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


为每个人开的学校——北京十一学校学生的成长故事

作  者:赵胤光 叶枫

出 版 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1910342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教育理论/教育主张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随着北京十一学校的新型育人模式越来越为人所知,更多的人希望通过学生的体验与成长洞察其变革实质,审视其变革意义。

    本书是近年来十一学校学生主编的第三本书,也是第一本“学生写学生”的书。三十多个故事,并非成长样板,而是为我们展示了当代年轻人在被给予了充分的信任、自由与选择权之后,所呈现出的各种成长样态。他们太不一样,但却也都一样——那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他们或许会迷茫,或许会偏激,或许会自大,或许会退缩,但他们都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本书从采写对象的选择到团队组建、文章撰写都由初一到高三的学生独立完成,前后耗时两年有余。最终呈献给读者的,不单是三十三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更是这些年轻编者与撰稿人的思想表达,也可视为对十一学校“最年轻版”的解读文本。

TOP作者简介

赵胤光
    十一学校2016届毕业生,本书主编。是MPC(媒体与出版中心)核心成员,学生内阁成员。欢乐地挣扎在初三年级,虽偶获肯定,但有时仍有些幼稚。
 
叶 枫
    十一学校2015届毕业生。喜欢文学、数学,享受写作,愿意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 对于未来一无所知且满心畏惧,但又持乐观态度并极度期待。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每天裹在及脚腕的长羽绒服里四处奔走,对于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
 
 
王筠琪
    爱音乐,爱摄影,爱文字,爱涂鸦。爱在阑珊灯火中提琴一曲,爱在咖啡馥郁里低吟浅唱,我为自己加糖。    
李 引
    原十一学校本部高三出国班学生,现就读于科尔比学院(Colby College)。被主编拉过来写稿的写手之一,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赵正蔚
    我觉得自己是个挺普通的人。有几个好朋友,有一些小兴趣,还有不少小毛病。只是我可能更多了点“死磕精神”,想做的事情即使搁置很久,我也一定要找个机会去实现它。采访于我而言是件新鲜事儿,因此也极具吸引力。能够和诸多优秀的同龄人交流,写下我眼中他们的样子,是我的荣幸。
 
 
李子安
    我很喜欢介绍自己为:讲故事的女生。我喜欢冬天喝热可可,雨天吃拉面,喜欢平凡简单却很有剧情的生活。我享受忙碌,却更期待每一个忙碌时段后,能放下一切包袱满足地和朋友们聊我们的喜怒哀乐。我爱各类艺术,并坚信通过艺术表达自己是创造美的过程。能够参与这部书的撰稿工作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因为从我接触的六位同龄伙伴的经历中,我收获了太多感动。讲述并分享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好地活在我的生活里。
 
陈鹤丹
    十一学校2017届毕业生。喜欢跑步、看书、写东西、吃东西和绿色。喜欢的作家大概是村上春树。喜欢的一句话:Que sera,sera。
 
 
李元杉
    十一学校一介草民,在校五年,曾混迹于数学竞赛、模联协会、足球队等,皆无所成。唯在校园媒体领域小有所得,创《异想》,建Imaginist,专事猎奇,搞大新闻以自娱。

TOP目录

序 / 戴冲

第一季 爱与创造

刘毅伦:创新校服 / 赵正蔚

兰云天:心境 / 李子安

梁紫珮:意外收获的宝贝 / 李子安

蔡艺璇:爱与和解 / 叶枫

冯昕旸:世界内外 / 李元杉

 

第二季 心之所向

王鼎坤:转学生的春天 / 陈鹤丹

樊 笑:足球男孩儿 / 叶枫

刘 洋:别样的创业人生 / 李元杉

贾昕平:不愿被历史遗忘的大男孩儿 / 李子安

王子萱:七班,一个成长的名号 / 王筠琪

赵胤光:改变世界的“不情愿” / 王筠琪

 

第三季 梦想的力量

郑子豪:电影之路 / 叶枫

尚楚岳:我与文学 / 陈鹤丹

王伟权:用心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 李引

万正一: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赵正蔚

石岳峰:我与3D打印机的故事 / 李引

韩可意:独属于自己的感受 / 陈鹤丹

 

第四季 改变是一种性格

徐子晗:我不后悔 / 李元杉

程锦慧:盒子外的思考 / 叶枫

徐文宜:改变是一种性格 / 李子安

王少琛:“乱”中求变 / 李元杉

金亭藩:改变,和十一一起 / 李引

 

第五季 活出自己的人生

王学思:“玩”在十一 / 王筠琪

温 娉:走一条并不拥挤的远路 / 赵正蔚

金诗屿:最美的自己便是最美的舞者 / 李子安

陶司聪:从钢琴才子到金融新秀 / 李引

潘彦奇:冥冥之中一条路走下来 / 李引

 

