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分析的限度
分析的限度


分析的限度

作  者:罗森(Stanley Rosen)

译  者:夏代云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60.00

I S B N :978756755537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西方哲学  哲学?宗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分析的限度》是美国思想家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与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学对话的力作。
分析哲学在科学、数学、语言学等当代启蒙理性的大道上高歌猛进,这个学派赞赏严密和清晰,却无视其自身频出的问题,且不愿意展开自我批评。通过运用数学的或准数学的技巧来处理哲学的传统问题,分析哲学宣称传统哲学问题大多产生于错觉,“却没有想到自身对这些问题产生了错觉”。
在《分析的限度》中,罗森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和尼采为例,证明分析哲学并未真正理解传统哲学的问题。分析哲学以清除哲学偏见为自己的目的,自身却变成了一种哲学偏见;分析哲学希望给哲学思考划定语言的限度和语境,却忘了给自己划定语言的限度和语境。

TOP作者简介

作者 罗森(Stanley Rosen),美国著名哲学家,在现象学、政治哲学、西方哲学史等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罗森一生出版了20部著作,超过125篇论文,其用功zui多的是柏拉图研究,著有柏拉图注疏四种:《柏拉图的〈会饮〉》、《柏拉图的〈治邦者〉:政治之网》、《哲学进入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研究》、《柏拉图的〈智术师〉:原物与像的戏剧》(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写过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专著(两种)以及关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专著(各一种),也积极与在西方学界占支配地位的主流哲学对话,著有批判分析哲学的著作《分析的限度》。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为包括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中文等多国文字。
译者 夏代云,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现为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哲学、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海洋文化研究、黎族研究,著有《社会科学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2011年)、《南海更路簿研究》(即出),译有《文人维特根斯坦》(合译)、《分析的限度》(独译),发表论文多篇。获得省级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TOP目录

中译本前言(刘小枫) / 1

致谢 / 1
前言 / 1

第一章 直觉与分析 / 7
1.心理主义 / 8
2.结构 / 41
3.概念 / 61

第二章 本质 / 78
4.述谓 / 78
5.本质是必然的吗? / 96
6.克里普克那里的直觉和想象力 / 109
7.个体本质 / 132

第三章 存在与非存在 / 145
8.本体论系词 / 145
9.统一体与存在 / 158
10.苏格拉底之梦 / 176
11.非存在与无 / 188
12.总结性沉思 / 210

