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新经济学:解读现代经济
新经济学:解读现代经济


新经济学:解读现代经济

作  者:[英] 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 主编

译  者:张慧玉、印家甜、杨梅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6年09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0866525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新经济学》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推出的重磅图书,书中每篇文章都出自《经济学人》记者和编辑的充分讨论与精心选择,是《经济学人》最近几年经典文章的集成。本书覆盖了几乎所有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全新热点话题,与当今世界紧密相关,语言机智幽默,观点立场鲜明,是经济金融界人士必读经典。

  本书从全球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点滴。全书分为三篇,分别通过历史、现状及未来的时间维度,洞察经济学背后的奥妙,阐释经济运行的规律。第一篇围绕“货币、银行与危机”这一主题,探讨今日社会经济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篇围绕“当今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一宏观问题展开;第三篇以前文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解读为基础,展望新经济、新企业以及新经济学、机器人经济学的未来。每一篇分章探讨几个与现实经济关系尤为密切的主题,每一主题均通过若干篇精悍易懂、精辟入理、旁征博引却立论鲜明的独立文章来呈现,从而以直观的编著构思与明了的行文风格带领不同层次、领域与背景的读者观察和理解现代经济,并为己所用。本书扎根于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立足于浅显的日常经济现象,以理论支撑现实,将理论蕴含于现实之中,以此引导读者从耳熟能详的生活小点滴中参悟大经济的来龙去脉。

 

TOP作者简介

  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英国前任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特邀经济顾问,2015年6月前担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经济编辑。在加入《经济学人》前,曾在英格兰银行工作,带领团队主营国际经济和金融业务;担任该行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的首席执笔人,主要研究银行业的稳定情况。曾在位于渥太华的加拿大银行任职。入行之初为微观经济学家,曾在私人咨询处工作,后担任英国竞争委员会的政府反垄断经济学家。其学术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和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等报刊上。曾在牛津大学林肯学院开设过经济学课程。

 

TOP目录

中文版序言  在经济学大厦上增添新知007

前言  日常的科学009

 

第一篇 货币、银行与危机:从万恶之源到复苏萌芽

1 货币

 货币的起源:铸币

 奇怪的货币:先令、牛和手机

 美元:永恒的货币

 比特币和电子货币:新货币

 人民币的未来:人民币交易

2 金融危机简史

 危机造就现代金融

 1792年:现代金融的根基

 1825年:首次新兴市场危机

 1857年:首次全球危机

 1897年:银行家的恐慌

 1929~1933年:大危机

3 金融危机的教训

 危机起源:崩溃轨迹

 负债之危:放贷的影响

 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控制利率

 刺激与紧缩:主权债务疑虑

 让银行更安全:追究责任

4 增强市场竞争力

 出租车市场:票价之争

 劳动力市场:内部援助

 高效的基础设施:暴风雨中的港口

 就业市场摩擦:迁移之悲


第二篇 企业、就业与薪酬:当今世界如何运转

5 企业变革

 伟人罗纳德·科斯

 兼并浪潮将至

 大型企业:企业巨头之地

 巨人“哥利亚”:大企业与波动性

 大企业与竞争:企业界的沙丁鱼现象

6 失业问题

 青年失业问题:失业的一代

 促进就业增长:推动工作流动

 通货膨胀与就业:重回岗位的代价

7 报酬问题

 报酬与经济增长:份额缩减

 报酬与休闲时光:要想洒脱真不容易

 最低工资:一个正式在议的辩题

 工资与业绩:让报酬发挥作用

 将股份作为报酬:把劳动者变成资本家

8 不平等现象

 长期的不平等:人人生而不平等

 再分配:不平等与增长

 姓氏与社会流动性:氏族统治

 不平等与危机:大量证据

 企业规模与薪酬:越大越不公平

 反经济学之道而行:将收入从富人转移到穷人

9 长期停滞

 停滞假说:关于停滞的思考

 人口与停滞:没有年轻人的国家

 逃离停滞:平静而非停滞


第三篇 经济学的未来:老年人VS机器人

10 重塑经济学

 经济学创始人:令人钦佩的配第

 后危机经济学:凯恩斯的新继承人

 如何衡量GDP:界限问题

 普世欢腾:以GDP增长为目标是否正确

11 新企业、新经济学

 硅谷的经济学家:微观之星,宏观效应

 面向最前沿:走近市场塑造者

 “优步”经济学:“动态定价”策略

 隐藏在“长尾”中:电商的繁荣

12 行为经济学

 犯罪:罚款与惩罚

 噪音污染:“嘘!”

