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全彩)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全彩)


科学探险家的足迹:探秘动物50年(全彩)

作  者:张孚允 杨若莉 著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69.00

I S B N :9787121277504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科普    

标  签:科普  科普/百科  童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探秘动物50年》讲述的是作者研究野生动物的科学探险经历,通过真实而生动的事例,带领读者进入神奇而严酷的各种自然环境,在领略非同寻常的自然风光,探寻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跟随科学家一起追踪野生动物的奥秘,进行艰难而意义非凡的科考工作。全书通过通俗的语言、真实的事例,把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传播给广大读者,并全力保持作品的准确性、趣味性与独创性。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让读者了解严酷环境中的生存技能,体会科学探险的精彩纷呈和艰辛重重,学习科学探索精神,增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TOP作者简介

  张孚允,1956年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后,师从我国遗传学泰斗李汝祺教授至研究生毕业。次年奉国家支援西北政策,调往兰州大学任教。参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野生动物生态及资源科考。先后勘察并建立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保护区,新疆野马河狸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现任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动物生态学教授。自1981年以来,从事野生动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主持开拓建立全国鸟类迁徙研究机构和研究网络,并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首届主任。曾任中国生态、兽类、鸟类、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生物多样化、兽类学报,野生动物、常务编委。中国鸟类学会顾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顾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3本。1992年获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并给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若莉,1957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师从李汝祺教授。毕业后调往兰州大学,教授动物区系及动物学、鸟类学等课程。期间,主持国家发改委重点地区野生动物资源考查计划,足迹踏遍青海甘肃,进行甘南?无鹫、白水江熊猫及甘肃武山朱?等科学考察。1982年调中国林科学院副研究员,与张孚允共同开拓创建鸟类迁徙研究机构和研究网络,确定候鸟环志点30余处,发表论文数十篇。与张孚允共著《中国鸟类迁徙研究》专著。曾任中国生态、鸟类、兽类学会、鹤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TOP目录

第一章 茫茫雪原找“大王”

兴安岭追寻毁林者

茫茫雪原找“大王”

无边苇海寻仙鹤

科尔沁草原看大鸨

宝沙岱沼泽遇险记

草原鼠疫探疫源

浑善达克沙漠历险

掀开蛇岛的神秘面纱

 

第二章 河谷盆地探形迹

伊犁河上的“活黄金”

千里寻马记

布尔根河上找海狸

初探阿尔泰山猛禽藏身地

白水江动物群落探秘

毛栗子的虫从何而来

探秘高原巨鹰和地龙

藏胞用生命换来的阳鸡

冰川谷底寻鹿踪

黄土高原的鼠害与狼灾

似曾相识“鸟”归来

候鸟迁徙研究结硕果

山丹河畔现珍禽

 

第三章 隆冬卧龙访熊猫

威宁草海探麝鼠 

险象环生峡谷行 

隆冬草海放鹤归 

风光旖旎的小勐养 

原始纯朴的井伞寨 

密林深处的“生物王国”

雨林的统治者――大象

布朗族的奇妙捕猎法

和谐安宁的原始母系社会

隆冬卧龙访熊猫

 

第四章 湖泊海疆寻芳踪

荡舟梅湖找麝鼠

威胁狸獭生命的“凶手”

茫茫海域追鸟踪

京西马武寨揽胜

 

第五章 异国他乡历趣事

落杉矶送熊猫纪行 

鸟类环志中心会同行

探访阿萨提克岛

黑格兰峭壁捕鸟环志

威廉港喜看杂种鸟

世界最大的鹤类越冬地――出水

猪苗代湖雪中捕天鹅

日本皇家猎苑捕鸭记

TOP书摘

序言

  自然规律不可逆,80年转眼急驰而过,回顾在祖国东南西北的山川、大漠、林海中探寻野生动物奥秘的这50年,简直犹如梦幻一般。尽管回忆往事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十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更令人感觉后怕,但是老来面对小外孙乐乐讲故事的请求时,只得将这些年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老皇历,再一一道来。