第六季 非关输赢的生活

刘佳琪:绿叶与红花 / 赵正蔚

张新迪:小心灵的大温暖 / 王筠琪

王婉婷: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无关输赢的日子 / 王筠琪

张航达:有沉淀才有张扬 / 李子安

夏天茹:为自己而活 / 陈鹤丹

陈雨涵:与压力齐头并进 / 赵正蔚
主编及作者小传

后 记 / 叶枫

TOP书摘

 “不要怕自己不行,怕的是你始终没有行动。”
                刘毅伦:创新校服
                                         / 赵正蔚
2012年对于十一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走班制在高中学部的初步试行拉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幕,而当时刘毅伦所处的高一年级正是走班制度的拓荒者。对他而言,最大的改变就写在身上—从红条绿底的传统校服,到天蓝款的简约校服,再到如今更具备功能性和舒适度的新款校服。
刘毅伦的故事,大概要从校服说起。
在学校“找工作”
“高一刚入学的时候,因为校服估码出现了一些偏差,很多新生没有合适的校服穿。那时候高一新生和初一新生都迫切地需要穿校服,因为几天后就是开学典礼了。”刘毅伦回忆起他决定接触校服工作时的情景。“其实当时学校也很无奈,因为校服是学校跟卡帕公司提前订购的,不是说我今天下单了,明天就能做好给你送过来。结果,有些家长怒火中烧,甚至给当时负责校服工作的马秀清老师发了一些不客气的短信。”同样拿到错码校服的刘毅伦在排队换校服时,看着已经五十多岁的马老师弯着腰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件一件翻找着衣服,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在开学初自主挑选学生管理学院的岗位时,刘毅伦郑重其事地选择了校服管理的岗位,那时他只是单纯地想帮上了年纪的马老师分担一些压力。
处女座的处女作
没过几天,刘毅伦便开始了他的“实习”生活。
马老师先带刘毅伦了解了当时校服管理的情况,不知不觉中他就和马老师攀谈了起来,这让从前那个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的刘毅伦怎么也没想到。“大概是马老师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我,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让我放心大胆地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此刻,坐在我面前侃侃而谈的刘毅伦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经过和马老师的多次交谈,刘毅伦意识到校服管理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刘毅伦想着把这些问题汇总起来在“校长有约”上和校长沟通。“学校啊,你们学生提什么都支持,我们可就不行喽!”马老师听到他的想法后自嘲道。
“那天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激动得都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想着解决现在校服调换问题的方法,后来索性就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写下了我的第一份提案。”提起这份“没有任何格式修饰”的、并不完美的提案,刘毅伦说它很特别。那是他格外珍惜的一次宝贵经历,那是他改变的起点。
虽然格式尚不规范,但是这位处女座理科生还是逻辑清晰地把重点一条一条罗列了出来。“我先提出了学校在校服管理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校服管理同样也应该有所转变。然后,我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改革建议。比如说,收集入学新生前一年的体检数据,通过对身高、体重等各方面的考量,再进行估号,从而预估各个尺寸校服的数量。最后,我还提出了对这次校服事件的处理办法。”
完成提案后,刘毅伦迫不及待地想要跟校长分享他的想法和热情。于是,他在储物柜里放了两份提案,又塞在兜里一份,每天都期待着和校长的偶遇。“幸运的是,在我揣着提案的第二天,我正好在科技楼楼下看到校长,就赶紧跑着追上他。那时候校长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低着头从兜里拿出皱皱巴巴,但被我叠得十分整齐的提案给他。”校长先是一脸困惑,大概是不知道眼前这个男生叫住他要做什么。在看完刘毅伦的提案后,他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嘴角上也有了笑容。校长一边看着提案一边让刘毅伦回去等他的批复。“之后的一整天,我真的是忐忑不安,不过内心也很期待,很激动。”刘毅伦这样回忆当时的心情。第二天,马老师告诉刘毅伦,校长有批复了,他把提案转交到刘丽云主任处,让刘主任帮助刘毅伦来实现它。“校长还夸我想得周到、全面,提案也很有可行性。”校长的称赞让刘毅伦觉得既意外又兴奋。
现在,这份提案的原件已经被校方留存,而复印件则躺在刘毅伦的书桌抽屉里被他珍藏着。在这之后,刘毅伦又先后完成了冬装发售提案、新校服发布会方案、毕业礼服租借方案、校服文化中心选址提案等。提案也慢慢地从当初的稚嫩、不成熟,发展到如今不论版面设计还是提案的内容都显露出十一特色,蕴含着十一精神。刘毅伦说,这些细微的改变就是他的成长。
