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


公共生活伦理研究——以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背景

作  者:杨清荣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69.50

I S B N :978701015503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社会科学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稿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很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制度、自然灾害、人为灾难等各个领域对公共危机与社会保障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运用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集体主义理论、实践过程中的体制改革转型、制度腐败、金融风险等将公共危机的应急预案与社会保障的应急预案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其发生、发展与演化过程。项目采用了问卷调查、定量分析、文献研究、交叉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对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公共危机与对社会保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认为:公共危机、体制改革对社会保障的影响正在加深,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质量性误差、灰色利益链等也使得社会保障自身产生公平性问题,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正在加剧,各级政府要高度社会保险应急预案建设,重视各项社会改革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做好社会保障顶层设计工作,减少社会保障的内在风险与外部威胁,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辅之于以多种政策矩阵防控社会保障风险的发生,降低社会保障风险机率。

TOP作者简介

杨清荣,1952年生,湖北仙桃人,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中心特邀研究员,湖北省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制度伦理和企业伦理研究。主持三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企业伦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经济全球化下的儒家伦理》等专著四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文章60余篇。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意义与问题

第一节 社会转型:人发展的新起点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转型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的伦理困境

一、社会结构变迁导致个人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的缺失,个人失去了伦理方位感

二、市场经济诱发的利益追求导致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公共角色认同的张力与矛盾

三、过度的制度依赖导致制度失效

四、公共生活的制度性建构缺乏核心理念

第二章 公共生活:一个概念的分析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共同生活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领域

第三节 市场与公共生活

第四节 公共生活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 公共生活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关系

一、横向的、平面的人际网络

二、构建性的伦理关系

三、契约性的伦理关系

四、伦理约束的非“美德”指向

第二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准则

一、平等的权利

二、多元价值下的和谐共识

三、公共美德

四、诚实与正直

第三节 公共生活的伦理生态

第四章 公共生活的社会组织与个人

第一节 公共性社会组织

第二节 作为私人的个体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自由权的正确运用

第五章 公共生活的人际认同

第一节 公共生活人际认同的方式与意义

第二节 人际认同的精神品质

一、契约意识

二、权利与义务意识

三、尊重并遵守公共规则

四、公正与正义的理念

第三节 人际认同的制度环境

第六章 公共空间

第一节 公共空间的意义

第二节 公共权力

第三节 公共传媒与公共舆论

第四节 公共场所

第七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共生活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一、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产生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二、人的本质被道德化,忽视或轻视人的实际能力

三、轻视功利,空谈心性

四、儒学没有顺利向世俗化转变

第二节 中国的国民性问题

第三节 中国公共生活构建的一个视角

第四节 公共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制度与人

一、制度应向个人释放空间,并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

二、制度安排与规则制定不仅应该充分听取社会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而且应该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直接的参与者

三、界定公域与私域的界线

四、政府行为的榜样作用,是培养个体的重要途径

五、重塑国民性格与民族精神

第五节 物化时代的个人

第八章 公共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

第二节 仁爱精神与超越理念

第三节 忠恕之道:公共美德的推理模式

第四节 诚信:人的基本德性

参考文献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6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