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电光倒影:导演的狂欢(一)
电光倒影:导演的狂欢(一)


电光倒影:导演的狂欢(一)

作  者:《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

出 版 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44758031

所属分类: 艺术  >  影视/媒体艺术    

标  签:艺术  影视/媒体艺术  影视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电光倒影》精选多篇人物专访,聚焦电影人的个性情怀,以《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敏锐和人性化的视角,与导演、创作者面对面交流,走入光影交织的独特世界。第一集荟萃陈凯歌、刁亦男、冯小刚、贾璋柯、姜文、宁浩、吴天明、张艺谋、李玉、徐静蕾等大陆知名导演,他们不同的电影风格反映多样的社会现实,引发出关于时代、人生的诸多思考。

TOP作者简介

《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于2004年,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重新打量每一个生命”,通过记录当下中国人物的命运,真实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魅力。

TOP目录

陈凯歌:霸王远去,屌丝逆袭刁亦男:不在簋街,不在丽思卡尔顿冯小刚:被挫败的人才能成功《一九四二》唤醒了人们的悲悯心高群书:我是中国最好的商业片导演顾长卫:《最爱》高处的寂寞韩三平:铁打的法人,流水的代表贾樟柯:贾家班四人记 拿什么守护我们的梦想姜文:坐在层层叠叠的黑色闪电上李霄峰:李霄峰不是要去布鲁塞尔吗李扬:为什么矿难不止李玉:不要急于去成为主流娄烨:我想更加自由地拍电影陆川:拍出中国人的抗争宁浩:蓝领宁浩田壮壮:所有人关心的都是钱王全安:没有什么比宽容更重要王小帅:王小帅的一个轮回吴天明:世界上最赤诚的那个中国导演走了徐静蕾:我还是相信爱情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成就了我张艺谋:总导演的权力就只在创作上张元:我始终是个手工艺者