  往事慢慢道来,效果显著,每当故事开场,我那受电视剧影响的小外孙乐乐总是先问:“姥爷,咱们今天该讲第几集了?”在被窝里托腮凝神的小伙子随着故事的进行,面部表情不断变化,很快便进入甜美的梦乡。睡梦中小脸庞上的微笑告诉我,他仍然漫游在故事里。。

  故事一天又一天地讲着,伴随着小外孙从幼儿园走到小学、大学,直到出国留学。更没想到的是,我讲述的野生动物故事,内容虽然因人而异,深度有所不同,但在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安排下,几百场讲下来竟十分受欢迎。很多大朋友、小朋友希望我把近50年在祖国各地自然风光美不胜收而又条件严酷有加、使人犹如身处梦幻之中的那些高山大漠、林海雪原、幽谷深潭中追踪形形色色野生动物的生态学规律,观察它们多姿多态的生活习性的科考经历。,尤其是在追踪野生动物的那些日子里,我和朋友们如何根据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深感兴趣。

  实际上,那时候我饱尝风餐露宿、爬山涉水之苦。暴雨倾盆而下,让人窒息,使衣服兜鼓胀得犹如气球一般;有时又遇到大雪没膝,肚子里无粒米,饥寒交迫地围坐篝火旁,解衣敞怀用火将湿衣衫烘干。看到这里,人们想的也许是:一壶热茶、几个熟土豆,啊,真是天大的享受!但是当老朋友们有机会相聚时,每每谈及当年的野外生活、当时的尴尬场景,每个人仍然是滋味万千。如今,:放眼现代生活中的一切,以我们曾经参与过野外工作的朋友来说,已是感到莫大的满足。

  为了使年青朋友能够同我一起漫游我们祖国的山川林海去追踪那些野生动物,看看它们的生活,同时也了解一下我如何由一个小孩子,在环境和老师的启蒙教导下渐渐成长为一位野生动物奥秘的探索者的过程。我想,我的这些经历对于年轻朋友探索成功之路也许会有些帮助。下面就把我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以散文、杂记的形式写下,供诸位阅览。

  降生—童年生活环境—迷恋野生动物研究的起点

  1933年,在北京一座大宅门里诞生了家里的第二个小男孩。就像作家巴金先生在《家》中描述得一模一样,他在这种环境中度过了幸福的幼儿时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掀起了侵华战争,宁静的日子被打破,流离失所的十年逃难生涯从此开始。

  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直至1940年到达重庆后才安顿下来。没想到几天后,日本鬼子的炸弹又开始三天两头地往下扔,有一年竟然七天七夜不停地轰炸。1942年6月的一天,一个阴雨日子,大家以为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所以都到街上去买东西。谁想到警报突然响起,街上的人群立刻向防空洞涌去,我们一家跑得慢,所以只能钻进近处的大防空洞,站在离洞口约十米处。

  当时我靠在父母腿边,只感到人挤人地动也不能动。大约一袋烟的工夫,随着凄沥、紧急的警报声响起,刚听到飞机的嗡嗡声,炸弹就夹带着尖锐的嘶鸣从天而降。此刻的人们安静得只能听到喘息和心跳声。我紧紧抱着父母的腿想得到一点保护,可是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大地的颤动,浓浓的尘土和硝烟像台风一样冲进洞来。洞口的人们立即涌向洞里,很快洞里的空气稀薄得让人像掉到陆地上的鱼一样,大张着嘴喘息。可防空洞洞口的铁栅栏却被那些国民党土兵锁死了,门打不开,只留出上面一个不足一尺的空间。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洞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人们拼命地推挤,孩子们的哭喊声嘶力竭。突然间,有人喊道:“先救娃儿们,送他们出去!”于是孩子们像物品一样被人们从头顶传递到洞口,爬了出去。洞外到处残垣断壁,烟尘满天,被炸死人的残骸遍地皆是。最后洞里的人虽然也终于推倒门栏冲了出来,但洞深处的大多数人因窒息而死去。后来,父亲为了我们母子的安全,只好把我们送到乡间的山里,租住在老乡家。

