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我的游沭塘
我的游沭塘


我的游沭塘

作  者:吴乡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丛 书:乡愁笔记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1331949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集    

标  签:文集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作者用四十余篇随笔小文回忆童年时期在鄱阳湖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童年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有乡村生活的细微描述,以时间为轴线,向读者娓娓道来。书中另有作者手绘图二十余幅。

TOP作者简介

吴乡,一个在文字里回忆时光的人,乡愁、亲情是他写作的主题。

TOP目录

启 程 / 1
老 屋 / 5
家 园 / 10
伙 伴 / 15
邻 居 / 21
村 庄 / 25
上 学 / 29
劳动课 / 33
洪 水 / 38
诊 所 / 41
养 蚕 / 46
塘坝头 / 49
八 哥 / 54
小 船 / 58
水 井 / 62
端 午 / 66
苦 夏 / 69
耕 作 / 73
大锅饭 / 79
水 塘 / 83
雨 天 / 88
捕 鱼 / 94
青 蛙 / 99
买豆腐 / 104
唐 诗 / 111
苦 槠 / 118
古 樟 / 123
榨油房 / 127
油墩街 / 131
看电影 / 137
收音机 / 142
自行车 / 146
石钟山 / 152
庐 山 / 156
落 日 / 161
月 夜 / 163
飞 碟 / 169
荷 花 / 173
大 雁 / 178
腊 月 / 185
春 节 / 192
别 离 / 197

后 记 / 203

TOP书摘

收音机
当年在周边几个村庄,似乎只有我们家有收音机,所以收音机就成了各种场面上必须出场的角色。而我作为收音机的监护人,也理所当然在场。
村里开大会,得先让收音机播一阵子,不管什么节目,村长让我不停地调台,直到碰到他满意的节目。用得*多的是村民结婚,每家结婚都要来借收音机,同时也会带来一份礼品,一小篮子米粑,讲究的还要送上一斤在油墩街才能买到的点心,主要是饼干和麻花,油很多也很香脆。
每次都是我去陪着收音机参加婚礼。一大早就要把收音机跨在胸前,坐上来接收音机的独轮车,去新郎家,然后跟着迎亲的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的规模看新郎家的经济状况,少的只有十来人,多的则有四五十人,还有唢呐队和红红绿绿的几面彩旗。如果是十来人的短队伍,我则要走在*前面,挂着收音机,节目一般调到革命现代京剧,很热闹很喜庆。如果是大队伍,我则走在唢呐队的后面,根本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单调的唢呐旋律声音很大很吵。我的耳朵很受刺激。新郎的父亲一般就跟在我的身边,一直要求把声音调大一点。接新娘多半用独轮车,乡间的道路很窄,独轮车*实用,而且家家都有。有一次,有家人想搞点创新,把我们家的自行车借去接新娘,结果由于推自行车的技术不娴熟,把新娘摔到了田里,一屁股都是污泥,新郎急中生智,拿了一块绸缎被面裹在新娘的屁股上,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
回到新郎家,新郎新娘拜了堂以后干什么去了我不知道,因为这时我得带着收音机去摆酒席的土场上,收音机被放在一个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的**的地方。我想大家肯定听不见收音机的声音,酒席太吵了,即使调到**音量也无济于事。
那时婚宴很简单,每桌仅有几个家常菜,只有一样东西与平日不同——每人都有一串大肥肉,用筷子穿着,一共十块,这串肉可以当场吃也可以带回去。
收音机有时也能派上大用场。有一天晚上村长把村里所有的大人都召集到我家前面土场上,有明家的土场,以及我家的厅堂都挤满了人,根本站不下。我问母亲这么多人来干什么,母亲说今晚有重要广播,大家是来听收音机的。时间到了,收音机里准时播出了毛主席的讲话声音,他老人家声音高亢、节奏缓慢、抑扬顿挫,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家都非常安静地听着,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广播播了很长的时间,听完了大家就散了。回到屋里,哥哥对母亲说,毛主席的口音太重,好多都没听懂。母亲是湘潭人,听到乡音自然亲切,她告诉哥哥毛主席讲了些什么。
第二天,大队的书记队长带领着各村的村长莅临我家,感谢我家的收音机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同时也希望父母讲解一下毛主席讲话的主要内容,他们没怎么听懂。父母热情地给他们倒上了水,大家围坐在毛主席画像下的八仙桌边,听母亲重温了毛主席昨天晚上的讲话。

