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论巴赫
论巴赫


论巴赫

作  者:[德] 阿尔伯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 著

译  者:何源 陈广琛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六点音乐译丛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188.00

I S B N :9787567540873

所属分类: 艺术  >  音乐    

标  签:艺术与摄影  音乐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论巴赫》是阿尔伯特·施韦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为音乐大师巴赫书写的一部传记。它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必读巨著、经典,甚至,它是一座里程碑。迄今,它已被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为历代的巴赫研究者所青睐,深受专家们的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与实践两端皆具有极高价值,为诸多巴赫研究中的晦涩地带带来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他的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与讨论,尤其为该领域带来了新曙光。 

  《论巴赫》的出版将填补国内巴赫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极大空白。


TOP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 – 1965年9月4日),旧译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875年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当 时属于德意志帝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在9岁时,就成了演奏风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1899年,任圣尼古拉斯教堂传教士之职。1901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神学院院长。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为当地人民治病。

  他是法国哲学家,音乐家、传教医师。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了贡献,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他是巴赫作品的权威解释者。

  他著有《音乐家诗人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对巴赫作品中装饰音的处理原则加以阐述,对后来演奏巴赫作品的贡献很大。著有《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造艺术与演奏家》。他与维多尔合编了5本《J.S.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后又与E.涅-贝尔热续编了3本。他的其他主要著作还有:《康德的宗教哲学》、《耶稣的弥赛亚和受难的秘迹》、《在原始森林的边绿》、《文明的衰败与复兴》、《文明与伦理》等。 

  他于1965年逝世,终年90岁。


TOP目录

关于本书版本问题的说明 / 1 

中译本序:巴赫、瓦格纳与施韦泽的历史因缘 / 1 

自序 / 1 

序言 / 1 

 

第一章 巴赫艺术的诸根源 / 1 

第二章 众赞歌歌词的起源 / 4 

第三章 众赞歌曲调的来源 / 15 

第四章 宗教仪式中的众赞歌 / 25 

第五章 巴赫以前的众赞歌前奏曲 / 38 

第六章 巴赫以前的康塔塔和受难曲 / 47 

第七章 从埃森纳赫到莱比锡 / 87 

第八章 巴赫在莱比锡 / 100 

第九章 相貌、天性和品格 / 130 

第十章 艺术之旅,评论家和友人 / 146 

第十一章 作为艺术家和老师 / 161 

第十二章 死亡与重生 / 191 

第十三章 管风琴作品 / 227 

第十四章 管风琴作品的演奏 / 254 

第十五章 键盘作品 / 277 

第十六章 键盘作品的演奏 / 300 

第十七章 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 / 336 

第十八章 《音乐的奉献》与《赋格的艺术》 / 364 

第十九章 巴赫与美学 / 374 

第二十章 诗性的音乐与图画性的音乐 / 380 

第二十一章 巴赫作品中的文字与音乐 / 395 

第二十二章 众赞歌的音乐语言:图像性与象征性的表现 / 421 

第二十三章 康塔塔的音乐语言 / 439 

第二十四章 阿恩斯塔特、米尔豪森、魏玛与科腾时期的康塔塔 / 488 

第二十五章 1723年及1724年的莱比锡康塔塔 / 513 

第二十六章 《马利亚尊主颂》与《圣约翰受难曲》 / 530 

第二十七章 1725年至1727年间写作的康塔塔 / 550 

第二十八章 《葬礼康塔塔》与《圣马太受难曲》 / 568 

第二十九章 1728年至1734年间的康塔塔 / 595 

第三十章 世俗康塔塔 / 622 

第三十一章 经文歌与歌曲 / 654 

第三十二章 神剧 / 660 

第三十三章 弥撒曲 / 668 

第三十四章 1734年之后的康塔塔 / 684 

第三十五章 论康塔塔与受难曲的演绎 / 730 

 

译后记 / 800 

人名索引 / 805 

巴赫作品索引 / 813 

巴赫协会版全集康塔塔目录 / 822


TOP书摘

  初识巴赫的众赞歌前奏曲时,我10岁。在许多个礼拜六晚上,阿尔萨斯地区米尔豪森(Mülhausen)史蒂芬教堂的管风琴师欧根·明希把我带到他为礼拜天的礼拜做准备的管风琴旁,在这里,我深受撼动,聆听着庄严而古老(可惜时下已被翻修过)的瓦尔克(Walcker)乐器奏出的神秘之音,它们消匿沉寂在幽暗的教堂里。 

  在我写作有关众赞歌前奏曲章节的过程中,这些最初艺术印象的回忆,始终充盈心间。有些语句浑然自现,仿佛这些思绪和话语无须经我之手,便自成一章。于是我意识到,原来自己只是在重复记忆中的表达和图像,正是透过这些记忆,我的管风琴启蒙老师令我得窥巴赫的堂奥。 

  我的感激之情已无法对他言说。他英年早逝,离绝于他的家人、朋友和祖国。 

  13年以来,我有幸作为管风琴师,在圣·威廉教堂的巴赫演出中效力于明希先生的胞弟——斯特拉斯堡的恩斯特·明希(Ernst Münch)教授。在他的指挥下,我为那60首康塔塔伴奏。本书中论及声乐部分的章节,得益于与他的合作,他大概是目前在世的最为卓越的巴赫指挥家。我深知,本书所表达的认识和经验,来自于我们在美好而神圣的难忘时光里共同的探索和实践。而这些认识和经验,又会在合唱和管弦乐队的热忱和奉献、在礼拜听众的疑神静听中,不断新生。 

  本书无意于史学研究,而是期待成为一部审美实践性的作品。我对一切历史问题的表述——一如现今或未来每个书写巴赫的人——都基于施皮塔(Spitta)的卓越成果,这一点毋庸讳言。写作本书的每一页,我都感觉自己是他的学生。 

  我的书写旨在促使音乐爱好者独立地去思考巴赫艺术作品的本质和精神,以及演奏它们的最佳方式。而我首要关注的,则是尽量平实与畅晓地书写,以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走近巴赫。 

  对友人埃里克森(Alfred Erichson)和莱雷尔(Karl Leyrer)为本书的订正作出的无私贡献,以及吕普克(Gustav von Lüpke)先生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谨致以衷心感谢。 

  施韦泽(A.Schweitzer)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3.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