第四章 整体 / 220
13.直觉与梦 / 220
14.柏拉图的影像之影像 / 229
15.先验解构 / 255
16.尼采的混沌影像 / 275

第五章 作为概念的世界/ 314
17.哥白尼革命 / 314
18.理性的根据 / 335
19.结束语 / 367

参考文献 / 372
索引 / 378
译后记 / 385

TOP书摘

尼采的混沌影像

人们总是梦想一个原型的世界,这个世界只不过是那个原型世界的一个影像。有一个相当模糊的建议,即我们可能通过理性的训练而从那个梦中醒来,正是出于这个建议,西方哲学传统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开端。柏拉图的对话既把知识与梦做了一番比较,也把知识与清醒做了一番比较。因此我们称之为启蒙的东西在形式上就是一个梦,关于完全清醒的梦。这个梦的修辞力不像我们有时所想的那样融贯,但它似乎从对权力的信心,或成为自然的主人,或拥有者这种欲望中生发出来。既然人类不剥夺以前的统治者的继承权就不能成为主人,那么启蒙从其内在特征来说就不是十足的无神论,而是人将变成神这个梦。然而诸神在他们自己的影像中创造。于是,成为自然的主人这个欲望就与柏拉图关于原型的数学结构的想法不一致。拒斥心智直觉,或拒不承认我们要么直接获悉原型,要么至少能从它们在其影像中的反映而看见它们,这种拒斥本身是由尼采所谓的权力意志引起的。从该立场看,数学结构是强加给人的创造力。另外,如果人正处于变成神的进程中,那么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他当前必定是不完美的,或是尼采所谓的“不完满的动物。”人类的不完满性、权力意志以及数学原型的不可获知性,最终导致了对原型与影像这个范式的彻底修改。我们在上一节中看到,对于费希特而言,世界是绝对(the Absolute)的活动所产生的一个“建构”。因此我们努力回到绝对(Absolute),就是对世界的一种“先验的”解构。说我们(我们正在思考绝对[Absolute])必定恰如我们正在思考的绝对(Absolute)那样去建构这个世界,用这个说法,我们就可以给这种解构以一种可疑的具有积极性的外表。但是,既然绝对(Absolute)空无内容,那么我们的建构就是ex nihilo[从无中]创造。通过在我们的梦中的一个小小转移,或在精神的修辞系统中的一个小小转移,绝对(Absolute)就变成了虚无,创造就是在某人自己的影像中制造混沌。
当代分析哲学在其多少是有意识的意识形态中接受了柏拉图与费希特范式中的一些要素。我使用后面这个词项(即“意识形态”),这是因为,严格说来,按照分析者自己的标准,对整体的考虑在哲学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哲学的似梦本性从下述事实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来,即如果分析语境是非哲学的,那么分析就丧失了它的基础。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哲学必须在没有预设的涵义上才完全合理。我的观点其实是,我们需要各种涵义的理性。如果分析的动机是理性的,那么对这个动机的反思也是理性的。我们当然可以尝试着分析这个动机,但结果将是自我证明,更差的结果就是:它是话语的结构。结构不能自我证明。但这仅仅是对尼采的世界是无价值的断言的一种清醒的重述而已。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转向尼采。
柏拉图关于整体的梦——用原型与影像的区分来表达——依赖于分析性思维的数学和准数学技巧。但是数学的转折点依然体现在对数学的意义之诗性与戏剧性表达当中。当数学技巧的力量超过了诗歌的魅力,当我们折服于技能的魅力,把诗歌数学化的欲望就变得压倒一切。这种欲望的一种形式就是先验逻辑。宽泛点说,先验逻辑的目的是要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裂。然而,正如我们在费希特的情形中所看到的,它通过把理论与实践都变成制造而进行下去。如果人是神圣的建构者,那么他必须忍受虚无,或被虚无分解。ex nihilo[从无中]创造,一个教义上的奇迹,我们因此被告诫不要试图从概念上把握虚无。然而在哲学中,这样的警告无法服从,即使是由如巴门尼德这样的父辈所权威发布。
在过去100年里,调和创造与虚无的努力中,尼采让我们看到了最有力、最深刻的一次尝试。尽管这次尝试是以诗歌、预言和史诗的形式写就,但比起为分析哲学家的整体之梦做辩护的科学修辞学,它更为清晰。在这一节中,我打算对这种调和学说作一些细节上的研究。让我强调一下,这样做时,我们也是在研究当代分析哲学的深层意蕴。用前一节中的隐喻来说,我们正在对分析进行心理分析。尼采的语言,甚或我们对这种语言的诠释,都是心理分析技艺的语言,这种语言呈现出分析语言所隐藏的涵义。于是,我将用尼采把这个世界当做混沌的影像这种想法来组织我的治疗方法。依照这一章的指导性主题,我将特别关注尼采对于做梦这个隐喻的使用,他用做梦代表诗性的、创造性的或透视性的思考。我已编排我的评述,使其遵从于一个次属目的:以表明尼采对于梦与混沌的思想在其任何主要阶段都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变化。我从一个概要性陈述开始,这个陈述几乎完全基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n Zarathustra)之后的那个时期未发表的残篇。我这样做,是因为一个广为流传的信念(这得归功于海德格尔),即尼采后期未发表的作品既包含了他最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是其深刻思想的一种崭新的描述。这个信念是典型的海德格尔式概念(notion),即真理必定隐藏自身;这个信念还指向一种偏好,既面向古语,又面向未发表的或被压制的东西,这些东西与发表或修订了的东西截然相反。在这一节的第二部分,我考察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前的作品中的某些段落。我们将看到,对于做梦和混沌的相同处理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已完全呈现出来。这一节的第三部分将考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重点对尼采的伟大代言人的一个梦做出分析。
作为一个心理分析者,而不是一个语文学家,我并不希望这一节的系统性特征被大家过分强调。它不是一个先验的演绎,但也许是对一个启示的一种治疗性解构。尼采的任何学生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困难之一就是,如何用严谨的学术论文讲出其作者的教诲(或梦),而又不扭曲它们。在心理分析者的办公室中所追求的自由联想,与诊所报告这种严格的科学论文之间有一种差异。这一节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换言之,既然我是尼采的一个仰慕者而不是一个门徒,我不会用格言与启示来取悦读者。我的文字将是推论式的,而不是音乐式的。作为一个解构者,我必须以我的梦为基石,让我的双脚站在我的梦上,这样说吧,必须脚踏实地,而不是像尼采所推崇的那样从一个山峰跳跃到另一个山峰。然而,我必须敢于跳舞并跳跃一点点——如果仅仅是为了达到能够听见这位杰出思想家声音的距离,这位思想家正在以各种伪装征服20世纪后期的思想。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0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1.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