自行车
自行车是家里*重要的运输和旅行工具。父亲去公社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同时也会带一些诸如酱油之类的东西回来。他还常常骑着车带母亲去比较远的村庄出诊。如果是大家去赶集,自行车就成了弟弟的专车,他坐在前面,后面放东西,父亲或哥哥推着。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偷偷地把自行车推出来,学着蹬三角,因为是偷学,没人扶,有一次连人带车冲进了水塘里,此后父母出门都把自行车锁上,我也再没机会学了,父母怕我学会了到处野,出危险。哥哥很早就会骑,所以经常推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弟弟出去溜达。
有一天,我们去塘坝头抓知了回家,哥哥突发奇想,说要带我们俩骑回去,以往他只带弟弟一个人骑,我都是跟在后面跑,这回说要带俩,我很兴奋,可是我不会在他骑的时候跳上车。试了几次,我就是上不去。哥哥让弟弟先坐好,他自己也跨着前杠站好,扶稳了,让我在后面坐好,然后,他踏着车板猛一蹬,自行车左右摇摆着往前走,还算平衡。那时他才十岁,真不简单。到了村东头水井边,有个九十度拐弯,而且拐弯处是三块条石铺在水渠上的桥,很窄,搞不好会冲进水渠里。距桥还有十多米,哥哥就让我跳下来。我哪里敢跳,准备了几次也没敢跳下来,哥哥也没经验,他的双脚够不着地,怕冲进水渠,又怕急刹车三个人都摔下来,自行车强烈摇晃着拐过了桥,哥哥终于把不住车把,直接撞上了水井,三个人都狠狠地摔在了水井边的石头上,弟弟被甩了出来,摔在井栏边。撞击的那刻,哥哥没有让自行车倒向水井边,否则弟弟就可能摔出来掉进水井里——太悬了!
自行车带我去了很多地方。父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过鄱阳县城,去干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县城里有一座塔,十分醒目,父亲说那是宋代的古塔,还有一种吃的,叫油条裹糍粑,用一根油条包裹着麻糍粑,撒上芝麻碎和白糖,很好吃,以前从来没吃过。还去过景德镇,原因很简单,奶奶想吃包心菜,这边没有,*近也要去景德镇买。景德镇有很多老的大砖屋,大石板巷,比游沭塘的大多了。昌江从景德镇流过,江水清澈见底,夏天江边上和江中间都是游泳纳凉的人,那架势有点像过节时的印度河边,人山人海。*神奇的是江底满是碎瓷片,天晴时从岸上看下去,熠熠闪光。我捞了很多碎瓷片上来,捞出来便扔了,现在回想甚是可惜,因为现在的说法是那时河底有很多前朝的碎片。
国庆节的时候,县里的剧团就会去鸦鹊湖农场和珠湖农场演戏,村里人都会扶老携幼去看戏,非常热闹。游沭塘离这两个农场不远也不近,没有大路可走,自行车就派上了用场,可以走一段坐一段。在鸦鹊湖看过《沙家浜》,在珠湖农场看的是什么不记得了,我**看那浩瀚的鄱阳湖,湖中茂密的芦苇和那一路水面无边无尽的荷叶,美不胜收。
自行车也常被借去用于婚礼和相亲。邻居家有个女孩,十一岁就去相亲了,她长得很好看,性格很文静,每次见到,她都是腼腆一笑。看着她坐着我家的自行车去相亲,我觉得是自行车的过错。她爸跟母亲说,她是指腹为婚,说好了十岁就过去,已经拖了一年。
可能是受惠于鄱阳湖的滋养,鄱阳湖平原的女孩皮肤都很细腻光滑,人也很健康,很漂亮。有几个上海知青被这里的女孩迷住了,经常来家里借自行车。父母知道,他们肯定是要在某个女孩面前,显示一下自己会骑自行车,都成全他们,可每次还回来,自行车不是这儿坏就是那儿坏。
如果没有自行车,母亲就无法带我们去玩,因为要带着弟弟一起走。母亲很爱花,春天带我们去采杜鹃,插在玻璃瓶中,放在八仙桌上和她的医药柜上,家里顿显生机,每隔几天我们就会去采一次。夏末初秋,她带着我们划着小船看荷花,采莲子。深秋的时候,母亲带我们去附近丘陵采一种小菊花,白瓣黄蕊的,可以晒干泡茶。每次我们采一大堆回来,晒上几天,然后给邻居家送一些,让他们泡着喝。和母亲在一起,总是我们*快乐的时光,她不但带着我们欣赏自然,认识花木,还常让我们坐在花丛中,听她唱歌,她嗓音甜美,即使唱歌时声音不大,我们都能感觉到山岗上田野里都飘着她的歌声。
弟弟学游泳,自行车可是帮了大忙。我和哥哥都是一岁半开始学游泳,那是在城里江边学的,据父亲说那时他用一根绳子绑在我们腰上,站在江里竹排上,把我们扔到水里,然后用绳子把我们拉回来,这样反复若干次后,自然就会游了。的确,我和哥哥的水性都很不错。弟弟一岁半了,到了学游泳的年龄,父亲也准备如法炮制,用拖绳法。母亲对这个小儿子特别疼爱,不让父亲这么干,父亲就抱着弟弟踩水到水塘深一些的地方,我和哥哥在他们两米开外的地方,然后让弟弟游过来。父亲**次放手,把弟弟推过来,弟弟连呛了好几口水,抱着哥哥死活不松手,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回家。哄了几天,他也不就范。弟弟*喜欢坐自行车兜风,只要父亲和哥哥在家,他就要求坐自行车,还要满村转,高兴得不得了。父亲跟他说,坐自行车可以,但要学游泳,否则没自行车坐。弟弟接受了这个苛刻的条件,每天都去学十来分钟游泳,然后坚决要坐自行车,还要求哥哥和我跟着。父亲带着他骑着车在村前村后跑,我和哥哥则在后面跟着,假装追不上的样子,弟弟特别高兴。很快他就学会了游泳。

