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坚守与超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演进的文化审视
坚守与超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演进的文化审视


坚守与超越: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演进的文化审视

作  者:郭凤鸣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030454898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正在经历大科技时代的我们正面临“人文关怀”失落的危机,为此,我们有必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努力寻求人性的意义与自由。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演进的文化审视》对英语专业教育进行文化检视,通过分析英语教育与国家教育政策的互动关系、英语教育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深入探讨英语专业教育的文化内涵、价值基础和文化选择等问题,表达对英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关怀,深化对人、文化和英语教育三者关系的深层理解。在此基础上,希望以新的范式重新构建英语专业教育体系,促进其内部规范的形成,从而促使英语专业教育最终获得真正独立的文化身份。

TOP作者简介

郭凤鸣,女,1971年生,四川人。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四川省第十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外国语言文化。近五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项目4项,主持教育厅等市厅级项目6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科研成果曾荣获绵阳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绵阳市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社科优秀奖。

TOP目录

第一章英语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1
第一节国内语言教育大讨论1
第二节境外语言教育的探索5
第三节英语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10
第二章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历史考察20
第一节被边缘化的英语专业教育(1949—1956)20
第二节曲折发展的英语专业教育(1957—1978)29
第三节繁荣壮大的英语专业教育(1979—2014)47
第三章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演进探源64
第一节“英语专业”的属性64
第二节教育理念的演进70
第三节课程结构的演进94
第四节教学方法的演进109
第四章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文化性格118
第一节大学精神的人文关怀121
第二节英语专业教育的文化本性126
第三节英语专业教育的文化安全坚守150