台前幕后独挑大梁
在那些提案一点一点被实现的同时,刘毅伦遇到了另一个机会—参与新校服的管理。那时,设计稿已经被反复修改了几遍,实物样衣也送到了学校。新校服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更强调功能性,分为制式校服、生活校服、运动校服三大类。推出新校服是为了使同学们在各个场合都能有合适的校服着装,打破以往传统校服邋遢肥大、毫无美感的设计,同时也为了打破用颜色区别年级的十一传统。
这一切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深意是为了让走班制在十一校园内更好地实行,打破长久以来存在于同学们心里的班级、年级的概念。同学们穿着没有颜色区分的校服,校园里不再有高年级同学在运动场上霸场的情况;在技术艺术课上,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们不必再因年龄、年级的限定而无法交流,而是能迅速地打成一片。用刘毅伦的话来说,“取消班级制,我们的归属感应该来自十一学校”。
然而,这些变革能够被同学们理解吗?能够被家长、老师理解吗?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让同学、家长和老师更快地接受新校服呢?“于是我想到了举办校服发布会,”刘毅伦说,“为什么中学生不能有一个自己的新校服发布会呢?为什么不让我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校服款式呢?”校服发布会的雏形慢慢地在刘毅伦的脑海中呈现出来。然而,由于要尽快定下新校服的款式,并交由卡帕公司制作,校服发布会不得不在短时间内筹备完成。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要筹备一台前所未有的服装发布会,这高难度的任务让刘毅伦有些措手不及。
“觉得毫无头绪的时候怎么办?”我问眼前这个从容淡定的男生。
“呵呵,”刘毅伦嘴角挤出一丝苦笑,“就是必须办,硬着头皮办,一件一件办。”他一字一顿地说,然后开始回忆那段让他头昏脑胀的忙碌经历。
“那时候我意识到,凭我一个人肯定做不成这些事情,我开始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有时候,“总导演”刘毅伦更像是一个救火队员,他要提醒同学如期交邀请函设计图,要盯着会场T台的布置,不停地确认模特找到了多少个,甚至自己扛起主持的重担……刘毅伦说,如果没有同学们和大姐(时任校服管理负责人的张天叶老师)的帮忙和分担,新校服发布会也不可能圆满完成。
然而,对于刘毅伦而言,顺利举行发布会并非他最大的收获。让他更加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次大型活动的策划经历,他找到了自己适合的方向。“我觉得我可能比较适合做这种幕后的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太适合去做主持人,我真的会紧张,虽然那次活动还是顺利完成了。我觉得可能有的事情我可以做,但那并不是适合我的,不是我喜欢的。这点很重要,咱们学校也是这样,你可以去很多地方获得不同的体验,但你会发现不是所有东西都是适合自己的,最终你会找到一个适合你的方向。十一学校能够给你一个这样的环境和机会,让你去发现你自己。”
校服文化中心,从零开始
发布会召开后不久,新校服的发售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2012年的狂欢节上,校长发布了2013年的“十事实办”,其中一条就是“建立十一学校校服售卖处(校服文化中心的前身),可以让学生自由选购正装、便装、运动装,也可以租借正装”。从这时起,刘毅伦不再单枪匹马独自打拼,而是有了未来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搭档—贾昕平的陪伴。
贾昕平在听到“十事实办”之后,立即就给校长发了短信,表明自己对商业感兴趣,想试着做销售。不久,贾昕平和刘毅伦便见了第一面,虽然性格不尽相同,但却十分投缘。“刘毅伦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光看他朋友圈里的自拍便可以感受得到。”贾昕平如此评价他的这位好搭档,刘毅伦“把自拍当作记录生活的方式”。
组队完成后,刘毅伦和贾昕平就校服文化中心的销售模式和选址做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校服售卖店这种概念在国内特别少,国外虽然有很多,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查到外国这样的实体店的实际情况。所以我只能借鉴比如优衣库、H&M还有ZARA这样走快捷消费路线的实体零售店,因为我觉得校服文化中心也应该是以方便、便捷为首要理念的。”刘毅伦回忆道。
相比经营模式的确定,选址是一项更加麻烦并且艰难的事情。“其实学校的各种地方都是紧缺的,就没有一个地方说我是可以闲下来的。”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条件后,刘毅伦向校长提交了三份方案。“其实选址的时候我们还特坏,我们找了三个地点,一个在松林书苑,一个在便利店,还有一个在图书馆。我们把三个方案都列出来之后,讨论了一下利弊,然后我们自己不说哪个比较合适,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图书馆的藏书室比较好。”刘毅伦说着说着自己也笑了起来。
