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

作  者:周北川, 贺春兰 ; 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选编

出 版 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14346367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栏目组编选的文章合集。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是人民政协报社关注教育问题的板块,倡导专业理念、实践意识、百姓关怀,特别强调凝聚社会各界人士,“联结体制内外、促进多元参与、推动中国教育”,是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并实践工作者、优秀的媒体人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互动的平台。

本书共分六部分:谈家风家训家教、谈师恩师爱、谈读书、谈人生经历与感悟、谈职业事业、谈人生选择。

TOP作者简介

周北川,汉,1964年4月出生,湖北松滋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国政协杂志社工作,任副总编辑;2008年12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政协杂志社总编辑;2014年6月到人民政协报社工作,任党组书记、总编辑至今。2014年9月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

贺春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1997年硕士毕业后进入人民政协报社工作,2003年1月在报社党组支持下创办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任主编至今。曾获教育部、首都女记协等单位颁发的“优秀新闻奖”、全国政协机关团委、机关青联颁发的“全国政协机关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妇联颁发的“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所率教育周刊编辑部团队亦于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TOP目录

谈家风、家训、家教

朱和平家庭影响定格了我的人生观 3

仲呈祥您教我做人要有理想、讲定力 6

赵丽宏意外儿子的成长 8

张胜友清贫为乐的父亲 12

张其成过年,回到安顿心灵的“家” 15

翟惠生我们拿什么给孩子 18

叶少兰父亲的印记 21

杨佳父亲的陪伴让我在困境中重生 24

严陆光做人贵在清白 做事必须认真 26

徐贵祥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欢笑 30

许进祖父的教诲,我一直珍藏 34

徐玖平大爱至微至爱无声 36

王涛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39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42