  从此,我每天不是往返25里路到学校去上学,就是和小伙伴下水稻田、上山钻林追捕鱼虾龟蛇野兔豹猫仔等小动物,作为食品或宠物。长年和小动物为伴就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比如蚂蚁很短时间里在洞口含泥做堤坝或是大搬家就一定下雨?小母鳝鱼长大就变成公鳝鱼?小燕子为什么会用泥做出那么漂亮的窝?小野兔怎么一生下来就有毛,睁眼,会跑,会吃草?……很多不明白的问题如天上繁星一个一个地冒出来,有些就连老师或在书本上也找到答案,比如有的像蚂蚁从洞里含泥有多深?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了好多天的办法,最后在操场的浮土上画出了许多间隔十厘米的圈,而后盯住出洞口的一只蚂蚁,抓一只大蚂蚁在它头顶用偷国语老师的红墨水点一下作个记号。再把它放到画好的圆心上放开,同时数数。由此,我知道了蚂蚁大约从16至17厘米的蚁洞深处含土出来。

  得到答案我非常高兴,回到班上大喊大叫,与小朋友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不想这惊动了自然老师,他把我叫去夸奖了一顿。而国语老师由于我拿了她的红墨水,则赏了我一顿手板,以至于左手肿了好多天都无法弯曲。但此后自然老师们不但经常解答我的疑团,有的老师还借些游记,如《中国西部漫游》、《徐霞客游记》等给我假期看。

  但是,正是这小小的成功使我由好奇-观察-试验-探索-追根溯源-痴迷追求探究野生动物的秘密,迄今一生不悔,兴致不减当年。

  课外小组,培育科学家的摇篮

  ——我第一次真正收集标本、认识自然

  1950年夏天,有机会得到学校生物学课外小组我的启蒙老师的推荐,我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北京市青少年夏令营,兴高采烈地和一百多个小伙伴奔向北戴河。下了火车,解放军二〇〇师的指导员接我们到原来的洋人别墅。刚放下行李,孩子们就一窝蜂地奔向了大海。指导员在后面大声呼喊,我们却根本听不见。他们几个人就在后面拼命追我们到海里,才把落汤鸡似的我们赶回了住处。当晚师长来看我们时,我们本都准备好挨批,可是师长开场却批评指导员没有事先向大家交代好注意事项,同时又说“同学们既然到了部队,那就是军人,就要服从纪律,有事必须向指导员报告,得到允许才行”。随后我便向指导员报告,我要采集标本,并当即得到首长批准,并说“告诉巡逻哨,帮帮这小鬼”。

  从此以后,每天天一亮我到海滩上去捉小动物时,总有巡逻兵喊“小鬼,过来”,随后便会把夜间捉住的虾、蟹、海螺甚至有一次是一条活鲨鱼给我。拿回住处,伙伴们第一次看到故事中凶猛的鲨鱼高兴无比。一天天过去,我的标本装满了带来的所有瓶瓶罐罐和口袋,总计三十几种,回到家在张晓台老师的指导下分类、装瓶、贴标签。

  这些标本还参加了1950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成果展览会并获奖。包括张老师给我的由斯文?赫定著的《亚洲腹地玈行记》。陪伴着我参加课外生物小组活动一直到高中,它不止使我走上探索动物奥秘的道路,而且在活动中我还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她俊秀、坦率、学习优等,通过长时间小组活动的了解,我们从中学同学开始一路发展成为生活伴侣。最后在我的影响下,她由想学工科变成学理科,我们双双进入北京大学同专业在同一导师的教导下进行学习,完成毕业论文走向工作岗位后我们又成了终生的搭挡,60多年来共同在野外探索野生动物的奥秘,直到现在。

  1952年,我作为新中国大学院系调整后的首屆新生,顺利地以高分被北京大学生物系录取,成为了一名踏上探索动物奥秘之路的新兵。四年的大学学习和四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在中国遗传学创始人李汝祺教授及老一辈教授和老师们的教导下,我逐步学习掌握了研究动物学的基本方法、理论和操作技术的“三基”训练。当时特别强调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每年都有野外实习,大学三年级就派到野外科学考察队参加工作,大学四年级和研究生时期则自立课题,与相关研究所合作进行探索野生动物的秘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8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