校长看过方案以后,立刻给相关的张之俊副校长、图书馆的胡京昆老师以及教导处的刘笑老师和刘丽云老师打电话。五分钟后,一行人一起出现在藏书室的门口,讨论校服文化中心的具体位置和改造方案。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由于图书馆的空间也极其紧缺,分配给校服文化中心的场地只有十几平方米。刘毅伦和贾昕平马不停蹄地继续为校服文化中心的室内设计奔波,希望通过合理的安排,让它既宽敞美观又经济实惠。如此这般折腾之后,位于图书馆一层的校服文化中心终于诞生了。
不同寻常的合作
校服文化中心的服务人员中有像刘毅伦和贾昕平一样的学生志愿者,有相关的负责老师,还有一群更为特殊的群体—家长志愿者。这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3年8月23日,为了方便新入学的初一同学们开展第一次拓展活动,刘毅伦和大姐放弃假期,特意为他们开放校服文化中心,让初一的同学们购买校服。“我们那天上午本来想整理整理衣服,避免下午售卖校服时找不到衣服的情况发生。结果,早早的就有几个家长来到中心,想要为自己的孩子买制式校服。但当时制式校服还没有到货,那几位阿姨只能失望而归。后来,一位阿姨突然说,要不我帮帮你们吧,看你们挺累的。说着就跟着我们一起干活了,本来说中午就走,没想到从上午九点一直帮忙到下午。”刘毅伦回忆道。
一个想法突然在刘毅伦的脑海中浮现:为什么不能让家长也参与到校服文化中心的运营中呢?“我当时就厚着脸皮说,阿姨能帮我找几个跟您一样热心的家长来当志愿者吗?我本来以为阿姨会拒绝,结果她还挺高兴,说正好她不太忙,帮我组织组织。”转眼过了七天时间,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刘毅伦看到金龙阿姨(这位阿姨的QQ昵称)带着十几个家长来到校服文化中心。“那声势真是把我吓了一跳,最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通过家长交流QQ群认识的,互相并不熟悉,于是就出现了各种QQ昵称,金龙、叶子……这些叔叔阿姨能不厌其烦地听我这个小孩唠叨,向我请教不懂的问题,我真的挺感动的。”刘毅伦描述道。
与此同时,作为零售服务业的校服文化中心在经营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面临一些抱怨和投诉。贾昕平说,在处理这些危机方面,刘毅伦是最擅长的。“有的家长一开始怒气冲冲地就过来了,然后刘毅伦小眼一眯,一笑,三言两语就消除了家长的怨气,过一会儿都跟家长唠上家常了。”贾昕平打趣着说,“其实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学生,很多都不爱跟家长沟通交流,但是刘毅伦跟这些家长就非常聊得来,跟他合作真的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
创造与创新
刘毅伦在离任校服文化中心负责人的岗位前,顶着高三学业的压力,和继任者共同完成了校服文化中心的再一次转型:改变了传统的售卖方式,转变为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他终结了亲手创办、苦心经营的校服文化中心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校服售卖网站和校服体验中心。
“其实O2O这个模式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解决了学校场地有限的问题。学校不可能专门有一块地方给你做库房,但同学们又迫切地希望到了这个体验店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款式和号码合适的衣服。现在,库房已经交给卡帕那边去管理了,但是卡帕公司不可能天天给我们发货。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一个即时的效果,我们就想到了这个O2O的模式。”刘毅伦说。
通过李希贵校长的引荐,刘毅伦和时任中国动向有限公司(卡帕在华母公司)首席运营官的秦大中先生当面交流了他的想法。在多次商谈之后,在卡帕公司的积极协助下,校服文化中心实现了“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全新模式,从设计到试运营,历时仅仅三个月。
“我周围的同学有很多都在网购,我看每天西门门口的快递摆得跟展览似的。我觉得既然同学们能够适应这种方式,而且时代的大潮流也是向这个方向发展,那我们就应改革而生,顺时代而起吧。”谈到这里,刘毅伦身上已颇有一些成功企业家的风范。
在十一学校的这场教育变革中,刘毅伦置身其内,受益多多。“十一学校为我提供了一个自由的舞台,”刘毅伦说,“不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你都是一个隐藏的主角。它不会主动叫你去做什么,它一直在等你觉醒,不要怕自己不行,怕的是你始终没有行动。”    
刘毅伦
文黑体; mso-bidi-font-family:<534E>文黑体;color:#888889">Liu Yilun
十一学校2015届毕业生,首届新校服发布会总策划、总导演。十一学校校服文化中心发起人、创办人。第六届、第八届校长奖学金金苹果奖获得者。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0

开  本:大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