 塑造行为:推一推,想一想

 彩票:从众心理

 会议经济学:召开会议

13 未来的经济挑战

 医疗成本:不治之症

 研发减少:发展受阻

 大型制药公司:“僵尸”专利

 创新:思维机器失灵了吗

 人口统计:年龄入侵者

14 机器人经济学

 机器与工作:机器人同事

 职业的未来:来势凶猛的波浪

 

参考文献

索引

 

TOP书摘

前言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生活中最大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有时天性会牵制我们。很多小孩子梦想有一天能成为宇航员,但其实即便是非常努力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身心能力仍然无法达到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要求。有时由于挣得少或钱不够,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买新鲜玩意儿,想要新装备或者小车,奈何收入微薄,贷款不足;没有足够的首付,买房也很艰辛。有些人可能没这么多限制,但即便那些最聪明、最健康、最富有的人也有时间的限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自然和经济资源的匮乏都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这些不足意味着,要想尽人事,就必须做出权衡。以教育为例,青少年必须考虑大学学位和大学贷款是否能在未来获得收益。商业也是一场权衡游戏:店主在分配每月进账时,必须在稳定健康的现金流缓冲和建立库存、聘请新员工(为了招揽顾客)等风险较高的选择中进行权衡。同样,家庭管理也要面对一系列平衡抉择:是花钱还是攒钱,是工作还是休假,是选择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抵押贷款。

  经济学是关于权衡取舍的研究,是一门借鉴了数学、物理等硬科学,以及历史、心理等软科学的综合科目,因此很难界定。本书表明,经济学主要研究短缺问题、短缺迫使我们做出的权衡,以及当权衡恰当时市场如何能有效地分配稀缺资源。本书文章涉猎广泛:小到从怎样玩彩票最赚钱,到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安静的车厢交谈等日常问题;大到从罚款或坐牢是否是制止犯罪的最佳方式,到为什么国家无力避免金融危机等问题。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当人们面临微妙的平衡时,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以及如何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危机中的经济

  目前全球最紧迫的短缺可能是收入不足。2014年全球产值,即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5万亿美元,以全球总人口数70多亿人计算,人均产值约为10700美元。但对很多人来说,这一数字像是天方夜谭。全球1/7的人口处于极端贫穷中,生活十分拮据,日均消费不足125美元,折合下来每年不足450美元。因此,资源不足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低收入国家统计的死亡人数中40%是15岁以下的儿童,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仅为1%。贫穷的人们因为本可以避免的原因而不幸丧命。2012年,在低收入国家因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和腹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到600万人。

  其中大多属于资源分配问题。极端贫穷通常意味着食物的匮乏,2012~2014年全球805亿名营养不良的人中有791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这些人的饮食缺乏卡路里和蛋白质,从而会消耗精力,损害肌肉,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人们每年却会浪费价值约4000亿美元的222亿吨食物,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生产总值还要多。如果这些钱能送给世界上较为贫困的人们,这些人一年就会有400美元,折合为一天约11美元,那么极端贫困就会被根除。如果世界经济是一台分配稀缺资源的机器,那么食品经济则反映出这台机器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国家内部也有天壤之别。在过去30年,美国最底层1/10的人的工资因通货膨胀而下降了5%,而最高层1/10的人的实际收入增加了50%。收入差距扩大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在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中,不平等现象更加突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这一问题也同样严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高层1/10的人的工资是最底层1/10的人的65倍,2012年扩大到62倍。在G20(20国集团)大型经济体中,仅有巴西的收入差距在过去十年内有所缩小。