饶戈平与父亲相处的几件难忘小事 45

刘慕仁家教之道在传递 49

梁晓声母亲的希望让我成为写书人 52

李象群对人生保持善念 54

柯杨滋养人一生的常识常常从家庭中得来 57

蒋惠园带着父母的期待前行 59

黄国柱两位父亲的“价值观” 62

关牧村父亲的教导:像翠竹一样向着阳光生长 65

顾久父亲的熏陶 67

冯俊“耕读传家”也是一种家风 70

崔永元父母的教诲影响一生 72

陈勉天下最不合格”的爸爸和“天才女儿”的故事 74

陈建国身教胜于言传 77

艾克拜尔米吉提祖母给我了人生底色 79

谈师恩、师爱

朱星绵延半世纪的心灵相望 83

于海我的人生“贵人”助 85

杨文曾经老师,一直老师 87

夏建白一辈子的成长与老师分不开 89

王松灵“认真严谨”成就人生 93

秦和投身教育、奉献教育,我无怨无悔 96

孙惠玲老校长的目光 98

庞晓丽老教师的鼓励让我在教坛“绽放” 101

聂震宁小学老师给了我人生支点 103

鲁景超一定要做好人,做老实人 106

刘吉臻生命在褒奖中迸发活力 108

李向玉忆心中敬仰的那颗“星” 111

李世济中华美学对我影响至深 113

郝际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115

谈读书

朱永新追寻伟大的灵魂 119

叶小纲音乐、书籍,人生路上的两位密友 123

郁钧剑读书七章 126

王东林野马般的童心被书收服 129

唐瑾与青少年朋友一起读书 132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35

侯露偷偷读书的快乐 137

何香久少年书香让我拥抱创作 139

谈人生经历与感悟

赵士英不要问今天的学习能给明天带来什么 143

赵鹏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奉献于社会 146

赵平岁寒方显松柏青 149

张杰庭一位华侨的嘱托带来的触动 152

王长华不忘初心,在路上 155

姚珠珠成长的阳光:爱与挫折 157

曲伟在体验中成长 160

欧阳中石搞艺术要有科学的思维 163

茅玉麟引桥上,瞩望明月团圆 166

马玉涛习惯了努力 169

马敏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172

卢中南习书法养心性 175

李维康执着艺术 简单生活 178

何建明儿时三段经历锻铸一生性格 182

海飞曾经西部 185

冯双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89

蔡国雄我的成功源于别人眼中“没用”的东西 192

陈建功人生在经历也在体验 196

陈醉庆幸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弄潮 198

谈职业、事业

张伟超外交官是不穿戎装的军人 203

杨义先任时代推着发展 206

吴江梨园深处开胸次 209

王晓秋让历史带给孩子一生的滋养 214

王名执着NGO研究 217

滕矢初音乐“多面手” 220

汤素兰我与儿童文学 223

沈文庆科学精神感召我前行 226

戚建波热爱成就了我的作曲生涯 229

弥松颐平淡背后是热爱 232

刘长铭做精神上的“贵族” 235

刘月宁喜爱成就信念 238

刘玉村一次就医经历开启从医生涯 240

刘兰芳艰辛与幸运交织的艺术人生 243

李仁臣“我在现场” 246

陈立人体育给予我的人生馈赠 249

陈爱莲勤习不辍寻找艺术的春天 252

陈仲强挑战推动前行 256

谈人生选择

张抗抗认准目标不要轻言放弃 261

臧永清同学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人生路 265

俞敏洪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点理想光辉 268

薛康对自身的长短处准确定量 271

王为政根据自身天赋选择艺术道路 275

舒乙遵从历史的选择,遵从家庭的选择 280

孙洁“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284

濮存昕做能影响后人的事情 286

刘西拉“走下去,越基层越好” 289

刘秉义选择让事业与生命同行 293

李前宽人生道路自作主张 297

黄春平服从国家需要 302

冯骥才选择与被选择皆源于责任 305

周北川给更多普通人以力量 308

TOP书摘

王安忆母亲的印记

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小时候,姐姐上小学后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最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她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回家作业却没有完成,那是一幅画,要画一只苹果。她为难地哭了,妈妈说:“我来帮你画。”吃过晚饭,妈妈拿来姐姐的蜡笔和纸,在灯下铺张开来。她决心要好好画一只苹果,为姐姐雪耻。妈妈画得很仔细,很认真,运用了多种颜色。记得那是一只色彩极其复杂的苹果,一半红,一半绿,然后,红和绿渐渐接近,相交,汇合,融入。姐姐则躺在床上哭:“老师要一只红的。”

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合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后来,我和姐姐先后插队,终于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等。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妈妈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讲不清楚,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飞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了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这后一封信是在我爸爸的劝说下写的,爸爸劝妈妈不要管我,随我自己写去。这是爸爸对我们的一贯政策,他对我们所有的担心只有一点,就是过马路。出门必须说一句:“过马路小心!”其他都不管了。似乎普天下只有过马路这一危机,只要安全地穿过马路,人平安无事地在,做什么都行,什么希望都有。倒也简练得可以。

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老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做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也非不管,弄出了一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莫言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我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的农村,十几岁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但那时的我已经具备了很强的阅读能力与对读书的渴望。但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读。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我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我经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推磨是让孩子痛苦不堪的一种劳动,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任何趣味。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这些书被我借到之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当时我们家养了两只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但借到书后,我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度把书看完。书读完了,天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回到家难免要受到家长的惩罚,即便这样心里也不后悔。

现在回忆起来,像我刚才提到的红色经典小说,它们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甚至主要人物讲过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话,至今记忆犹新。这说明童年确实是一个读书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得来一本书确实不易,因此对得来的机会格外珍惜。

让我受益最大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大哥家中留下很多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我便躲到磨房里去读这些课本。当时的语文课本分为汉语和文学两种教材,汉语教材主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录了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骆驼祥子》《说岳全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它们打开了农村少年的眼界。茅盾的《林家铺子》使我知道了民族资本家和民族资本走过的艰难道路,《雷雨》让我知道了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北京方言。

后来我到了部队。在中国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青年能参军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因为农村青年没有什么出路。我在部队中的任务很单调,就是站岗。我所在的部队是驻扎在农村的,干部战士加起来就十几个人。这是人民公社的饲养场,没有人来查岗,这样我就在岗上偷偷地读书。当时我们一个战友的未婚妻在县城当图书管理员,每个星期我都会从她那里借古今中外的小说,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很多外国的经典名著是在部队站岗的三年间读的,这三年的阅读使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也了解了更多世界文学知识。

1979年,我被调到河北保定的一所解放军军校。学校里有个小图书馆,许多人不愿意担任图书管理员,我主动要求当图书管理员。这三年期间,我利用图书管理员的便利读了不少书。

