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建设者:2015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5年12月刊)
建设者:2015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5年12月刊)


建设者:2015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5年12月刊)

作  者:教师月刊编辑部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大夏书系·教师月刊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16.00

I S B N :978756754237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教育理论/教育主张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TOP作者简介

李永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教师月刊》主编,诗人,教师阅读推广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出版诗集、教育随笔集等专著多部。

TOP目录

建设者:2015年度教师
李 迪 我的教育美学
美在美中生长
一切能让人更美的事情……——答《教师月刊》十问
丁慈矿 守护优雅的汉语
我的对课,我的碑帖,我的土豆
慢慢来——答《教师月刊》十问
周志华 找到问题,找到方向
教学的奥秘在学生那边
*重要的是拥有倾听力和理解力——答《教师月刊》十问
沈津辉 小篮球,大教育
为什么是篮球
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爱的教育——答《教师月刊》十问
罗 铖 用微风和细雨来反观……
我们的阅读与写作
渴望有一条小溪能接纳它的清澈——答《教师月刊》十问
王雪娟 教者之“在”
我在
努力不挑环境——答《教师月刊》十问
“苏语五人行”团队 做语文教学的建设者
这些年,那些事
为选择负责——答《教师月刊》十问

回访:2014年度教师
周春梅 和学生一起读美好的书
常丽华 没有任何一项荣誉,高于学生的成长
林志超 让生活慢一点
何凤珠 保持学习与研究的热忱
陈 斌 好教师应该是创客
张硕果 要有书,要有爱
“成为学习者” 一定要求真

2015,我读过的九本好书
吴慧琴/邱磊/陈俊一/冷玉斌/张婧/孙明云/李永梅/常生龙/李建文/何郁/林茶居

TOP书摘

“毕业于一块石头”
文 _ 林茶居
有一段时间,我沉醉于在诗歌中写“兄弟”,写那些有共同经历且可以“狼狈为奸”的朋友们。我期待以后出一本诗集就叫“兄弟”——当然,时下已有作家余华著名的长篇小说《兄弟》,名称我可能需要重新考虑。
在这个诗歌系列中,我写到老大哥杨。杨是印尼归侨,壮实,黝黑,木讷,不喜不悲,不婚不爱。每每想起杨,我的眼前便浮现一个突然被木棍敲过的发愣的人。我很自然地写道:“大概,他是毕业于一块石头/所以那么安然地,独自一人/住在一个叫双第的华侨农场”。
这首诗发表后,一些读过的朋友都说,杨的样子,确实就是石头的样子。老家闽南的诗友康城组织诗歌朗诵会,把其中一句作为活动海报的主题词:“毕业于一块石头”。我不知道康城是不是认为,诗人与诗歌,都应该“毕业于一块石头”。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诞生于一块石头,一生鬼精鬼灵,变化多端。这就是不同之处:杨是“毕业于”而不是“诞生于”“一块石头”,他一生被“一块石头”所教育,毕业以后又重新“入狱”,可谓“石头学校”的惯犯,所以他一直就是“一块石头”。
写诗时笔下涌现的词与句,常常是不期而至的,但实际上它们又连通着写诗者体内的一个“沉睡的小身体”——诗人写作往往就是对这个“小身体”的唤醒(在我的经验里面,这跟“教育是一种唤醒”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前些天读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其中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很是奇妙:“诗歌形象不依靠推动,它不是过去的回声。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形象的突然巨响,遥远的过去才传来回声。”“遥远的过去”,可能是潜意识,可能是记忆,也可能是习常的判断与立场,或者三者兼而有之。
选择“一块石头”,亦即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赞赏硬度与钙质。我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同时轻易否定缺乏硬度与钙质的人与事。在这个“选择”和“警惕”之间,这些年我有很多痛苦的思维挣扎。
曾经有一段时间,韩国电影《辩护人》在国内某些圈子里被津津乐道。《辩护人》以一九八十年代韩国釜山民主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出身底层、屡受歧视、既爱金钱又重感情的律师宋宇锡逐步走上“为民主辩护”之路的故事。片中的一句台词,被很多人视为励志格言:“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弱也是有生命的。石头*终会化为沙土,而鸡蛋孕育的生命总有一天会飞越石头。”
为了赞美鸡蛋,竭尽所能地贬损石头。类似的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总结报告、新闻报道、会议发言、文学作品等各种成人文本中(学生作文且另当别论)。再如这句:“清溪浅水,哗哗作响;浩浩长江,无语东流。”如果是客观叙述,它没有问题,然而它是作为抒情、隐喻而出现的,因此充满了对“清溪浅水”的鄙薄。至于在众多歌颂小草的文字中,落花、大树、高山更是常常成为牺牲品。
近些年经常参加阅读推广活动,有时会听到如此言论:“读书使人年轻”——这我不反对,接着是“瞧那些不读书的人……”——问题就出在这里:把“不年轻”简单粗暴地归咎于“不读书”,而一叶障目地搁置了人生的复杂和生命的艰难。在这个可称为“阶层对比”的框架内,还可以罗列很多:上下对比,左右(左派、右派)对比,新旧对比,中外对比……
凡此种种,我视之为思想的轻浮(与之并生的必然是语言的轻浮),其后果之一就是对直面真相、严肃讨论、深刻思考的排斥和消解。我还发现,喜欢对比式文字(一般都是励志的文字)的人,大都觉得自己“被时代所伤害”,他们在这样的对比中终于从“小”的一方找到自我肯定、自我修复的语境。我也看到了一些所谓“被时代所伤害”的人,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种“伤害”,四处贩卖创口,兜售苦难,再制造出更多的对比式励志范本。
作为一种常用修辞,对比(比较)的运用*需要警觉的就是如何避免两极化。万事万物(尤其是人文、艺术领域),并非都楚汉对立、泾渭分明,中间地带更可能潜藏真理的种子。我写杨“毕业于一块石头”,是因为我感到石头的形象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杨的性情,而不是我认为只有“石头学校”才是好学校——你也可以毕业于一棵树、一阵风,毕业于青山绿水、唐诗宋词,毕业于一场“一旦错过就不再”的爱。**,你把这些“学校”全部读过,然后成长为“校长”,建设自己的“巴学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2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