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速度与激情
速度与激情


速度与激情

作  者:骆明

出 版 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32.00

I S B N :9787550420052

所属分类: 生活  >  体育/运动  >  足球    

标  签:体育/运动  足球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世界杯、欧洲赛事、中国足球的组织问题

足球大腕、明星教练、顶级俱乐部的恩怨情仇与传奇

TOP作者简介

 骆明,体坛传媒——《体坛周报》副总编辑、著名国际足球专家、FIFA金球奖中国唯一媒体评委。

TOP目录

“骨灰级”球迷需要知道的若干段子       

 

10个“骨灰级”德国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王恕

10个“骨灰级”阿根廷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程征

10个“骨灰级”荷兰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夜雕

10个“骨灰级”巴西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小中

10个“骨灰级”英格兰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刘川

10个“骨灰级”西班牙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梁宏业

10个“骨灰级”意大利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彭雷

10个“骨灰级”法国粉也不知道的段子    文/赵威

 

 

梅西、C罗与金球奖

 

梅西当球王需要世界杯吗?    文/骆明

争论也是一种肯定     文/骆明

程序决定民主优劣     文/骆明

“专业人士”的不专业投票      文/骆明

足球最好的时代,至少是“之一”            文/骆明

世界杯,梅西还有两次机会      文/骆明

金球奖大战,C罗复刻2010梅西       文/骆明

“门卫”的好运       文/骆明

C罗敲门了,梅西压力大吗? 文/骆明

是谁制造了金球争议?   文/骆明

 

 

名将与名帅

 

大罗,最伟大9号的9个片断             文/骆明

名帅当择良木而栖     文/骆明

欧文早衰,足球的失败     文/骆明

史前时代的落幕       文/骆明

独一无二的小贝       文/骆明

贝克汉姆“投对了胎”   文/骆明

瓜迪奥拉的自我“背叛”           文/骆明

贝利真的是“乌鸦嘴”吗?    文/骆明

伊涅斯塔成败暗合齐达内            文/骆明

范加尔栽树,自己乘凉     文/骆明

迪斯蒂法诺有多伟大?   文/骆明

温格该怎么“下课”?   文/骆明

 

欧洲赛事与世界杯

 

谁能阻止巴萨?   文/骆明

如果球队没有教练     文/骆明

鹰眼PK人眼     文/骆明

欧足联何苦强求“财政公平”  文/骆明

让改变发生      文/骆明

米兰之家    文/骆明

那些“坑了”意大利队的记者们     文/骆明

米兰“双熊”,学学马竞!    文/骆明

皇马第10冠,非银河战舰式胜利     文/骆明

从破产到升超,7年的童话      文/克韩          

五大联赛有哪些俱乐部可以复制马竞的成功?       文/杨健

世界杯,全球的“春晚”       文/骆明

客场进球制岂可取消!   文/骆明

卡塔尔,上佳东道主        文/骆明

布拉特真有那么坏吗?   文/骆明

 

 

中国足球

 

三大球——国家可以下一盘很大的棋     文/骆明

中国足球=中国社会?     文/骆明

中国足球不行非因足球人口少    文/骆明

从“土豪”到豪门有多远?    文/骆明

隔行如隔山      文/骆明

假不可怕,怕不打假        文/骆明

库卡的“世界第九”怎么来的?     文/骆明

国人满嘴“假球”亵渎世界杯       文/骆明

运动吧,即使它伤了你的身    文/骆明

收入少青训无,老板一垮自然完蛋             文/骆明

万一佩兰失败了呢?        文/骆明

勿污名化中超裁判      文/骆明

TOP书摘

1. 1934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队以2:1战胜瑞典队,顺利晋级四强,但是赛前球队却发生了一些小动荡。来自法兰克福的皮具商后卫格拉姆里希被他的犹太人雇主勒令必须在半决赛前赶回家,而巴伐利亚后卫哈灵格也因“病”离开,据说他的病因是“缺少啤酒”,而此前哈灵格已经违规吃了一个橘子,这是被主教练内尔茨明令禁止的。

