑤’者,得之。”

刘宗周云:“‘天理人欲’四字,是朱、王印合处,何必晚年定论?(《遗编》卷十三[页一上]“何必晚年定论”。又黄宗羲引,见《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页十二下])《晚年定论》附见《传习录》下卷之末。黄宗羲《姚江学案》所载《语录》,采宗周之《阳明传信录》,并其评语。”

孙奇逢云:“不专在事物上,却亦不离却事物,便活。”

施邦曜云:“学问到精而一,万事毕矣。夫子所谓一贯,即此。”

①定。《大学》经文。

②定理。朱子《<大学>或问》(页十五下)云:“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大学>章句》注云:“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朱子语类》卷十四(页四四八)“子升问曰”注与《或问》曰:“语似不同。何也?”曰:“也只一般。”

③义外。《孟子·告子篇》第六篇上,第四章云:“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④精、一。《书经·大禹谟》第十五节云:“人心惟危(易私故险),道心(依道之心)惟微(细微)。惟精(不杂形气之私)惟一(专一依据义理),允执厥中。”

⑤人欲之私。朱子《<大学>章句》注此句云:“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语类》卷十四,讨论此章甚多。

3.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①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②。’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刘宗周云:“至善本在吾心,赖先生恢复。”(《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二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三上)

三轮执斋云:“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是等言皆陆象山语。”

捷案:日本学者多沿三轮语。陆《与李宰第二书》(《象山全集》[《四部备要》本]卷十一,页六上)云:“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然心外之事云云,查不见《象山全集》。象山《与曾宅之书》卷一(页三上)云:“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杂说》卷二十二(页五上)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均卷二十二,页五上)《语录》云:“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卷三十四,页一上)“此心此理,万世一揆。”(卷三十四,页八上)下面第三十二条云:“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又阳明《书诸阳卷》(甲申[一五二四])云:“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天下宁有心外之性,宁有性外之理乎?宁有理外之心乎?”(《全书》卷八,页十一上)

①定省。《礼记·曲礼》卷上,第十节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凉),昏定(安)而朝省(视)。”

②婉容。语出《礼记·祭义篇》第十四节。

4.郑朝朔①问曰:“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②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凊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③,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④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凊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⑤学问思辨?惟于温凊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⑥。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凊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吉村秋阳引刘宗周云:“万善在吾心,赖先生恢复。”

①郑朝朔。名一初,揭阳(广东)人,弘治乙丑(一五○五)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阳明为吏部时(一五一一),朝朔为御史,因陈世杰请受学。《全书》卷二十五(页二十九上至三十上)有正德九年申戌(一五一四)祭郑朝朔文。

②怎生。洛阳方言,即“如何”。

③求个是当。朱子《<大学>或问》(页五十上下)引程颐云:“程子曰:‘如欲为孝,则当知所以为孝之道,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如何而为温凊之节?莫不穷究,然后能之。非独守孝之一字而可得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页十九上)

④学问思辨。《中庸》第二十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⑤甚。即什么。

⑥千里之缪。《易纬通卦验》(一九六三年,台北新兴书局《四部集要·易纬八种》本,卷上,页五上)云:“差以毫厘,缪(同谬)以千里。”语又见《礼记·哀公问篇》与《史记·太史公自序》。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9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8.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