石钟山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北宋元丰七年六月丁丑,苏轼来了石钟山一趟,此山从此名声大噪。
有一年暑期去庐山,一大早,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和我,一家五口到油墩街,等鄱阳县到湖口的长途车,车上有没有座位要看运气,幸好车上的乘客还没满,有两个空位,母亲抱着弟弟和我坐下,父亲、哥哥则站着,一路上还上了不少人,大担小担,大包小包挤得满满的,还有人抱着小猪崽上车的,天气热,味道重,母亲和我都吐了。中午到了湖口,我们找了家餐馆,吃什么不记得,可能是因为吐了,没胃口,只记得一道酸辣汤很开胃。下午去九江的车时间还早,父亲建议去石钟山公园看看,我们几个孩子听说去公园都很高兴。石钟山不高,石头多,山上树也很多,很阴凉,亭台楼榭错落,我**山上那座塔。父亲带着我们,穿过山上小路,来到一个崖边。只见无边的鄱阳湖和滚滚的长江一清一浊在这石钟山下碰撞交汇,鄱阳湖清澈沉静,长江浑浊汹涌,伴着崖下不时传来的波浪拍打石头的声音,像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在此且嬉且战,纠缠不已。那条清浊分界线清晰而绵长,妙不可言。我们长时间站在这里,看着,听着,没有一人说话,只有长江和鄱阳湖汇聚到石钟山下的潮声。
我们再次坐上客车,一会儿就到了渡口,那时从湖口到九江必须坐渡船。我们站在渡船上,从水面看着石钟山,父亲问我们“浪打石头的声音像不像钟声”,“不像,真不像,越听越不像”,我和哥哥坚持说,“那山上的塔像笋”我说,哥哥说山倒是有点像扣在水中的钟。父亲很无奈说,宋朝苏轼写过《石钟山记》,要晚上乘小船到山下听就像。我**次知道鄱阳湖口有个山叫石钟山。远远看去,那座塔显得更有意境。我更关心清浊分明的鄱阳湖和长江的界线,渡船从清清的鄱阳湖进入浑浊的长江时,我做好心理准备船会颠簸,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我有点失望。
从庐山回游沭塘,我们再次来到石钟山,从九江到湖口已是下午,第二天一早才有车去油墩街,于是全家人就住在了石钟山旁边的一家旅馆。晚上,父亲不知从哪弄了一条小船 ,我们全家上船夜游石钟山。船夫是当地人,熟练地撑着小船绕着石钟山,父亲则给我们讲苏轼的《石钟山记》,什么“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什么“周景王之无射也”,“魏庄子之歆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我当时*感兴趣的是“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一句。父亲还讲了郦道元、饶州,德兴尉、周景王、魏庄子等等,我基本上左耳进右耳出,因为我一直在竖着耳朵听“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一直也没听见,倒是有许多禽鸟的声音,不绝于耳。父亲学着苏轼的样子,在船上大声喊,看看是否有“噌吰如钟鼓不绝”,长江水混着鄱阳湖水依然按原有的节奏拍打着黑夜中的石钟山,石罅中有时发出几声回响,那是*接近钟声的声音了,但我们一致认为那不像钟声,父亲又喊了几声,效果依然不佳。母亲说别喊了,静静地听一会儿吧。我们都安静下来,船夫也不撑船了,小舟摇摆着,夜,顿时寂静下来,水面渔火点点,天空星光灿烂。水击打着石罅发出嗡嗡的回响。多么难得的时光!忽然有老人干咳又笑的声音,一会儿又是同样的声音,声音并不大,在黑夜宁静中则格外清晰。我听见了,大家都听见了,父亲说,看来还真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写得没错,只是我们没听见钟声罢了。
到了高中,我读了苏轼的《石钟山记》,也去过石钟山身临其境地体验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东坡先生把他的体验传于后人,实则是将其精神境界传于后人。
中国古代圣贤之人无一不是把美化的世界告诉后人,而非真实的世界。画家*典型,他们所画山水画非山非水,表达的只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中国人追求精神境界,追求美好,追求善良,有时却忽视了真实。