2. 1938年世界杯是笼罩在二战阴影下的一届杯赛,“第三帝国”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逼迫已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的奥地利队退赛,并与德国组成联队参加世界杯。按照元首希特勒的指示,德奥联队每次比赛时,必须有5~6名奥地利球员出场,但是奥地利最出色的球员辛德拉尔却拒绝代表德奥联队出征。1939年1月29日,辛德拉尔的尸体在其公寓中被发现,官方给出的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3. 1954年世界杯小组赛第二轮,德国队3:8被匈牙利队横扫,赛后德国队主教练赫尔贝格收到20斤来信,绝大多数都是表达对此战主帅排兵布阵的不满。赫尔贝格后来说,夺冠后,他把这些信按照原地址又寄给了发信人,只不过在信中加上了自己的签名。

4. 1954年世界杯决赛,德国队2:1战胜强大的匈牙利队,首次捧得世界杯。有一个关键先生被很多人忽略,他就是教练席上与主帅赫尔贝格坐在一起的那个男子阿迪·达斯勒,阿迪达斯的创始人。本届世界杯,阿迪·达斯勒为球队带来了一项秘密武器,一种可以根据地面的软硬和干湿程度来更换鞋钉的球鞋。新式球鞋帮助日耳曼战车在午后的大雨中上演“伯尔尼奇迹”。此后,阿迪达斯便一直是德国队的主赞助商,合约已经签到2018年。耐克曾于2007年开价5亿欧元要求赞助8年,价格是阿迪达斯现合同的6倍,但德国足协不为所动。

5. 弗里茨·瓦尔特是“伯尔尼奇迹”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德国足球历史上首位传奇巨星及领袖人物。德国历史学家菲斯特曾经提出三个“联邦德国框架之父”,正是他们为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分别是二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政治和经济学家艾哈德——曾任经济和劳动部长并在1963成为德国总理,弗里茨·瓦尔特。由此可见1954年世界杯夺冠对振奋德意志精神的作用。但你知道吗?弗里茨还有两个弟弟——路德维希·瓦尔特和奥特玛·瓦尔特。兄弟三人都曾代表凯泽斯劳滕参加过比赛,奥特玛更是与弗里茨并肩征战1954年世界杯,是夺冠的主力,谱写了德国足球一段兄弟捧杯的佳话。1940年二战时,弗里茨曾被征召入伍,作为一名步兵被分配到法国战区,期间他在士兵中组织球队继续踢球,后来成为苏联的战俘。在罗马尼亚战俘营的一场比赛中,他得到了现场观战的苏联指挥官舒科夫的赏识,此后舒科夫一直保护着弗里茨和他的弟弟路德维希,使得兄弟两人能在1945年10月重返凯泽斯劳滕。

6. 1972年德国队获得欧洲杯冠军,这是继1954年世界杯后,德国足球的又一个大赛冠军。但是在当年的“联邦德国年度最佳球队评选”中,他们却输给了夺得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金牌的联邦德国男子曲棍球队,这被认为是“球队在1972年所遭遇的最惨痛失利”。

7.“我们的最终报价是7.5万马克”。

“不可能超过7万马克”。

这可不是菜市场讨价还价,而是决定贝肯鲍尔和他的队友们会不会去参加1974年世界杯的关键一夜。联邦德国足协此前从未讨论过夺冠奖金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球员为国征战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当球员们了解到,意大利人的夺冠悬红是12万马克,荷兰人则是10万马克时,他们爆发了。足协最后妥协,称如果能夺冠,将奖励每人3万马克,球员还价到10万马克,随后足协提升到5万马克,球员继续还价7.5万马克,依然有2.5万马克的差价无法弥补,于是便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联盟德国足协主席纽贝格和国家队队长贝肯鲍尔之间的那一番对话。最后,贝肯鲍尔将7万马克的报价告诉了队友,并建议投票决定是否参赛,结果是11对11。此时,贝肯鲍尔站了出来,请求队友接受这个价钱,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后,所有人都表示支持队长的决定……然后,就有了第二个世界杯冠军……

