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艺术的对话:带一本书去欧美博物馆(精装)
艺术的对话:带一本书去欧美博物馆(精装)


艺术的对话:带一本书去欧美博物馆(精装)

作  者:[英] 菲利普·德·蒙特贝罗,马丁·盖福特 著

译  者:马洁

出 版 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丛 书:影响力艺术丛书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32296354

所属分类: 艺术  >  艺术史论  >  艺术理论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蒙特贝罗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历时31年(1997-2008年)。盖福特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他们曾探访了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教堂和博物馆,本书记述了他们的艺术之旅。不论身处卢浮宫、普拉多博物馆,还是毛里茨皇家美术馆或皮蒂宫,都以他们的敏锐和才情,采撷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创作珍萃,记述了欣赏这时珍品时的美好和意义。

  两位作者为完成写作,游历的足迹遍布两大洲的六个国家,本书并不是普通的游记。他们通常选取一些非凡的艺术收藏,或者部分个人作品,从他们的所见入手展开讨论,由此产生的结论往往不同寻常,且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这是一部引领读者在画作和雕塑作品中游历,获得艺术感悟的精美之作。

TOP作者简介

  菲利普·德·蒙特贝罗,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历时31年(1997-2008年)。

  

  马丁.盖福特,是一名艺术评论家。他们曾探讨过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教堂和博物馆。

TOP目录

导言:“大都会”:黄碧玉唇

第一章  佛罗伦萨:午后时光

第二章  一场洪水和一个喀迈拉

第三章  沉浸在巴杰罗美术馆

第四章  艺术品的诞生地

第五章  杜乔《圣母与圣婴》购入记

第六章  “大都会”咖啡馆

第七章  奢华典藏

第八章  艺术“情感教育”

第九章  迷失卢浮官

第十章  人潮与艺术的力量

第十一章  普拉多——天堂与炼狱

第十二章  希罗尼穆斯·博斯和独自赏画的奢望

第十三章  提香和委拉兹开斯

第十四章  官娥

第十五章  戈雅:一次奇妙之旅

第十六章  又见鲁本斯、提埃坡罗和戈雅

第十七章  鹿特丹:博物馆和它的不如意

第十八章  毛里茨皇家美术馆寻胜

第十九章  何处去安放

第二十章  探访巴黎的“雨林”

第二十一章  在大英博物馆猎狮

第二十二章  在大中庭享用午餐

第二十三章  残片

插图列表

英文版索引

TOP书摘

  《艺术的对话》:

  蒙特贝罗:确实如此。我们并非生活在伯里克利的时代,而是2500年后的今天。时代在变,我们在变,留存的物品在外观和内涵上都发生了改变。再次以亚述浮雕为例。如今它们铅华褪尽,有些甚至残破不全,它们不再歌颂任何君王,而仅以历史和艺术的不朽之作留存于世。我们既无法回到亚述人生活的时代——公元前一世纪初,也无法重现当时的场景。常有人撰文,认为应遵照其自身特点欣赏艺术品,并且不能采用现世的眼光,或许需要从异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先入为主,认为观者了解艺术品自身的特点,而事实大多并非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欣赏艺术品,只是需要意识到我们将采用现世的标准,参照我们对艺术的定义。同时还得明白上述很有可能违背了艺术品的创作初衷或功能。

  盖福特:目前已经涉及的博物馆问题中,“场景”这个说法似乎是最大的症结所在。我们正在谈论古代遗物,你就说说考古中“场景”这个话题吧。你之前对文物发现地怎么看?

  蒙特贝罗:我以前讲过,文物发现地是物品的最后一个“场景”,对保护文物至关重要,但它却无法为我们完整讲述文物的身世。新出土的物品,也许拥有一大批已出土的“近亲”,其中多数都由博物馆保存。因此即使没有文物发现地这种“场景”,凭借那些“近亲”,我们也可以为这件物品平添若干所谓的身世。比如一个古希腊陶瓶也许永远无法告诉我们出土墓穴的细节,却可能反映出存在的年代和归属地,也可以准确诠释要描述的物品。

  即使还没有牵涉到相关的法律层面,上述已经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了。举个例子,假如你打算出售一件象牙亚克西(Yakshi,印度象征女性美貌的神),在和其“近亲”比较之后,你把它定为公元一世纪的物品,并假设它的发现地在阿富汗或西印度。你对时间的推定也许有九成把握,但现在我说的这件物品是在庞贝城而非东方发现的。假如有人在夜晚将其偷运出境,那么有关西地中海和东方贸易往来密切的重要证据就这样遗失了,我们必须对洗劫行径予以谴责。不过我谈的是物品“诞生地场景”,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再举一个和此完全不同的例子。先提个问题吧。19世纪,法国人在伊朗考古发现了苏萨城遗址,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苏萨是文物发现地吗?苏萨确实是考古发现地。然而当年发现的不朽之作——纳拉姆辛石碑现存于卢浮官,这些石碑是为庆祝阿卡得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所作。后者是世界第一部被广泛传播的法典。不过这些石碑却是在巴比伦,即现在的伊拉克打造的,并非伊朗的苏萨,如此令“场景”这个问题变得有趣起来。公元前12世纪时,它们被从伊朗来的侵略者当作战利品带回了苏萨。

  它们诞生时处于怎样的场景中?是巴比伦吗,它们在那里被创作出来,代表了巴比伦文明?还是苏萨,它们被征服者带到那里,从此扎根三千年?物品的身世大多复杂多样,这些石碑也不例外,因此两处都是它们诞生地。此例中,博物馆理应被视为石碑的现代场景。上述的两个古代场景,因展示方式和标签描述不同,都有可能被重构,甚至可能被篡改,就看馆长们希望重煮突出哪部分历史了。

  盖福特:结论是,有时一个确定无疑的场景并不存在。假如当时纳拉姆辛胜利石碑和《汉谟拉比法典》被运回伊拉克南部,或者伊朗的某个博物馆,场景将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它们的意义也会稍有改变。

  不过它们仍然属于一个不断演进的文明,从埃兰到米缇亚,再到波斯,不断赋予它们内涵。在佛罗伦萨的时候,我们曾说过,能在创作地见到某件艺术品真是三生有幸。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48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22.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