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易理与人生
易理与人生


易理与人生

作  者:田学斌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定  价:26.00

I S B N :978710111626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以《周易》六十四卦为序,先对每一卦的易理进行解读,然后把易理结合作者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思考,阐发人生哲学,很多安身立命、为人处世之道非常实用,发前人之未言,很值得我们阅读、借鉴。 

TOP作者简介

    田学斌,1963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曾出版有《文化的力量 从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生活》等。

 

TOP书摘

引?言

《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是用最简单的阴阳符号象征来阐说最复杂的宇宙、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最古老而奇特的哲学著作。《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文王的儿子,创造周代文化黄金时代的周公,著作《爻辞》。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形成和完备,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

《周易》的哲理光芒发自远古,映照今天,又源源不断地启迪着未来。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大凡凝聚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思想,又何往而非《易》呢?易述天理,天理即人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体大思精。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潜心读《易》,必将感受到易学智慧于人生各领域中之无所不在。孔子晚年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经过岁月的浪淘沙汰和鉴别比较,历史终于选定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易》为群经之首也”,这成为历代经学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观念。

《周易》是天人之学。人类生活在广袤无涯的大自然之中,每日一抬头就见到辽阔的天空,一举足就接触厚实的大地——日月运行,寒暑更迭,“天”之雨露和“地”之膏泽养育着人类及大自然万物。天地的变化,风雨寒暑,阴晴霜雪,动静炎凉,无不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现状。因此,天地变化规律,成为人类自古以来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以探究“天人之学”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哲学的一条主线。人怎样与自然界(天、地)相协调?这是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汉代学者讲求的“天人感应”,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均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某方面思考。

《周易》是象征的哲学。象征,是十分奇妙的艺术表现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在《美学》中论及“象征艺术”时,对“象征”的含义作了这样的阐析: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意义就是一种观念或对象,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一种感性存在或一种形象。人类哲学的精髓体现于这种奇奥深邃的思辨特色,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在西方的《圣经》中,用十字架象征耶稣的精神,用羔羊象征教民们对上帝的信从;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用马鞭象征骏马,用红脸白脸象征忠臣奸臣;在我们的日常习俗中,往往用老虎象征勇敢,用小鼠象征怯懦。凡此等等,皆是我们所熟知的象征形态。而八卦的象征,也同样有着引人入胜的哲理魅力。首先,八卦对应着八种基本物质。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风,坎卦象征木,离卦象征火,艮卦象征山,兑卦象征泽。由这八种物情,八卦又进一步象征事理,如乾卦象征阳刚,坤卦象征阴柔等。所以《系辞下传》追述伏羲作八卦的情状说:“古者包犠(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充分说明了《周易》的象征来源。《周易》的内容,在于象征,所谓象征,是指模拟宇宙万物的形象。

“易者,变也。”“变易”是整本《周易》最关键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永远在变动之中。《周易》的道理,是在无路可走时,就要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舜能遵循这一变通的原理,当然会得到上天的保佑,无往而不利。所以,不必奔波辛劳,垂着手无须有所作为,就使天下太平。所以读过《周易》的人要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目前的状态,接着它迟早会变向相反面去。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于变化中生成与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而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之所在。《周易》教导人们做事要顺乎时势,秉持中庸。《周易》的思想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思维,彻底代表中国人的心态,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此很重视。所以,《周易》说:“知几其神乎。”“几”是可以掌握到的,掌握“几”靠什么?靠一种直觉的能力。政治家观时变,如张良、诸葛亮看社会变动,所以他们有先见之明,那就是从“几”着眼。因为每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个发动的时候。什么时候,从哪个地方发动呢?一般人糊里糊涂,聪明人、冷静的人才看得清楚。政治家看时代要看趋势,看事变之“几”。“易与天地准”,就是《周易》这部经典与天地相应不违,丝丝入扣。于是“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此”就代表下面三件事情:圆而神、方以智、易以贡。圆而神是最高的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但圆而神下面一定要有方以智支撑。假如圆而神下面没有方以智来支撑,就要垮。