8. 德国队第二度举起世界杯时,在小城哈瑙,一个15岁的孩子含着热泪看完了这一幕。当老师让自己的学生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将来想做什么的时候,这个孩子写道:“我要成为联邦德国队国脚,我要成为世界冠军。”这个孩子就是沃勒尔,16年后,他实现了当年的梦想。

9. 1982年世界杯半决赛,联邦德国队遭遇法国队,这是世界足球经典战役之一。两队在120分钟内打入6球,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首场需要点球决战才能决定胜利者的比赛。上半场,法国队的巴蒂斯通被联邦德国队门将舒马赫恶意撞翻,当即昏迷不醒,“连脉搏都没有了”(法国队队长普拉蒂尼语),而肇事者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巴蒂斯通随即被送往医院,医生发现他门牙脱落。听到这个消息后,“坏小子”舒马赫的第一反应居然是:“都是职业球员,没什么大不了的,补牙的钱我来出。”事后,法国媒体做了一个“你最讨厌的德国人”的调查,伟大的舒马赫先生毫无疑义地当选第一名,将希特勒都挤到了次席。

10. 2004年欧洲杯德国队小组赛时即遭淘汰,不但没有出线,甚至没有一场胜利。随后,德国队主帅沃勒尔向足协提交辞呈,他的理由很简单,离2006年德国世界杯只有两年时间了,自己没有能力再进一步提高球队水平,希望留给新帅足够多的时间,以面对接下来的本土世界杯。沃勒尔离开后,德国足协陷入了漫长的选帅,希斯菲尔德、道姆、雷哈格尔、海因克斯、希丁克等名帅相继拒绝邀请,足协甚至破天荒地宣布成立选帅小组,由贝肯鲍尔、职业联盟负责人哈克曼、足协秘书长施密德和沃菲尔德四人负责。德国最有影响力的杂志《明镜周刊》甚至刊登了这么一段话:“您是不是一直想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拯救德国足球?那么,请把您的求职申请寄德国足协吧,时间紧迫!”

 

 

 

“专业人士”的不专业投票

文/骆明

 

2013年3月,国际足坛的主旋律是世界杯预选赛,但一位俱乐部主帅抢走了不少风头,他就是穆里尼奥。狂人赛季末将离开皇马的传言甚嚣尘上,而他对国际足联的炮轰更令业界惊愕。穆里尼奥咬定“国际足联篡改潘德夫选票”;国际足联出示马其顿足协传真件,称潘德夫投的是博斯克;潘德夫却称传真件上并非自己签名。这桩嘴上官司至今没有正式了结,但可以肯定,马其顿足协传回的这张选票,并没有体现潘德夫的本意。仔细比照,代潘德夫投票的人可能是个英超迷,最佳教练把曼奇尼放在第二,金球奖把范佩西放第二。

纷纷扰扰中,不少人怀念起老金球奖。过去,《法国足球》杂志组织全球记者投金球奖,各国主帅及队长为国际足联选世界足球先生。2010年,两奖合为国际足联金球奖。对于两个投票群体,向来有两派意见:一派挺记者,为金球奖的合并痛心疾首;一派挺将帅,认为“记者的专业性怎么比得上职业人士”。

作为金球奖的中国媒体评委,笔者承认,在足球的专业性上,无论是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主帅和队长,都可以“甩笔者几条长安街”。但这是否意味着主帅和队长的投票比记者更权威更专业?“潘德夫选票事件”证明,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投票过程的诸多差异,决定了选票的“专业”与否。

(1)记者评委阵容稳定,不轻易更换,如本人已履行此职责6年,熟悉评选标准和流程,从年初便开始观察热门人选。而主帅和队长饭碗朝不保夕,年初时都不敢确保自己年末的投票权,因为每年有大批“新人”加入。

