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我的美丽基因组:探索我们和我们基因的未来
我的美丽基因组:探索我们和我们基因的未来


我的美丽基因组:探索我们和我们基因的未来

作  者:[丹麦]隆娜·弗兰克

译  者:黄韵之

出 版 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丛 书:哲人石丛书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42863553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科普读物  >  百科知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获得众多奖项的科学作家隆娜?弗兰克拭取了她的口腔细胞,以便从中提取DNA,检测她的基因组。她先追溯自己的家庭、家族,直至族群,探索“我是谁”,以及“我会是谁”。鉴于个体的基因组已经可以指导用药和医疗,她分析了她的遗传预测结果,思考这种预测能在多大范围内起作用:从赶在癌细胞产生前预先做手术,到根据可信的生物学“变异位点”来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还揭示了在基因组信息之外,环境到底有多大影响。她以她的家族和她自己与抑郁症作斗争为例,这一亲身探索使得本书更加吸引人。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直言不讳,在本书中,弗兰克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这一新兴学科,并描述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的基因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本书荣获丹麦作家协会年度**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奖。

TOP作者简介

    隆娜·弗兰克(Lone Frank,1966一 )《神经旅行家——从脑科学边缘寄来的明信片》(The Neurotourist: Postcards from the Edge of Brain Science)的作者。她拥有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曾是生物科技产业领域的一位研究者。她也是著名的科学记者、电视纪录片主持人,曾为《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fgemeine Zeitung)等报刊撰文,同时也是丹麦顶尖报纸《周末报》(Weekendavisen)的特约撰稿人。她目前生活在哥本哈根。

TOP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我与生物学的邂逅

第一章 漫谈密码子

第二章 血亲

第三章 无论健康与否,以我的基因为荣

第四章 革命分子的研究

第五章 深人大脑

第六章 人格由四个碱基组成

第七章 解析生物学

第八章 寻找新的生物人

致谢

TOP书摘

第一章 漫谈密码子

想要了解你的DNA,只需少量的唾液。

——23与我(23andMe)公司网站

“他在那儿!就是他!”

我身旁的男士扭着头,直勾勾地看向一位弓着背的老绅士,他正慢慢地穿过我们面前的草地。他是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我这次在纽约附近的冷泉港实验室开会时碰到了他。他穿着一件草绿色的套衫,戴着一顶火红的丛林帽。

“老吉姆(Jim)!”正在和我聊天的人咧嘴一笑,“如果你想和他谈谈,估计你得争取主动。他实在太能侃了,但对于记者们来说,他只能算是个有点活泼的人。”

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1953年,沃森和他的同事克里克(Franciscrick)破解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化学结构。不过,现在他们刚度过一个“灾难年”。2007年,沃森在英国推销他的自传《不要烦人》(Avoid Boring People)时,和舆论界展开了口水仗,这让他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声略有下滑。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采访时,他表示非洲大陆的前景一片黑暗,因为黑人的智商低于世界上的其他人群。他接着声称他希望人是生而平等的,可“黑人员工的雇主们知道真相并非如此”。沃森还认为,如果在产前检查过程中,准妈妈发现她的孩子有同性恋的倾向,她可以选择堕胎。这有何不可?堕胎是父母们拥有的选择权。

这些都是沃森的老生常谈了,但印刷成白纸黑字,在主流媒体上刊行,这就让人难以接受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虽然有少数学者试图为沃森的言论进行辩护并解释他的观点,但剩下的自传巡回推销会还是被取消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他在冷泉港的实验室——他从1968年起就稳坐该实验室的主管宝座,在那儿他仍然能占山为王。

但是,沃森引发的愤慨并未就此消散。在他离去不久,一封署名为沃森的道歉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信中说,他并非有意冒犯黑人朋友,黑人和其他人群一样优秀。可惜抗议声仍然此起彼伏。最终,实验室的董事会出面干预,79岁的沃森被迫退休,只保留住一个荣誉席位。不过他并没有真的被赶走:他在实验室里还是有一间实木装修的主管办公室,办公室的前厅里有一位凶巴巴的秘书严守大门。而沃森仍然在草坪上悠闲地踱步,他还是那个痴迷网球的遗传学教父。

“这是我见过的最不讨人喜欢的一个人。”知名进化生物学家威尔逊(Edward Osborne Wilson)如是公开评价沃森。虽然沃森没被冠以“种族主义者”的称号,不过他很快又有了一顶新帽子“性别歧视者”。沃森以不招收女研究生闻名,他还声称,如果能通过基因操作保证每个女人都很“漂亮”,那才是真正的技术革新。 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抱着我的笔记本电脑跟上了沃森博士。

“你想干什么?”他警惕地问道,“是想做个采访吗?”

沃森透过厚厚的眼镜片盯着我,那两片凹透镜让他的双眼看上去像对高尔夫球。他这副尊容显然不对我的胃口。

“我可没时间,”他颇为温和地解释道,转身离去,“我得回家吃午饭去了。我还有几个客人在等我,是很重要的客人。”

他不耐烦地四处张望,好像希望有谁能从天而降救他于困顿之中。

“只要10分钟就好。”我恳求道。这回他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什么话也没说。就在他游移不定之际,我忽然急中生智,随口说起我昨天刚听过的一个关于基因和精神分裂症的讲座。沃森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迫不及待地把我拉进空无一人的格雷丝礼堂,坐在前排的座位上。这个地方正在举办有关个人基因组的会议。

“我儿子得了精神分裂症。”他说道。我同情地点点头——我听说过关于他小儿子鲁弗斯(Rufus)的不幸遭遇。沃森立刻开始喃喃自语,低声呜咽,但没有流泪。作为一个老年人来说,他算是十分清醒理智了。

“说到遗传学,我仍然有巨大的动力,想从这个角度去研究精神分裂症。如果你想问我愿意看到遗传学朝什么方面革新,那就是去解决精神分裂症的问题。我们无法得知机体内发生着什么。想象一下:1个突触内有1000个蛋白质,这样的突触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神经冲动,而我们全身有数十亿这样的突触,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当沃森针对他的专业侃侃而谈时,我的念头也开始被他牵着走。我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行为遗传学,就是遗传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个性、心智能力及行为的。众所周知,遗传因素不仅影响我们的脾气和情绪,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取向等复杂事物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蛋白质上的细微突变是如何左右人在政治上的倾向呢?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信息;另一方面,人也都是有思想及行动力的生物。在此两者之间,拥有着某种未知的关联,研究者们才刚开始探其究竟。

P11-13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0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31.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