TOP书摘

英语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
  第一节国内语言教育大讨论
  一、“2004文化高峰论坛”
  2004年9月3日“2004文化高峰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海内外文艺界、社会科学界、传媒界、科技界的代表,以“全球化与中华文化”为主要议题,讨论在科技、经济、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汉字文化、多样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文化多元化与文化选择、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贡献等具体问题。作家王蒙在“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的演讲中提出,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面对母语危机,王蒙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抵是部分人或炫技或媚外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他同时解释说,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不可或缺的参照。中国人大可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绝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a作家阿来发表了题为“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的演讲,他对现代汉语被“欧化”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在汉语被全球化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重视引进的思想观念和新知,而使引进和传播得以实现的语言本身却被忘记了。而且,引进与传播过程所致的汉语功能的扩张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一个事实也在有意无意之间被忽略了。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下,一些语言获得生机,表达出新的思想与新的感受,而一些语言则在走向衰微或消亡的过程中,却可能把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也是别样的文化感受转移出一部分,被新扩张过来的强势语言所吸收。在向英语这样强势语言的扩张过程中,已经普遍发生过了”a。社会各界已经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包括汉字、汉语在内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已经处在西方文化的四面包围与威胁之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亟待唤醒,国人的文化自信亟待提升,国人的文化主张应该重新得以表达。
  二、“全民英语化,只能让中国误入歧途”
  2007年5月14日,新华网刊登《全民英语化,只能让中国误入歧途》的文章,文章认为,“近几天,关于英语考试和汉语教学的两则新闻极为引人注目。其一,5月10日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不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英语等级考试的通知》,全面叫停中小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将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等各种公共考试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各地考点也不得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指小学生和初中生)报名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其二,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关于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建议,今年以来,不少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这引起了舆论近期关于当代大学生汉语素质过低的热议。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实则高度关联。 这两则新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英语在汉语世界渗透征服的成果,同时也表明政府有关部门对英语霸权已有所警觉,并开始采取措施。要有效遏制英语在中国的霸气,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有几条应该十分明确。首先,现代化并非英语化。其次,政府—英语联盟要解散。再次,‘汉语第一’要作为基本国策”。文章用罕见而严厉的言辞猛烈抨击了中国“疯狂英语”的“疯狂”现状与严重危害,认为“疯狂英语”的病根,在于对英语的顶礼膜拜和彻底臣服于英语霸权的极端崇洋媚外,在于中国的英语政策为此设定的打不破的、重重的枷锁和政府—英语联盟。文章表达了对中华文化价值失落的焦虑感和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心。但近10年过去了,文章的呼吁有了相应的回应吗?现实有了改变吗?如果有,国人对待英语的态度是更加“痴心”与“疯狂”,还是已经回归理性与冷静了呢?
  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外语界专家座谈会”
  2008年12月13日,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袂在上海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外语界专家座谈会”,此次会议是就“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丛书”的出版进行宣传,对这个大转折时期内的外语教育发展历程与成就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之路。所以,会议又名“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语教育发展丛书出版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外语教育战线的15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他们就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誉,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有学者呼吁成立国家外语规划委员会,统筹外语教育发展。有学者建议进一步确定英语专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搞好人文素质培养、人才评估等。有学者建议从宏观视角考虑外语教学内涵全球化、外语功能扩大化,建立国际一流学科,争取国际外语教学的话语权,使我国外语教育走向世界,并从更高的层次研究外语教育问题。在外界对外语教育的各种指点与指责声中,外语界的专家和学者思考并履行着自己的教育本职,助推与完善着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四、“英语退出高考”
  时间进入2014年5月17日之后,“高考改革”一夜之间成为出镜率最高的关键词,而与之紧紧相连的就是“英语”、“退出”这两个关键词。今天的新闻信誓旦旦地表明了“英语退出高考”这个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第二天的新闻又对头一天的新闻进行否定a,甚至这个信息的“源头”自身也否定,认为其是“被媒体误读”。b一时间,此话题成了全社会意淫狂欢的对象,一派混乱。持有话语权的学者、官员众说纷纭,没有话语权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则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手足无措。“一个多元而动荡的英语学习时代正在到来。”无论人们对中国英语教育有多少赞誉与诟病,这个时代已经使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赞誉者称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对外交流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地位。赞誉者同时声称,英语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的演进中,大家对英语的责难是不客观的,因为这并不是英语本身的过错,而是政策导向的偏好,导致英语教育没有处理好英语这个工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王蒙就说过“不是反对中国人学习外语,而是应该处理好二者(英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就如同一些文化舶来品,到中国也会中国化,比如可口可乐与中国的生姜煮在一起就成了感冒良药”。诟病者认为,现行的英语教育其最终效果与整个教育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过高投入严重不相称。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英语教育所涉及的对象最广,受教育时间持续最长,几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民英语教育体系,使得原本应当平衡分布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已经显现出负面影响,演变成了专业教育与英语教育谁最重要之争,英语成绩的“一票否决权”是否权力太大?“英语一票否决”是否会演变为束缚人才发展的枷锁?
  笔者在高校从事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已经多年,对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育理念、教育本质与教育使命等也有一定的认识。表面上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之间关系密切,错综复杂,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以另外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故而要回答英语专业教育的系列问题,只有在历时性维度上对英语专业教育进二天的新闻又对头一天的新闻进行否定a,甚至这个信息的“源头”自身也否定,认为其是“被媒体误读”。b一时间,此话题成了全社会意淫狂欢的对象,一派混乱。持有话语权的学者、官员众说纷纭,没有话语权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则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手足无措。“一个多元而动荡的英语学习时代正在到来。”
  无论人们对中国英语教育有多少赞誉与诟病,这个时代已经使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赞誉者称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对外交流奠定了不可估量的地位。赞誉者同时声称,英语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的演进中,大家对英语的责难是不客观的,因为这并不是英语本身的过错,而是政策导向的偏好,导致英语教育没有处理好英语这个工具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王蒙就说过“不是反对中国人学习外语,而是应该处理好二者(英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就如同一些文化舶来品,到中国也会中国化,比如可口可乐与中国的生姜煮在一起就成了感冒良药”。诟病者认为,现行的英语教育其最终效果与整个教育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过高投入严重不相称。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英语教育所涉及的对象最广,受教育时间持续最长,几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民英语教育体系,使得原本应当平衡分布的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对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已经显现出负面影响,演变成了专业教育与英语教育谁最重要之争,英语成绩的“一票否决权”是否权力太大?“英语一票否决”是否会演变为束缚人才发展的枷锁?
  笔者在高校从事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已经多年,对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教育理念、教育本质与教育使命等也有一定的认识。表面上这些问题并不复杂,但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些问题之间关系密切,错综复杂,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要以另外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故而要回答英语专业教育的系列问题,只有在历时性维度上对英语专业教育进行深入考察,才能作出较为客观与公正的价值判断。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既是英语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自身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它为中国的开放与走向国际带来的便利与福利。但是,在“全民英语”背后却暗藏着强烈的中华民族文化危机的隐患,这种隐患就是我们在拼命融入世界体系与世界接轨中渐渐丧失了自我,容易导致发展过程中多样性与一致性的渐渐失衡,易于造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巨大伤害。故而英语专业教育应该同时担负起对外拓展交流空间,对内认同民族文化的重担,以达到文化交流的“自养”与“抵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下文中有时用了“英语专业教育”字样,其实质还是指“英语专业本科教育”,目的是为了表述上的简洁。
  第二节境外语言教育的探索
  一、语言教育中的文化学习
  20世纪50年末伊始,美国语言教育者就开始关注并研究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地位,学者们就文化在语言教育领域中无可排外的重要因素达成了共识,且就这个选题的研究一直持续,进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课题,而是成为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点,如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这些研究集中在建构文化的教与学的理论框架:文化学习的语境,自然情景中的文化学习,课堂上的文化学习。a在对教育者这个变量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方面,赖安(P.M.Ryan)是第一个直接把外语教师对文化的理解与他们的教学行为结合起来研究之人,她以墨西哥一所重点大学的30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是如何认识文化的,以及把他们的“文化过滤器”(culturefilters)分类。b在对学习者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方面,教育者把文化带进英语课堂,是期望“文化”能提升学生的动机和提升对语言学习的态度与兴趣。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其实不尽然。研究认为学生的自我激励来源于学习方面的成功,或者学习取得了好成就然后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动机。甚至还有研究认为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越长,其学习态度就越消极,其学习动机就会减弱。
  在对教学资源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认为,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教材,一般是单一文化的视角。另外有研究认为教科书中不仅关于文化的信息量太少,而且有关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很有限。
  在对文化学习的方式与评价机制的实证与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50年代,外语教学集中在语法、词汇和阅读上,自然地,对外语学习的评价方式就表现为翻译练习、词汇表、听写、填空,其目的就是测试学习者是否掌握了语言。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关于文化新的教与学的重点,文化重新被认识。但为了部分地避免文化多样性的不确定性,教师通常选择“大文化”(如建筑、地理和艺术传统等)作为测试内容,有学者将此称为“制度性问题”,因为这是有关自然的事实性知识,易于被学生查找与记忆。在测试模式上,使用二级结构,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28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9.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