(2)既然是评年度奖项,必然要考虑球员全年表现。记者们有跟踪全年重要比赛的义务,而主帅和队长没有。主帅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察本国球员和侦察对手。更有很多球员直言,业余时间从不看球。

(3)负责收集记者选票的是《法国足球》总编,他通过秘书与所有记者评委直接接头,一次电邮往来即投票妥贴。而国际足联无法直接拿到队长和教练的选票,需要各国足协相助,每年都有数十国的票无法回收或过期作废。中间环节太多也可能造成选票失真,潘德夫选票便是一例。中国足协外事部也屡有越俎代庖之作,如2005年世界足球先生,中国队主帅朱广沪和队长李玮峰“不约而同”选择了三名AC米兰球员:舍甫琴科、马尔蒂尼、卡卡。2010年这一幕重演,中国队队长和教练选票上写的都是哈维、梅西和福兰,高洪波事后明确否认他投了哈维。

(4)记者投票标准严格。每年开投前,《法国足球》杂志给记者评委的邮件中都会列出投票标准:“球员当年的表现,包括个人和集体(即奖杯)。如有必要,还可参考其水准、个性和职业生涯。”国际足联评选的年头也不短了,从1991年至今已有22届,居然从未给队长和教练制定过任何标准,堪称奇谈。

(5)国际足联金球奖合并的第一年,记者评委可从候选名单上任意选择,而主帅队长不得选取同国人士,当年评选还有一些主帅队长的票因此作废。为何有此“歧视”?只因记者素以客观中立为最高准则,过往投票也未见徇私者。而主帅队长投票难免沾亲带故:不准投本国人,就投俱乐部的熟人吧!

后来国际足联取消了“不能投本国人”的规则,于是人情票愈发昌盛。如中国队主帅卡马乔,2012年投了三个本国人:伊涅斯塔、哈维和卡西利亚斯。在欧洲杯之年,这么选可以理解,但他2011年选的也是这三位同胞(顺序为卡西利亚斯、哈维、伊涅斯塔),这就有点过了。这种选票俯拾皆是,如梅西2012年选了三个队友:伊涅斯塔、哈维、阿圭罗。C罗去年投票前曾号称“如果可以投自己,那么我会投自己一票”。显然他当时不知道,他的确可以投自己,后来他索性把投票权交给队友布鲁诺·阿尔维斯,而阿尔维斯的选票第一位当然是C罗。

看完这五个差异,您还觉得教练和队长比记者的投票更“专业”吗?公平,必须由公平的程序来保证。让国际足联金球奖重新分家并不容易,但在“潘德夫选票事件”之后,国际足联至少应该革新一下主帅和队长的投票方式了。

 

 

 

贝克汉姆“投对了胎”

文/骆明

 

贝克汉姆退役,令全球粉丝感伤、球迷感怀。纪念他的文章如汗牛充栋,一方面褒贬他在球场上的事业,一方面探究他的品牌传奇。贝克汉姆为什么会成为“万人迷”,理由不一而足,个人认为有一点不可或缺:他生对了地方。

英国早已不是“日不落帝国”,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降至数百年最低点,但他们在文化上的影响力仍令人仰望。只要看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知道了,开幕式把近代英国的历史罗列一下,闭幕式来场“同一首歌”,让歌星们逐个露下脸,已经让很多国人自惭形秽,在网上争得昏天黑地。英国文化渗透力强,一是传统和历史使然,二是英语的强势地位。英语是世界第一通用语言,咱们中国人拿大学毕业证都得过英语四级,而只要学英语,难免接触到英国文化。因此,只要是英国媒体感兴趣的人物,很容易成为全球的共同消费对象。

贝克汉姆确实很帅,在球场上的“圆月弯刀”也足够销魂,但若不是生在英国,成为优质偶像没问题,却不大可能成为风靡全球的“万人迷”。不妨看看意大利,当贝克汉姆在英超走红的时代,意甲正是欧洲足球的霸主,而且意大利批量制造帅哥,内斯塔、(大)因扎吉、卡纳瓦罗等不胜枚举,但他们的影响力只局限于足球领域。假设因扎吉是英国人,贝克汉姆是意大利人,今天的万人迷难道不是因扎吉?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看看巴洛特利。