TOP书摘

李 玉:不要急于去成为主流新片《二次曝光》 做后期的时候,负责配乐的英国同事跟导演李玉讲了一件事:前段时间,他在街头跟人打了一架。 事后,这位英国作曲家非常恐慌,因为他清楚地记得,自己从 17 岁以后就再没跟人打过架。 猝不及防发生的这起冲突,让他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我怎么有了暴力倾向? 这一切从哪儿来的? 是我的生活出了问题,还是我自己? 很快,他找到了心理医生,第一时间开始了自己的治疗。无独有偶,影片筹备期间发生的另一件事在李玉心头,却又是一番滋味。 剧组同事联系拍摄所需的医院,碰巧遇到了自己的熟人。 等在心理医生门外候诊区的朋友十分紧张,不停地解释,反复强调“ 我已经康复只是过来拿点药”。“其实包括我自己,也没有看心理医生的习惯。 但在欧美,这非常平常。” 东西方面对心理建设的不同态度,令李玉十分感慨。“大家也是在‘走饭’ 离开之后,才知道了她。 大量的案例和现状,说明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怎么疏导。 今天的中国大家都只关心如何成为比尔·盖茨,如何让自己从外部看起来没有缺憾。 这就是为什么杜拉拉这样的故事会畅销,另一方面我们处在一个压力巨大的时代,身怀很深的挫败,却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拍《 二次曝光》,就是想用一个极致的方式,探讨我们的心理问题。” 李玉说。“90 后”是在偿还父辈欠下的债在上一部电影《 观音山》 拍摄期间,李玉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女孩来到公安局自首,声泪俱下地详细讲述自己亲手杀死哥哥的全部经过。 警察立即赶到案发现场。 在嫌犯指认的作案现场,一切如常,并无异样。 警方随后走访女孩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才发现:她根本没有哥哥,一切都是她的幻觉。进一步走访之后,警方得知:女孩从小失去父母,因为相貌漂亮,经常遭到异性骚扰。 她内心一直特别希望有个哥哥,能够保护自己。 于是,“哥哥”便在幻觉里产生,并且进入了她的日常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意识到“ 哥哥不在了”。“ 为什么不在? 因为我亲手杀死了他。”“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领域,甚至是现代医学都只能有限深入的黑洞。” 李玉说, “ 我大概是三年前看到这个报道,从那以后就一直难以忘记。”出道至今,当代中国人的爱与痛一直是李玉持续不断讲述的电影主题。 她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制片人方励。 听过之后,年长她近二十岁的方励与她分享了自己在1990年代刚开始打拼时亲历的一些往事。 那个时代是很多中国人挖第一桶金的起点,弄潮儿们来不及做多少准备活动,就一猛子扎进越来越汹涌的商品大潮,也埋下了一个民族心态悄然裂变的种子。《 二次曝光》 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我们经常在朋友的倾诉中会听到他们说‘我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自我的迷失。 这就是今天的中国,迷失得非常厉害。从90 年代起,我们就开始迷失。 所以今天的‘ 90 后’,实际上是在偿还父辈欠下的债。”在《二次曝光》 之前,李玉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不被父母和学校接纳的“90 后” 每天都在一起,一次上网时发现列车脱轨是一件举国震惊的大事,甚至连最高领导人都会亲自批示过问。为了让周遭真正“ 重视” 自己一次,三个孩子相约出走,租下一处房子,并且偷着开出女房东的车,密谋实施让列车翻车脱轨的计划。三人租房的那位中年女房东在丈夫离开、儿子突然车祸去世之后孤身一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痛快一死从此解脱。 意外听到孩子们的计划后,女房东死在了他们的车轮之下。 她用自己的死,阻止了孩子们的行动。 她留在家中的那封信,让三个泪流满面的孩子知道:原来我们已经脱轨很久了。这个名为《 脱轨》 的故事在报送立项的时候,被主管部门枪毙。囿于审查尺度,李玉不得不对故事作了伤筋动骨的大幅修改,后来这部电影改名为《观音山》。“我们老说要拍不一样的中国电影,在我心中,这就是不一样的中国电影。” 李玉说,“尤其是现在,整个社会的底线还在降低,需要有人来扎一针。”成长与创痛的基因李玉的影像生涯始于电视台。 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她在家乡山东济南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外人眼里十分体面的工作:新闻中心主播。 但对于从青春期就沉迷于摇滚和哲学经典、文学名著的文艺青年来说,这份刻板教条的工作既不浪漫,也无美感。“人活着很大的一个乐趣,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但我在那里,差不多能看到自己 80 岁的样子……就这样播下去,然后做个小领导,副主任、主任,直到退休。”一次打开电视,李玉看到一个片子,讲的是一位洗厕所的女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比起自己每天播报的那些大同小异的各级领导人活动,李玉觉得这个小片子“生动极了”。她记下了这个栏目和版块的名字:《东方时空》 的《生活空间》。那是 1990 年代中后期,也是中国电视纪录片佳作频出的黄金时代的尾声。找到《东方时空》 制片人陈虻的联系方式后,李玉鼓起勇气给他打了电话。“ 我们不是什么人都收,你先拍个寄过来看看吧。”陈虻答复她。第一次拍摄就在挑战中茫然无措地开始了。李玉将镜头对准了济南的一个地方剧团。 那一年,全国都在学习一位名叫孔繁森的山东籍援藏干部,以他为名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团里也不例外。大小演员使出各种办法,就为了能够出演主角孔繁森。大势之下,一位丑角演员也不得不加入其中,努力为自己争取一次机会,他就是李玉这个片子的主人公。后来,这部名为《丑角》 的纪录片,成为李玉职业生涯的第一部影像作品。虽然有各种硬伤,但凭借它,李玉如愿以偿,加盟了《东方时空》。 辞职的时候,台里有位领导刚刚生了一场大病,每天上万元的高额医疗费全部出自公费。 挽留李玉时,台长一直在念叨这件事:你看你现在,有什么事我们都会管。去了北京,就是死了都没人知道。“我就记得来北京那天,我真的是跳上的火车。”那一年,她不到24岁。……李玉一直很喜欢王安忆的一句话:不要急于适应社会,先适应你自己。“大家现在都在说奋斗,我觉得奋斗是一个尤其需要谨慎的词。 在这种跟随大家的奋斗中,很多人都找不到自己了。”她一直很感谢从前的制片人陈虻。 拍完《今年夏天》 之后,不名一文的她又回到《东方时空》,吃大食堂,还经常接一些栏目的选题拍摄还债,才挺过了最艰难的那个阶段。“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这是英年早逝的陈虻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它让很多行路之人在倦怠之际重新充满能量,也包括李玉。“每次想到他,我都会不断想起我当初为什么来北京。我很庆幸没有在这些年变成另外一个迷失的人,否则我会在漩涡里越陷越深。 我的合作者经常问我,你为什么总要这么清醒,总要做点深刻的不一样的,因为我永远记得我想做的事。我想用我们所有的真诚,再出发一次。 太多的人害怕自己被主流抛弃,我想说不要急于去做主流。 我相信不管我做一个怎样的电影,哪怕它再商业,总有我的东西在。”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90

开  本: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62.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