  全球财富越来越集中。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最富有的01%的家庭拥有全国7%的财富,在2012年则攀升到22%,仅有16万户家庭拥有2000万美元以上的净资产,合计资产32万亿美元,与德国经济体量相当。人们在努力、天赋和运气上的不同会造成不平等,但很多人担心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根深蒂固。在美国,家族基金会持有的巨额财富已经形成了新的特权阶级,因此将财富与慈善结合,可以确保财产继承人同样能进入顶尖大学。

  新的经济分界线也随之而来。接下来十年内主要的经济争夺可能不会发生在穷人和富人之间,而是发生在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目前的退休人员数量庞大,对社会经济构成了极大的挑战。1946~1965年美国出生的婴儿数量为7600万人,比1925~1945年多3000万人,比1965~1985年多2000万人。很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潮一代现在大多是49~69岁,闲下来的日子还有很多--1940年男性平均寿命不足60岁,如今已接近80岁。很多人坐收养老金的年数会比他们工作的年数还要长。

  这些费用都由50岁以下的人承担。人们普遍认为,国家养老金是从大家多年辛劳所得的钱罐里拿出的,但其实这个钱罐根本不存在。在这套 “走人给钱”的体制下,养老保险实际上来自适龄工作人群的税收。这一账单会越来越让人头疼:2009~2014年因婴儿潮一代开始退休,英国养老金占政府开支的比例从13%上升至15%。从英国到巴西,这种不可持续的巨额养老金体系改革困难重重:65岁以上的人仍有投票权,削弱他们的福利可能会让参选人输掉选举。除非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否则全球养老金支出将会激增。

  这样的资金支持来之不易。很多工人生活前景不明朗。2014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为7%,意味着46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这一人数比整个英国的劳动力还要多50%。有些国家的情况更糟糕:西班牙和希腊超过20%的人没有工作。自2007年以来,发达国家的长期失业人数几乎翻倍。人们越来越焦虑,也越来越消极,即使失业了也不去重新找工作。在美国,这一趋势表现得更明显,失业人数从2007年的700万人上升至2014年的900万人。

  那些有工作的人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工资涨幅小,意味着通货膨胀削弱了人们的购买力。在2009~2013年,经OECD评估的27个发达国家中有21个经通胀调整后的工资下降或保持不变。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距离其巅峰时期还相去甚远。正处在发展中的国家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英国的工资在2007~2014年下降了8%,而中等收入工人的购买力经历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最大跌幅;美国中等收入工人经通胀调整后的工资40年来鲜有变化。

  但愿这只是一场“宿醉”

  如果有幸,有些困境可以归结为严重的经济遗留问题。历史表明,银行破产后的经济复苏比正常衰退后的复苏要花更长的时间。“宿醉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宿醉”终会散去,阳光灿烂的日子就在眼前。1992~2007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3%,15年内超过了55%。大型新兴经济体表现得更强劲,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经济增长了90%。有了如此强劲的增长,失业率就会下降,工资也会上涨。

  有些人担心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2014年发达国家中仅有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与危机发生前接近,另外20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不足15%。经济形势恶劣,持续时间长,很多人现在担心发达国家的债务残留已演变成更糟糕的“长期停滞”,会带来低速增长、极低利率和投资乏力等问题。新兴市场也失去了活力,BRICS(金砖五国)除印度外都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气。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们对地产泡沫和影子银行的恐慌有增无减。巴西和南非因管理不善,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债台高筑。俄罗斯已遭孤立,被西方制裁排除在世界金融之外,而其出于报复心理又将自身关在了世界贸易的门外,想要重振雄风似乎遥不可及。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笃定未来会更美好。政府花费仍然比税收利润要高,并且还在发行债券以填补资金缺口。公司尽管利润下降,但仍在进行分红,有些还以发行债券来填补缺口。工人尽管挣得很少,但仍在花钱购物。2008年危机的伤痛未过,世界各国还在四处举债:自2007年以来世界债务已增长了570亿美元。全球债务对GDP比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80%国家的家庭债务也在上升。即便经济增长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付清这些债务也会很困难;如果无法恢复,政府花费、公司红利、工人工资和每周消费都会大幅缩减。在一个入不敷出的世界,未来不会比过去更好,而只会更糟糕。