整本《周易》往往用自然的规律来说出人事的变化,由现在有这样的“因”导致未来有这样的“果”。人类的变化和人类建立的社会就是《周易》所说的“人文化成”。而“文化”两字的意思,就是由此而来。中国古老的《书经》(即《尚书》)已经说出“人惟万物之灵”。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只要无心,无思,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就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样谦卑;睿智圣哲,遵循这一天地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而能施展于事业中,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天下了。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亦即,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并得到济助,因应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有抱负的贤明君子,就应当体察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德,日新又新,致力于无穷的伟大事业。君子就应当像雷雨般普施恩泽,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够兴起伟大的事业。个人若是缺少了阳刚正气,则见义不能勇为,遇难不敢举步,怯弱无能,碌碌无为,生命终将成为毫无价值的摆设,岂不悲哉!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少了阳刚之气,也将无法振奋自强,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我们可以说,阳刚之气是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命灵魂之本质基因。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坚确气质,《周易》就将其作为天理第一法则,人生第一要义。这主要体现在解释乾卦的《象传》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君子追求学问,以累积智识;抱着怀疑的态度,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仁爱的态度,为行为的准则。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中国文化的纲领就是尊乾而法坤。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德学识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向上。这就是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周易》所说的人生最关键道理,就是任何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发展,也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称之为“反者道之动”。这种哲理已经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原文之中。“通”是整部《周易》的关键精神。“通”其实等于我们今天常讲的“可持续发展”,它也就是“亨”。而亨是天地的大德之一。

《周易》告诫人们要始终言行谨慎,不可骄傲自满。常常是以“满招损”来戒惕教诲,乐极生悲,就是代表性的一例。当具备智慧与德行的君子,已经显现,受到注目,他就处于危险的地位。这时,就必须时刻奋发,努力不懈,日夜警惕,不休不止地致力于德业的完成,谨慎小心,才能避免过失与灾难;如果骄傲自大,就会招致危险。儒家还主张慎独,不单在人多的地方要小心谨慎,在私下的行动中也要小心谨慎。提高自己的德行是学习《周易》最关键的方法。自己是否有成就,对自己、对他人有没有真正的利益,都是从德行来说的。学易是否真正有大成就,和“存乎德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盛极而衰,是大自然的常则,应当警惕与节制。飞腾到极限的龙,会后悔,因为盈难以持久,满则招损。不可争强好胜,刚柔兼备才能安全吉祥。运用法则而不可被法则拘束,唯有冷静、客观,不冲动,不逞强,不妄动,通权达变,才能掌握变化,善用法则。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就应当效法天,不休止地强制自己,努力不懈,力求进步,造福天下。

儒家讲中庸,中庸是最高境界。按孔子、孟子的说法,这个中庸下面一定要有狂、有狷来支持。这个人既不狂也不狷,结果是乡愿。你知道,中庸跟乡愿表面差不多,孔夫子最讨厌乡愿。所以中庸要有狂、狷在后面支持。狂者进取,知不可为而为;狷者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是非,有道德意识。经过狂、狷两精神才达到中庸,这个中庸才是大成化境,才是圣人境界。你想要做圣人,先要狂狷。要做圣人,先做豪杰。

十一世纪,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相当精确地概括了《周易》哲学明显的思想倾向与关注人们品格修养的忧患意识。冷静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现实环境,往往影响、陶冶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品格。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于是,中国古人确立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为君子谋,是期盼“君子”修美品德,发扬正道,在社会与人生中发挥光明的作用;不为小人谋,是渴望正气压倒邪气,廓清乾坤,涤尽污垢,让人间充满奋发向上的真、善、美。这种哲理倾向,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文明的建树与改良,不是也具有深刻而有益的借鉴作用吗?