庐山
**次上庐山很受罪,客车从九江出发,很快就开始上山,盘山公路左转右转,把人搞得头昏脑胀,加上客车的汽油味儿,没多大工夫就有人开始吐,到后来几乎半车人都是这样,我恨不得车赶快停下来,结果两个半小时才转到轱岭。下车后又是一阵狂吐,总算清干净了肠子。住进庐山大厦,**件事就是睡觉,直到晚餐时,人才舒服了。轱岭街上人很少,很干净,路上的人个个文质彬彬。这里给人**的感觉是凉快!
第二天去了仙人洞和花径。庐山有讲不尽的人文故事,可父亲讲的我什么也没记住,吸引我的是那巨大的山峰,深不见底的山涧,极目之处的长江,在头顶和脚下飘过的白云。一大朵云彩过来,带着一阵豪雨,随之又移向别的山头。云在山峰间穿行,雨则在游移中飘洒,巨大的瀑布在山涧峭壁上咆哮而下。花鸟蝴蝶则在身边的树林草丛中飞舞、鸣叫、盛开。庐山林木葱郁,到处飞瀑流泉,云霞明灭,时雨时雾时晴,引人入胜,一天下来竞不记得要看鄱阳湖的事。第二天一早,才想起问母亲,什么时候去看鄱阳湖,母亲说今天我们就去看鄱阳湖。
那时庐山观景完全靠徒步,这也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一路上景致可以尽情地看,累了就歇歇,歇够了再走。为了早点看到鄱阳湖,我们直奔含鄱口。庐山真是好地方,一路青翠欲滴,白云浮在山腰,晨光洒在松树上泛着金红色的光泽。盛夏时节,在这里徒步倍觉清闲凉爽。含鄱口到了,石牌坊两边刻着“湖光”和“山色”,我问母亲鄱阳湖在哪,母亲说再往前到望鄱亭就可以看见了,我和哥哥急切地向望鄱亭跑。
鄱阳湖如诗一般展现在眼前,脚下松树抓着陡峭的石壁顽强地伸展着,松树向下延伸,直到消失在云雾之中。极目远眺,青色浩瀚的鄱阳湖与青色辽远的天空融为一体,几朵刚刚从山岗之中升起的白云在湖面上缓缓地移动着。
我贪婪地看了很长时间,不愿离开,母亲说,你看到的只是鄱阳湖的一小部分,要看更大的湖面,就要去更高的地方。我问那是哪,母亲说“去天上飞翔”。这让我想象的翅膀一下舒展开来。自己觉得像只大鹏,俯看着这山,这水,这白云。母亲看我发愣,说我们今天要去一个更高的山峰——五老峰。我顺着母亲指的方向,几座巨大石峰耸立在白云之上,正似展翅的鹍鹏。它的体量给我巨大的震撼。
离开含鄱口,我们沿着山路到五老峰。我们爬上险峻的五老峰,展现在眼前的,不是湖光山色,而是一片云海,一片真正的云海,就在眼前,静静的,似乎有无穷大无穷远,我们像是漫游在天上仙境。
母亲告诉我,这云海是鄱阳湖的湖水变的,这云海有多大,鄱阳湖就有多大。
我们去了三叠泉,去了秀峰寺,去了白鹿洞,去了陶渊明醉卧石边,等等等等,庐山有看不尽的美景,有写不完的风光,但庐山的云、雾、雨的确与鄱阳湖巨大的水气有关,如果庐山没有云,没有雾,没有雨,没有瀑布,它将是一座普通的山,就不会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会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会有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止,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会有毛泽东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等这样一些千古传唱,脍炙人口,充满哲理的诗句,也不会有司马迁,谢灵运,白居易,王安石,朱熹,康有为等人对这座山的无限眷恋。
鄱阳湖造就了庐山的风云变化,吸引了无数诗人、圣哲吟诵、歌唱。山、水、人一道,成就了这座伟大的山。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12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