  从废墟中崛起的经济学

  那么,经济学能起到作用吗?很多人说不能。自从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称经济学为“忧郁的科学”后,经济学就招致很多非议。卡莱尔对经济学的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首先,他不喜欢经济学家思考的方式,认为他们对供需问题的执着实际上是一种狭窄的人生观;其次,他认为经济学家的预测都偏沉闷。卡莱尔的这种观点,即认为经济学错误地看待生活问题且经济学的预测不准确--在当今很受欢迎。

  本书中的文章将证明为什么卡莱尔是错误的。大多文章写于2012~2015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货币经济及银行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的好的和坏的角色;第二部分探讨工作的变化,涵盖了大公司的崛起、低薪和不平等问题;第三部分探讨未来的经济挑战,并质疑机器人和创新能否抑制不得人心的医疗和教育费用的上涨。

  读完本书,读者应会重拾信心。本书指明,经济学前沿比以往更懂世界,更多的人会开始吸取教训,世界会涌现一大批新的经济学家。2013年在美国有36540位新经济学家毕业,比2008年增长了15%。在英国,据政府数据显示,尽管同期大学生人数下降了2%,经济学专业学生却增加了25%。在中国,约有100万名学生正在接受经济学专业的教育。

  这些学经济的人也在呼吁改革。从英国到印度,学生们都在呼吁改革,要求重新设计经济学课程以更适应现代生活。经济学是一门有着改革和变化历史的学科,这意味着这些改革者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一混合学科可能将更少地借鉴数学学科,而更多地借鉴历史和哲学学科。

  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十分重要。尽管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学家在过去20年中却变得越来越强大。中央银行打头阵,想要不受全球政治的控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监管企业界,除银行外,还开始监管水、能源和电信市场。财政政策经常是政治和经济的混合体,但更倾向于经济学家,很多国家甚至设立专门机构来监管自身的预算以避免大选前的挥霍。技术经济学家人数悄然增多,且毫无放缓的迹象。

  经济学还延伸到了新的领域,例如慈善经济学。慈善机构在争夺有限的捐赠资金时,需要解释自身工作带来的影响,因而经常向经济学家求助。经济学还走进了医疗行业,例如英国国家临床医学技术研究院为独立机构,能决定国民健康服务是否需要为新研制的药品付费,该机构在是否该花更多的钱和病人能存活的天数间进行权衡,进行定量分析后才做出决定。尽管很多政策并不是典型的经济学问题,但在经济学家介入后,了解经济学家在干什么及他们是否优秀就非常重要。

  经济学的崛起也延伸到了公共政策以外的地方。有了智能手机,各种各样的新型公司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其中大部分都遵循了经济原则。全球最知名的搜索引擎谷歌(Google)每天的搜索量达到35亿次,每次搜索都运用了由首席经济师设计的闪电竞拍机制来售卖广告。通过竞拍广告,谷歌才能保证自己制定合适的价格。一些初创公司,例如改变出租车市场的优步(Uber),也有专门的定价人员。优步正是通过灵活、迅速地调整自身价格,才能在用车高峰期(周五晚上)吸引更多的司机。信息科技时代的事实证明,经济学家在对供需问题的执着上收获颇丰。

  智能手机的出现还赋予了用户新的经济角色。易贝(eBay)用户一夜之间就能成为网上店家;空中食宿(Airbnb)房东突然就成了迷你旅馆的老板。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交易考虑怎样制定竞拍中的最佳保留价,怎样制定房屋出租价格来平衡利润和房屋占用率。初次面临这些选择的人都会有些茫然,这些新型公司通常都在经济学家的引导下指引其用户做出最佳选择。在世界主要经济学家的推动下,人们可以轻松地进入新市场,新型市场的效率也不断提高,就凭这一点,读者也应该看好未来的经济形势。