《周易》教导我们行动必须正大光明,才能获得正义力量的支持。只要安详地执着于正道,就会吉祥。直率、方正、宽大,为做人的基本态度。“章”是美丽的文采,必须含蓄,才能继续保持纯正。不过,美丽的文采,难以长久隐藏,随着时间,会被发现,或许不得不跟随君王,从事政务。但不可重视个人的成就,最后才能有结果,这正是智慧的光明远大。君子以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以正义的准则,为外在行为的规范。只要确立敬慎与正义的精神,他的德行,就不会孤立。所以说:只要正直,有原则,宽大,用不着学习,也不会有不利。《周易》中的“括囊,无咎,无誉”的意思是收紧袋口,不会有过失,但也不会有荣誉。也就是说言行应当谨慎。成功“美”的能力是taste(品味),成功“真”的能力是understanding(知性),成功“善”的能力是freewill(自由意志)。就是“兴灭国,继绝世”。把断灭了的国兴起来,继续下去;把断绝了的世代复兴,继续下去。这就是最高的道德,这就是中华民族所以长寿的一个缘由。西方人始终不了解中华民族为什么这么长寿。照他们的看法,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开一次花就完了,但中华民族还没有完结。依黑格尔看,春秋战国开花以后,中华民族到秦汉以后就死掉了。这是民族的断灭论。所以在西方社会,人能相忘。

贯穿整部《周易》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忧患意识”。《周易》哲理之光的一个重要的穿透点,是通过超越时空的特定角度来透视人类过去、现在、将来的“忧患”所在,以寻求排忧解患的正确途径。这就是中国历代哲人视《周易》为“忧患之学”之所以然。圣哲作《易》,本自忧患。《系辞下传》对此特别指出:“《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善良的人们希望:人类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应当不断加快心灵净化的步伐。今天的世界,固然有摩天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然而,传统伦理美德的日渐衰微,一代怪诞迷茫思想的崛起,以及千人一面的只向往金钱物质的冰冷脸孔,惊心动魄的掠夺残杀,像魔影一样蔓延全球的艾滋病毒,这一切,难道还不足以引发我们的忧患意识吗?清醒的人们坐立不安。中国的古人们用以“洗心”,用以“济民行”、“明失得”的《周易》,能否借其一泓清泉来洗涤我们的心胸呢?在忧患中,我们不得不思索。从《周易》的哲理之光中,我们将能汲取多少足以排忧解患的哲学灵感呢?

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周易》的忧患之学,正是要求在忧患中谋进取,图发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象传》这句名言,可以说是《周易》这部“忧患之作”的哲学思想之灵魂,它那足以使人在忧患中奋然振起的精神,不仅为往昔的有志之士灌输过无穷的力量,也将为今人及后人建树起一座愈经忧患愈坚不可摧的思想之金字塔。它所展示的浓厚的忧患思想及排忧解患的哲学启迪,是否将赋予我们以神奇的灵感而开辟二十一世纪人类新的生存前景呢?以忧患而锻炼世界,造福人间!或许,今天或明天的哲人们将很快做出令人惊喜的回答。

正因这种易道近乎宇宙基本原理,能够作为解释《周易》古经的理论根据,自然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其他一切学术,作为一切学术背后的理论根据。战国后期至汉初的《周髀算经》便首开以易道作为算学根源的先河;影响所及,汉代天文立法便以易学卦气说为据;顺帝、桓帝时魏伯阳则援易道作为炼丹(内、外丹,外丹是化学炼金术,内丹是性命双修的养生延寿学)的指导;六朝刘勰则据易道以为文学理论,撰写文学理论经典《文心雕龙》;道教亦以易道建立道教哲学;宋代儒学更以易道发展为新儒学,成为后来七八百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流风所及,习俗思想以至医卜星相,民间各学都以易道为其学的理论根据。于是《周易》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源,影响中国文化之深远,是无法估计的。

综观《周易》六十四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先哲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思考,闪烁着探索人类未来道路的智慧火花,也回荡着对后人的苦心劝诫,其深刻、其博大不能不令人叹服。了解《周易》的思想,要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系辞”中去玩味探索。我愿不揣浅陋,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大家一起展开《周易》探究之旅。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2

开  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49.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