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文学与文化理论前沿
文学与文化理论前沿


文学与文化理论前沿

作  者:荣跃明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定  价:89.80

I S B N :978755201227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文化  文化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由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专家荣跃明主编,集合了研究所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阐述和分析了有关文学与文化学科前沿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成果。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

中国文学: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向:“文学中的城市”、“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研究。

 

城市文学与文化:时空流动中的资本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休闲研究、 娱乐文化伦理问题。

 

比较文学:后殖民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海外汉学新热点:日本的晚清文学研究、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文化折扣”理论的提出与应用。

 

公共文化: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国内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多元化、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立法保护研究、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非遗社会化保护机制发展研究、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我国非遗资源图谱编制研究等。

TOP作者简介

荣跃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文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创新工程“城市文学与文化”首席专家。

主要学术成果有:著有《区域整合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论文化超越资本》(《学术月刊》2009年第9期)、《公共文化的概念、形态和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3期)、《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都市文化研究》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年度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等。

TOP目录

目  录

第一编 中国城市文学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理论反思的背景

第二节 城市空间“想象”与“物”的制约

第三节 京派—海派、“城乡迁移”与当代城市的难以“漫游”

第四节 推进中国城市文学理论建构

第二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最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相关研究学者与文献

第四节 城市文学与历史记忆书写研究的前景

第三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

第一节 “城市文学”:概念与创作之间

第二节 作家作品研究:城市文化经验的建构

第三节 理论路径的拓展:“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转型:从“城市文学”到“文学城市”

第一节 从“地域文学”研究走向“城市”文学研究

第二节 “文学中的城市”:新的理论视野的建构

第三节 “文学上海”与“文学北京”

第四节 以“文学”建构“城市”

 

第二编 城市文化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资本、流动性与城市

第一节 21世纪的资本及其第三世界特征

第二节 资本、全球化与流动空间

第三节 资本的危机、修复与城市研究

第二章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

第一节 公共性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公共艺术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节 公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第四节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

第三章 休闲的文化研究

第一节 休闲的哲学省察

第二节 “制度”中的休闲

第三节 休闲与城市生活

第四节 休闲研究的其他视角

第四章 娱乐文化伦理

第一节 “娱乐至死”和“媚俗文化”批判

第二节 身体美学与身体消费

第三节 低俗文化的成因与危害

第四节 西方社会文化管治的经验

 

第三编 比较文学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

第一节 后殖民比较文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译介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第三节 后殖民视角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第二章 “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

第一节 重新界定“世界文学”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世界文学”的概念

第三节 世界文学与译介学

第四节 世界文学视域下的跨文化和比较文化研究

第三章 日本晚清小说研究中的“实证”与“发现”

第一节 国内对日本的晚清小说研究的认识

第二节 晚清小说研究在日本———集大成的《清末民初小说

目录》

第三节 重大成果:单行本《林纾冤案集录》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态度之借鉴

第四章 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

第一节 生态批评:新的理论增长点

第二节 生态批评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生态批评的流派及代表学者

第五节 生态批评的未来走向

第五章 电影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贸易与“文化折扣”理论

第一节 融合“文化”与“市场”概念的“文化折扣”理论

第二节 国内对“文化折扣”等相关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折扣”理论所折射的文化贸易问题

 

第四编 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兴起的背景原因

第二节 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实践探索

第三节 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第四节 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机构团队及主要文献

第二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相关理论研究

第三节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实践

第四节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第一节 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五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最新理论观点与看法

第三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第四节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代表学者与文献

 

第五编 文化产业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和竞争力模式

第四节 区域文化产业的战略设计与空间布局

第五节 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第六节 中国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

第七节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建设

第二章 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

第一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定义和体系特点

第三节 对接文化资产与金融的核心要素

第四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市场分类和集聚业态

第五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产业链形态

第六节 文化金融服务的政策和机制

第三章 文化产业多元化

第一节 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概念及重点

第二节 国际研究视野:“一强多元”的文化产业竞争模式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多元族群、本土化与非营利机构

第四节 文化产业多元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四章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

第二节 作为文化产业的电影:文化的还是产业的?

第三节 作为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节 国家支持下的市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本优势

 

第六编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题研究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意义及日韩等国有关经验

第二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工作的发展过程及重要内容

第三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的理论研究及其重点方向

第四节 当今我国在非遗立法保护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实践问题探索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保护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范围的扩大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的法理研究及相关地方法规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工作重点与理论指引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研究的“瓶颈”问题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产生的国际影响

第六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化保护理论模式的变革

第四章 非遗时代关于民俗学研究对象及学科转型的讨论

第一节 非遗保护的实践对民俗学的影响

第二节 民俗学研究对象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 重视民俗学的政治性

第四节 建设政治民俗学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民俗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我国历史文化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我国图谱编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

第四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实践及主要特点

第五节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现状及未来

第六章 我国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信仰管理问题

第一节 民间信仰的广泛复兴及其特征

第二节 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将民间信仰纳入社会管理体制

第四节 民间信仰终将融入现代社会

TOP书摘

第一章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实质经受着知识理论全球化的高压,并始终处于前沿。在近20年的理论兴盛之后,已显示后果。首先即是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思想的裹挟,从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到各种“共同体”的“想象”,并及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的否定性批判等,都使得“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故而随着这些理论的广泛应用,是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持续分解。它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已在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我们当反思、清理研究现状。

 

第一节 理论反思的背景

19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现实的迅猛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历史文化动荡,使得城市及城市文学日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批评界从“新写实”“新历史”“新状态”“新体验”以至“身体”写作等无不与城市崛起相关的潮流命名,与其说是创作现象的理论概括,不如说更是现实巨变的直接应对。①城市文学研究的兴起,因此不仅表明某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意志,而且意味着根本的思想理论空场。这正是近年回顾、总结这一历程,重构整个文学传统的价值系统所日渐显露的问题,故而时有“无法显现的‘他者’”、②“看不见的城市”③之说。无疑,比现实、历史更重要的事实在于,还没有哪个时代面临如此沉重的阐释世界之负。恰恰是关于“城市”的知识,而非城市本身,更能以其性质、特征和状态指示所谓全球化的要害所在。①正如空场并不等于无,处于全球化的现实推进与知识理论高压的临界,近年的城市文学研究,恰恰面临的是近20年来理论空前繁盛、快速更新却不及反省、批判的知识负累。事实上,以“空间”“场域”为关键词、名以现代性的各式西方社会文化理论,已经形成思想的严重裹挟,以致“城市文学”本身成了一个有着先验规定且内在价值冲突的“场域”。“物”则作为城市“空间”的中心存在,从现代文学的京派—海派到当代的“城乡迁移”,不断显示为从知识至道德不能跨越的障碍。在此,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分解、退却,不仅意味着时间维度的丧失,而且在严格认识论上形成这一空间理论有效性的考验。因此反思、清理研究现状,特别是对于知识理论本身的批判,已当其时。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7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6.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