后来学校让我当政治教员,教大学里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内容都是我第一次接触。当时判断一个政治教员水平的高低就是看能否脱稿讲课,如果能够脱离书本,滔滔不绝地讲完一堂课的话,大家就认为这个人水平非常高。我当时很年轻,几乎可以把当天要讲的课背下来,所以来听课的首长还有观摩的教员,都感觉我很有理论水平。这种背诵对我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因为我不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从别的著作里抽出一些内容来丰富自己的讲座,为此我读了一些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

1984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功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简单地回顾我这几十年读书的过程可以发现,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俞敏洪人的一生总需要有点理想光辉

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让我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遥远的地平线的窗户。

从出生到18岁,我一直在一个小村庄生活,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踏同一块土地,每天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遇到的都是熟悉的乡邻。我本来应该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生活,娶妻生子,在土地上劳作,然后在每天迎来朝阳送走晚霞的日子中慢慢变老。但老天偏偏让我降生在长江边,又偏偏在我家的东边生成一座50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便一览无余。那时候还没有污染,可以极目远眺,看得很远很远,一些船从天边过来,又消失在天边;一些云从江边来,又消失在江边,于是就开始好奇,天边外到底有什么?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呢?感谢我的几个亲戚,因为他们在上海,于是在我8岁的时候,母亲决定带我到上海走一趟。坐船半天一夜,终于到了上海。这次旅行,长江的壮阔、吴淞口的苍茫、上海的灯光、街道的繁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此,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地方。

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到北京去上大学,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我考大学考了整整三年,自己也没弄明白是什么让我坚持了三年。现在想来,是心中那点模糊的渴望,走向远方的渴望。这种渴望使我死活不愿意在一个村庄待上一辈子,而唯一走出村庄的办法就是考上大学。当时的农村还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如果放到现在,我可能就是一个背上包四处游荡的打工仔了。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地爱上了火车,在车厢里听着车轮和铁轨撞击的强烈节奏,听着风声在车窗外呼啸而过;还有对面开来的火车那撕心裂肺的长鸣,常常把你的魂拉得很长很长。火车从一个城市穿过,走向另外一个城市,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我就把自己的心留在了不同的风景里。

我的大学生活是孤独和自卑的,一个农村孩子走进大城市之后的转变是深刻而痛苦的。四年大学对我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周末可以走出校园,到北京的周围去爬山。我曾经无数次坐在香山顶上看夕阳西下,群山连绵。在大学三年级时,我得了肺结核,被送进了坐落在北京西郊山区的结核病疗养院。这个疗养院围墙尽管很高,但在楼上的房间里却能够看到周围的山。在医院的一年,我看遍了山的颜色,春的粉红(杏花桃花)、夏的青翠、秋的火红和冬的萧瑟。在医院的门口,有一座小山,山顶上刻着冯玉祥“精神不死”四个大字,我几乎每天都要去爬这座小山,对着这四个字发呆。后来身体好点后,医生允许我走出大门,我就去爬遍了每天从医院的窗户里可以看到的那些山峰。也就是在医院的这一年,我读完了《徐霞客游记》。

人需要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梦想。没有渴望和梦想的日子使我们的生命失去活力和勇气。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差一点掉进了安于现状的陷阱里。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北大当了老师,收入不高但生活安逸,于是娶妻生子,柴米油盐,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梦想就这样慢慢消失。

直到有一天,我回到了家乡,又爬上了那座小山,看着长江从天边滚滚而来,那种越过地平线的渴望被猛然惊醒。于是,我下定决心走出北大校园,开始了独立奋斗的历程,在出国留学的梦想被无情粉碎之后,新东方终于出现在我生命的地平线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带着我飞越地平线,新东方从一个城市走向了另一个城市,从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也带着新东方的梦想和我的渴望,从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城市,从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山水,从中国人群走向世界人群。

走在路上,也许这就是人生。

我们一辈子走在两条路上——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这两条路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当我们的心灵不再渴望越过高山大川时,心灵就失去了活力和营养;当我们的现实之路没有心灵指引时,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尸走肉。一年又一年我们不断走过,每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走得如此不同。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24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6.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