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语法六讲
语法六讲


语法六讲

作  者:沈家煊

出 版 社:学林出版社

丛 书: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4860996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学    

标  签:社会科学  语法/语义词汇  语言文字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所做的六个演讲,为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入门著作,影响巨大。主张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框框,论述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破和立,并全面地示例了汉语中的整合现象,对当前的汉语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TOP作者简介

沈家煊, 生于上海,著名语言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国际汉语学会会长,《中国语文》和《当代语言学》杂志主编。国际《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杂志咨询编委,《东亚语言学报》编委。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研究领域包括英汉比较语法、语法理论、汉语语法的语用和认知研究、口误的心理语言学研究等。国内外发表论文、综述、书评等数十篇,主要有《“有界”与“无界”》《英汉介词对比》《口误类例》等,主要译著《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现正从事基础理论课题“认知语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现代汉语口语语料库”。

专著

《不对称和标记论》,1999,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再版,商务印书馆。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2002,安徽教育出版社。

《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2006,商务印书馆。

《语法六讲》,2011,商务印书馆。2015年再版,学林出版社。

TOP目录

第一讲 汉语语法研究摆脱印欧语的眼光
第二讲 谈谈“摆事实和讲道理”——语法研究方法示例
第三讲 为什么说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语法研究的破和立
第四讲 说,还是不说?——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讲 “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
第六讲 为什么研究语言中的整合现象?

TOP书摘

【前言/序言】: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近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宏观决策的背景下,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地出版社纷纷推出了一些语言学丛书,对汉语研究和教学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显然,作为一套新的语言学丛书,要想在前人基础上更上层楼,就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关键是主题定位和作者选择要切合当前汉语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具有示范性和时效性,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产生导向效应。

主题定位指的是汉语研究理念应该立足什么学派。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学术研究开始复苏,语言学也不例外。但当时的汉语研究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框架内,很难有所突破。有的学者曾试图借鉴从西方语言提炼出来的形式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来描写、分析和解释汉语,事实证明不可行。因为西方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标记,属于“形合”类语言;而汉语有其独特的个性,属于“意合”类语言。直到近二十年,学界从国外引进了功能学派新兴的理论和方法,即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才突飞猛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因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更适合以“意合”为特征的汉语。因此,本丛书将定位确定为展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研究成果,以紧密切合当前汉语研究实际。

主题定位明确了,选择作者很重要,丛书要有特色,在这方面要有突破,不能论资排辈,而要破除门户之见,一切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推出一套有价值的丛书。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选择作者时依据如下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作者为年纪在50 – 60岁上下的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界有影响,能与时俱进,目前还在带学生、搞研究、发论文的。这样的学者研究成果既有权威性,又有成熟度,能让学界信服。第二,作者限于大陆本土,境外、海外汉语学者的研究成果暂不考虑(拟另出专辑)。这样能让大陆本土学者的研究成果充分亮相,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色。第三,作者主要从事汉语研究的,外语学界学者的成果暂不考虑。这样可以避免单纯介绍国外理论、脱离汉语研究实际的倾向。第四,作者的专著必须具有原创性,是独立的系统研究成果,不是主编他人的研究成果,也不是铺排罗列的自选论文集。在广泛征询学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获得了比较一致的推荐名录,经过与作者的直接沟通,并妥善处理相关版权事宜,最终确定了七位作者的七本专著,构成了这套丛书。“七”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常数”,似乎暗示了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某种“密码”,我们推出的第一套丛书就正好落实了七本,这也许预示着什么特殊意义吧!

该丛书的七本专著各有特色,从主题选择到内容组合,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加以推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的《语法六讲》,是作者近些年来在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所做的演讲报告的汇总,也是我们这套丛书的“提纲挈领”之作。第一讲呼吁汉语语法研究必须摆脱印欧语的眼光,这是当前汉语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第二讲阐释“摆事实和讲道理”,以此作为语法研究方法的示例;第三讲论证为什么汉语的动词也是名词,展示了汉语语法研究的“破”和“立”;第四讲讨论“说,还是不说?”提出了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五讲解析“语法隐喻”和“隐喻语法”,将隐喻提升到句法层面加以考察;第六讲解释为什么要研究语言中的整合现象,借鉴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的整合现象做了全面展示。该书涉及的论题都是作者对汉语研究的思考和尝试,属于理论框架和方法论的层面,尽管某些具体的结论、观点还可以进行学术争鸣,但毫无疑问,作者提出的研究理念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统摄性的现实意义。摆脱西方语言体系的束缚,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立足汉语事实,构建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体系,正是当前汉语研究者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北京其他四位学者的研究,也许由于地缘和业缘关系,形成了某种互补的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还有两位学者的专著收录本丛书。张伯江教授的《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集中探索句式内部的语义关系,论述了施事和受事的语义和语用特征、与施受有关的句式语义问题、篇章信息与句式语义等论题,并对理论方法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如果说张伯江教授的研究立足于汉语的句式范畴,那么张国宪教授的《现代汉语动词的认知与研究》则立足于汉语的词类范畴,集中探索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属性,论述了与动词相关的韵律与功能的互动(即汉语动词的音节与句法、组配、语用的关联及其单双音节的功能差异),借鉴动词配价理论考察了与汉语动词有关的配价分析及其方法思考,并集中探索汉语句法位置的语义因素,提出了句位义的重要概念。北京语言大学也有两位学者的专著入选。张旺熹教授的《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重点选择“把”字句、“连”字句、重动句、句法重叠、介词衍生、“V着”结构等重要句法现象,围绕句法的认知结构展开研究,旨在探求汉语句法的语义结构的认知基础,强调特定句法的语义结构来自人们把握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方式。如果说张旺熹教授是从人们话语“编码”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句式,那么崔希亮教授的《语言理解与认知》则是从人们话语“解码”的角度来考察汉语句式,解释人们语言解码机制中蕴含的认知动因,论述了功能主义与信息结构、语法的形式与意义、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等论题,并探讨了语法研究的方法和立场。

上海两位学者的研究体现了南方的风格,共同特点是研究对象集中,成果颇有特色。上海师范大学吴为善教授的《构式语法与汉语构式》,借鉴Goldberg创立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以作者多年来探索汉语构式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典型示例解析的方式,对汉语构式及其承继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释。除了“绪论”“结语和思考”之外,分别对汉语构式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和解释。内容包括:(一)概念整合与框架构式;(二)构式原型与扩展承继;(三)句法同构与多义解读;(四)构式赋义与话语功能;(五)语用心理与语境适切度;(六)参数变量与构式变异。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的《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传统修辞学中与认知相关的辞格进行了重新审视。作者认为不可能特征是从语言性质过渡到深层认知心理的关键概念,为此该书引入了认知心理研究中原发过程和模式识别的理论,进一步从相似关系、接近关系、自变关系和有无认知的介体几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不可能特征的形成以及辞格在认知上的三种类型:比喻、近喻和自喻,并将它们作了一体化的处理,展示了认知性辞格是如何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直觉和创造性想象中得到实现的。

综上所述,虽然各位学者的研究都立足汉语事实,但由于选择角度不同,考察重点不同,使我们能从不同的侧面来领略汉语的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不同中感悟到某种同一性,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况味 。这是因为虽然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但都是基于认知语言观的研究成果,渗透的理念是一致的。

现在,这套丛书终于出版了,虽然我们投入了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经历了规范的程序和运作,但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学界同仁谅解,并不吝赐教。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29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4.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