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

作  者:杨无锐 著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20110745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

TOP作者简介

    杨无锐,1978年生,文学博士,深受学生喜爱的大学教师,著有《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评注》(中华书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物资出版社)、《解读旧制度与大革命》(花城出版社)。与友人邓军海共同发起并主持者也读书会,与小朋友们一起读书,仰望圣贤,思考生活。

TOP目录

序  2

 

字:其实不识字 13

天:今天聊聊天 22
日:日日是好日 28
时:时间去哪儿了   34
节:想起我们该有的样子 42
世:没有需要追赶的时代 48
土:啊,我回来了   56
始:回到种子   61
兴:不敢高兴   69
味:我们到了最乏味的时刻   75
文:如何杀死文学   84
艺: 教育,为了机器,还是为了人 91
待:努力加餐饭 99
国:万国之上有谁在 107
君:皇帝真的有新装 113
大:地狱里人人都是上铺兄弟 120
名:我们的沦陷于概念的生活 128
礼:死去活来的优雅 138
仁:我们的柔软的心 144
性:假如麦子不死   148
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157
经典:被告席上的古人   163
狂狷、乡愿:抵抗你的时代   172
本末:“次要”颂 179
道: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 184

 

带着托尔斯泰去草原——代后记    202


TOP书摘

时:时间去哪儿了
  圣武天皇天平四年,正当唐玄宗开元二十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到达中国。使团中有四名二十出头的留学僧,他们肩负一项特殊使命。当是时也,扶桑佛法盛炽,却又戒律废弛。四名年轻人受命,欲从大唐寻觅具足三师七证的高僧,赴日整顿华林。
  此事难如登天。高僧赴日,不只要跨越浩淼沧波,还需与可以阻挠的唐土官员周旋。扬州大明寺鉴真,时年五十五,已是江淮第一高僧。日本使者请求鉴真差遣数名有道弟子共同归日。鉴真询问众弟子,有无自愿东渡者。众人不答,如是者三。鉴真说:“为了佛法,纵使海天远隔,沧海浩淼,也不应恋惜身命,你们既然不去,我去吧。”
  东渡之事,始于玄宗天宝二载,前后六次,共十一年。其中一次,航船失事,漂流至海南。第五次失败的时候,因盐性海风吹损,鉴真双目失明。
  登岸扶桑,鉴真已六十六岁高龄。而此时的日本佛学界,纲纪已然得到整饬。换句话说,早就没有必待鉴真而解的燃眉之急了。
  当初的四名留学僧,仅一人随鉴真归国。另外三位,命运各异。其一,娶唐女为妻,终老于扬州市井。其一,放弃一切官方身份,浪迹天涯,走在乞丐、病人、烦恼人之中,从城镇到村落,讲道说法。其一,几次随鉴真东渡失败,病逝途中。
  小说里还有一位名唤业行的日本僧人。四名留学僧到达唐土时,业行已在洛阳的寺庙里抄了三十年经卷。日本没人记得他,大唐没人知道他。三十年来,他不知道日本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大唐发生着什么,唯一心愿,是把手抄的经书送回日本。为了经卷,他随时准备舍弃身命。他坚信:“我抄写的经卷一踏日本之地,会自己走起来,丢弃我走向各处。”后来,他和他的经卷一同葬身汪洋。
  小毛,我觉得,井上先生这部书,在讲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竟然有一群人,冒冒失失就花掉一生,仅仅用来做成一件事,仅仅用来做不成一件事。根本不考虑时机,更不在乎被时代抛下。对这样的人,我惊奇了很久。他们对时间的看法,一定和我们不一样。
  兴:不敢高兴
  有段时间,爱看元杂剧。杂剧的很多题材,和后来的小说有重叠。我总觉得,同样的故事和人物,杂剧里更生动,没有那么多概念的束缚。
  康进之写过一部《李逵负荆》,讲李逵下山,偶遇假宋江,大闹忠义堂,得知真相后负荆请罪。故事,《水浒传》里也有。只不过,剧本里的李逵更好玩儿,戾气没那么重。
  开场不久,李逵向宋江请假,一路下山。当时的梁山,正值初春,满山桃花,路逐溪转。李逵穿过桃林,在溪边小憩。粉红的花瓣飘落,随春水流去。李逵用黑黑的手掌捧几瓣桃花,又轻轻放回溪水,让它们追赶前面的同伴。这时,他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嚷出一句特别李逵的诗:
  人道俺梁山泊无有景致,俺打那厮的嘴。
  《李逵负荆》,有很多漂亮的曲子。多年以后,我只记住这句粗鲁的念白。
  关汉卿写过一部《关大王单刀赴会》,故事更是人人熟知。这出戏,最有名的,是关羽过江时唱的那支《新水令》:
  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关汉卿的剧本里,台上有两个人物,一旁侍奉关羽的,是莽汉周仓。看着浩淼江水,周仓也有一番感慨憋在心里,可又说不出来,只得脚跺船板,大喝一声:
  好水啊,好水!
  你说怪不怪,我还会觉得周仓的这声大喊特别迷人。后来时常琢磨,李逵和周仓的大白话为何如此令我着迷?想来想去,终于发现了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寻常意见当中最不会高兴的人,竟然有那么一瞬间,高兴得无可奈何。我觉得,这里有诗意,比写得漂漂亮亮的诗还要深的诗意。
  今天,我想聊聊高兴的“兴”。
  从甲骨到金文,“兴”的结体变化不大。四个角,有四只手。四手之间,是个托盘。很多人围住一个器皿,把它高高举起,这就是“兴”。许慎说:“兴,起也。”
  小毛,想象一下:春种秋收时节,人们围成一圈,把最珍惜的祭品放在盘中,高高举起,奉献神明,祈求丰饶,或为丰饶感恩,这便是“兴”的景象。像这样的仪式,一定还会载歌载舞。人们把祭礼高高举起,心和眼,也都望向苍穹。
  ……
  不妨回忆一下“兴”字保存的远古场景。那样一场献给神明的乐舞,不是伴随着无可言说的喜乐和迷狂么?“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舞足蹈的乐舞,是整个生命的震动。
  在乐舞中,人们不但把美好的祭礼高高托举献给神明,自己的心也随之震撼,振起。那一瞬间,他们暂时摆脱颓靡、萎顿。这就是“兴”的力量。
  或许正因如此,孔子才说“诗可以兴”。学诗诵诗,可以使人摆脱颓靡、萎顿,可以使人的生命获得触发,感动,因而振起,提升。
  而所有这一切,又常在神秘之中。
  高举祭礼舞动肢体的祖先,不会计较是哪个动作哪种气味触发了自己的“心理机制”,他们不知道“心理机制”是什么玩意儿。他们只是仰望苍穹忽而高兴起来。第一个注意到夕阳的祖先,轻轻叹了口气,他也不会追求夕阳与叹气的理性关联。那声叹息,是世界上第一首诗。李逵看着黑黑手心里的桃花,周仓望着江水,也是不知怎么便高兴起来,高兴到要跺脚,要打人。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满,意溢,真不知从何所起。没了这种不知从何所起的高兴,没有诗,也没有文学。
  小毛,巧的很,不知从何所起,也是“兴”的本义之一。《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匽之兴,五月兴,望乃伏。”大致是说“匽”这种虫,五月出生,月望之时又不见了。但是,为何不说“五月生”而说“五月兴”呢?传云:“其不言生而称兴,何也?不知其生之时,故曰兴。”
  原来,古人正是用“兴”表达不知其生之时的神秘的生命事件。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9.5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