  让我们满怀希望的不仅是新型市场。GDP衡量标准的优化意味着艺术、研究和开发等重要活动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能更准确地被人们认识。更好地了解经济才能制定更好的政策。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处理犯罪,则认为罚款优于监禁,因此就能减少犯罪,同时降低监禁开支。港口等国有基础设施的私有化大大提升了效率。若能正确地运用网络搜索数据,那么我们在官方数据发布之前就能确定具有高失业率风险的城市,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及时应对。生产业中机器人的使用会大幅提高生产力。

  但不要高兴得太早。全球资源紧张,我们对很多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无可奈何。但最大的阻碍不在于土地、水源或时间的匮乏,而在于人为因素。日本对大米进口征收780%的关税,这不仅削弱了贸易,也庇护了低效生产者。欧盟对食品进口征收的关税则更过分,发达的欧盟国家处罚水果罐头、精制咖啡、巧克力等加工食品,确保非洲国家只能向其出口附加值极低的原材料。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奉行保护主义和公共部门一体化,将外国人和局外人排除在领地之外。未来的经济巨人中国为重工业提供补贴,扭曲其汇率以换取利润。

  上述都意味着全球面临的问题不是纯粹的经济学问题,而是与政治经济学紧密相关。经济学自身发展得不错,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开始,不断地浴火重生,为那些走在前沿的人带来了巨额收益。但问题在于,人们并没有吸取教训。全球经济不是经济学家所想的那样,而是一套由既得利益、强大的游说团体和扭曲的市场构成的系统,所以经常会出现价格过高、供给不足的问题。换言之,很多产品还供不应求。如果经济学是有关权衡取舍的研究,那么理解现代经济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一个丑陋的事实,即最艰难的权衡都是人为造成的。

 

第一篇 货币、银行与危机

  从万恶之源到复苏萌芽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经济学中的重大事件,尽管已过去多年,大家为复苏全球经济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银行运营不佳、国家高额负债等问题仍给人们带来了颇多困扰。《新经济学》一书第一篇探讨今天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债务对购物者和政府的诱惑力如此之大?为什么银行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欧元区如何走出灾难性萧条?

  有些答案源自看似最简单的事物:货币。货币由人类发明,有时也被称为“万恶之源”,但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清泷信宏(NobuhiroKiyotaki)认为此话应该反过来说,甚至可以说,“邪恶才是金钱的根源”。清泷信宏所理解的邪恶实则是信任缺失。如果你拿捏不准自己的交易伙伴,那么金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第一章讲述货币的起源,从中可见从监狱里的现钞替代物到非洲使用的移动货币都是千奇百怪的货币形式。这一章最后评估了未来我们会使用的两种货币:比特币等电子货币和中国的人民币,这两种货币的崛起都会带来挑战和机遇。

  金融危机和货币一样,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第二章探讨了1792~1933年的五次金融危机,有助于读者理解为何会产生今天的金融系统。这一章追溯了银行家、监管者和幕后罪犯的活动,并提醒金融家几个世纪以来其一直都在犯的错误--高杠杆、低流动。

  只可惜人们并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从而导致了另一场房贷危机。尽管美国和英国都是危机的“晴雨表”,但欧元区受创最严重。第三章开篇即述欧元区债台高筑,追溯欧元区的衰退,说明危机的深度如何彻底改变货币政策,还针对紧缩政策的正反两派提出了平衡观点,同时客观地提出政府如何能够在不损害经济的情况下迅速减少开支。

  欧元区最大的希望在于:其薄弱的竞争力也意味着广阔的提升空间。这个统一市场应该为其成员国提供良机,但抓住这些机会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经常会引起企业和政府的对立--从葡萄牙的港口工会到欧洲劳动市场的破坏分子都说明了这一点。尽管欧元区遭受重创,但我们仍有理由保持乐观。正如第四章有关出租车市场和港口经济的文章所述:一旦私有经济被放开,价格就会暴跌,产值也会飙升。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80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64.4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