巴洛特利在国际米兰时,以乖张举止得到“巴神”的绰号,但那时在中国也就意迷关注他多点,嘲笑和讽刺几句作罢。转到曼城后,他的举止仍然那么“神经”,但传播效果高了不止一个量级,毕竟英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非意大利媒体可比。巴神升级为全球性话题人物,甚至继梅西之后,成为第二个单独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足球运动员。

此外,意大利和英格兰媒体的取向也有不同。意大利的足球报道,以专业体育报纸为龙头,他们当然也报道巴神的神事,但会更多集中于足球,其影响力也止于足球领域。而英国没有专业体育报,最好的体育报道都由各大综合性报纸呈现,他们乐于挖掘巴洛特利的各种鸡毛蒜皮,而经由《泰晤士报》《卫报》等大报的全球传播,巴洛特利的声名远扬足球场外。

报道取向的不同,也影响到贝克汉姆的形象。昔日英国强势媒体推动了小贝走红,但这些媒体对小贝的生活和婚姻报道太多,让欧洲大陆的人认为小贝就是个走秀的,在场上无甚用处。无论是皇马还是AC米兰、巴黎圣日耳曼,贝克汉姆刚到时,当地媒体都认为他只有商业价值,没资格上场,不过小贝总能以他的专业和勤奋,先征服教练后征服媒体。

有趣的是,小贝浪迹的三个欧陆国家——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正好是体育媒体最发达的国度。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各有两家体育大报;意大利的米兰、罗马和都灵各有一知名体育报;法国则拥有体育第一报《队报》和足球第一刊《法国足球》。贝克汉姆在这三国扭转了“花瓶”形象,对他在足球圈中的口碑不无益处。

英国星工厂成就了小贝,但若论造星能力,英国仍然比不上美国,毕竟美国是当今第一强国。美剧、好莱坞、纽约时报,每天都在影响世界。鸟叔的《江南style》还不错,却也好得有限(相信不是笔者的个人之见),一经美国明星们在社交软件上转了几下,马上火遍全球,耳朵要听到起茧。这传染力,不服不行。

林书豪的成名亦得益于“美国影响力”。现在林书豪已回归平淡,在火箭队不时遭到质疑,但所有人都不会忘记他在2012年掀起的林氏风暴。2012年年底国内各媒体评选年度热门词汇时,“林疯狂”都排在前列。林书豪骤然走红时,很多人都在探讨,林书豪真的有这么厉害吗?而我当时与同事讨论的一个话题是,如果林书豪不是美国人,他会这么火吗?

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足球中,有没有林书豪这样一度无人问津、却在20多岁迅速窜红的球员?我最后想到了佩德罗。在群英辈出的拉马西亚,佩德罗不算资质突出者,成名前一度考虑去英超,但没人要他,2008—2009赛季巴萨包揽三冠时,佩德罗只是个“打酱油的”。2009—2010赛季初,22岁的佩德罗突然爆发,在西班牙超级杯和欧洲超级杯中连续进球,并在年底完成了六线进球的伟业。想想意大利小伙马凯达,为曼联绝杀维拉一球后都被会吹上一阵(现在您还记得他吗?)。如果佩德罗是英国人,他也会成为足球界的“林书豪”吧?

 

 

 

五大联赛有哪些俱乐部可以复制马竞的成功?

文/杨健

 

作为本季马竞欧冠资格的最直接竞争者,不再人穷志短的巴伦西亚,在经营哀鸿一片的西甲依稀有“土豪”气魄:入主之初便砸下真金白银9500万欧元的林荣福,虽然引进安德烈·戈麦斯、罗德里戈、奥塔门迪、穆斯塔菲、内格雷多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52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63.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