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走在教书的路上:特级教师的修养与境界
走在教书的路上:特级教师的修养与境界


走在教书的路上:特级教师的修养与境界

作  者:刘建琼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67541344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师成长/教师内功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走在教书的路上:特级教师的修养与境界》是作为特级教师及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刘建琼教育思考、教学经验、阅读体悟的合集,为广大一线教师描绘出特级教师的成长路径,为他们提升修养和境界指明了方向。全书共分六辑,涉及生趣书趣、身界心界、学理术理,是对教育生命个性的*切实*美的解说。

TOP作者简介

刘建琼是特级教师,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为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史志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教育厅史志办常务副主任。兼任全国中语会理事,湖南省中语会副理事长,湖南省特级教师学会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入选教育部“国培专家库”、湖南省新世纪“首届121人才工程”,被授予长沙市“有显著贡献专家”称号。
撰有专著《语文方法论》《语文的境界与追求》《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等11部。主编《走进新课程》《教师应当知道的教育史常识》《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中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央教科所)》等书籍、教材17种。在《中国教育报》《湖南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教学》等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随笔17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9项,其中6项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

TOP目录

序言 生命个性就在其中 | 1
辑一 教师生趣之本色滋味
梓里追忆 | 3
独为梦魂惜澄池 | 8
听着音乐,慢慢地变老 | 10
因为,惦念着 | 13
落花一瞬与蓝天永恒 | 15
辑二 教师情怀之文学审美
孔子中庸思想对中国文化性格之影响 | 19
忧生意识:宋词的文学特质 | 22
徐渭心理畸形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 | 27
李贺诗歌中病态倾向原因探析 | 36
庐隐小说和散文的意境之别 | 41
辑三 教育书籍之审慎阅读
教育公平,一个永恒的追求 | 51
寻找中国教育困惑的“文化”源头 | 55
回到原点去思考 | 61
务实?致用?有效——《有效学校管理》(第4版)汉译本评析 | 65
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的深度审理 | 70
21世纪,质量的世纪——《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是本好书 | 74
那些缤纷的思想之花——《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给予你的 | 78
辑四 教育元素之浅近思考
社会分化与教育公平 | 87
英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特征和着力点呈现 | 97
平易:为辉煌教育生命寻找注解 | 108
基于课堂的学科教学专业化之思考 | 115
研究:当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风格 | 123
知识美感靠什么彰显 | 127
辑五 教师课堂之艺术构建
把准体式与课堂学习的交融法则——《柳永词两首》教与学设计的故事性辨析 | 133
戏剧课堂文体意义需要凸显——对《长亭送别》两个戏剧教学案的剖析 | 140
教材与学生:一个永远没法固定的元素共同体——在江苏扬州中学教读《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 152
课程意识,单元优质教学的核心元素——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单元为例 | 158
母语文化意蕴:语文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基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体追求 | 169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点评两位语文特级教师的公开课 | 173
多结合多渗透多选择——从一套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去领悟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 184
辑六 教育智慧之真诚传播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生命的一种文化状态 | 193
个性特色:名特优教师寻求持续发展的文化归属 | 203
微型课题:我们可以这样做 | 216
春秋笔法:教育史志鉴撰写之重要方法 | 226
后记 朝圣路上,淡淡地走着 | 233

TOP书摘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生命的一种文化状态
读书,我们都是这样忧心忡忡——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我的讲座的题目是“读书:应当成为教师生命的一种文化状态”。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被反复强调的是成绩、升学、速度、规模、效益等等显赫的东西,如此而至的,必然决定教育成为其自身的“文化性”常常被搁置和遮蔽。也就是说,教师生命,其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被亵渎,教师丰腴之源干涸。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不再是教师作为职业读书人的命脉、习性、习惯。留下来的教师读书:教材、教参、教辅的减负阅读,抑或是网络数字化文字的消遣而已。
噫吁嚱,读书之难,难于上青天;读书风气,何时再染中华校园!
我读到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者钟启泉教授的估评之语,真是无语无语。他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今天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面对听观者的不满意,他只好表示: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一点都不过分,现实离开钟先生所言之数据,不会差离太远。改变学校教育唯有靠教师素养的提高,唯有读书以保证教师教育生命永葆青春。
黄玉峰说:“语文教师只是一个‘贩卖人’,他们的教学方法不需要读书,只需要做题目,题海战术的结果是苦了自己也苦了学生。繁琐的语文分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正在超过老师。”我试着假想,假如一个学生读2本书,那么一个班以50个学生计算,该班老师又该读多少书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呢?
我们曾经是怎样的读书之邦呢?打开历史的陈色记忆,还真是无法奉献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全民读书之历史时段。恐怕要好好地敲打几下我们这个特殊部落的国民性。
不常去阅读,就是疏远灵魂!
一名印度工程师把他对中国的感受写上了网络——《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说:“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为什么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没有人看书!”“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
读到这些描述,真是无地自容。曾几何时,这是一个我也期盼自己的所在——是一座仿佛图书馆模样的国家。现在算是彻底地失望了。
看看媒体公布的数据:邻近几个国家的人均年读书量——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而中国0.7本。我在思考,但愿是弄错了,中国人的阅读真是少得这么可怜?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区。此书写道: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里遍地都是按摩店,书店却是寥寥无几,中国人均读书每天不足15分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说得有点意思——语文教师每年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00万字,要有考核。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这样写道:“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2]请热爱读书吧!
一、特别警醒您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
根据好读书者的经验,必须坚守十二条。
**条,每日30分钟读书。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影响读书时间。
第二条,随身携带一本书,让书籍与钥匙、驾照、饭卡同在。
第三条,选好适宜读书处,创造一个安静的读书地方。
第四条,减少上网时间,靠近油墨香纸。
第五条,每天为你的孩子读上一段文字。
第六条,记录所读之书的名字和作者,写上几句感悟话语。
第七条,多逛打折书店,卖掉旧书,淘回所值的旧书。
第八条,每月*后一个周末定为图书馆日,读上半天悠闲书。
第九条,寻找阅读有趣且耐读的书,手不释卷读三遍。
第十条,腰上一把椅、手上一杯茶,惬意款待读书时间。
第十一条,构建一个自我读书的博客,交流心得,广交书友。
第十二条,设置年读30本书的目标,管它是享受还是挣扎。
作家谢冰莹说得好:“如果是真心想做一件事,无论它再苦再难,我们都能甘之如饴,且做来轻松无比。如果是发自真心地欣赏、喜欢一个人,我们便能轻而易举地与对方在心神与言语之间,产生无远弗届的交流。读书,也一样呀!”明代于谦说得更加形象:“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那我们不妨从基本习惯、趣味养成开始。来吧!属于教师自己的那些读书境界很快就会形成的。这是一种植根内心的读书铁规,无需提醒的读书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读书自由,这就是一种教师生活的文化状态。
二、向您说说不为什么而读书的美妙
读书的作用多多。可以娱乐治疗,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亦可医治心智疾病。读书利于演说辩论,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处世行事时,知识难道不意味着才干吗?教书辩难,不也增添无限乐趣吗?
链接几则故事,请您细细听听。
故事一:学生群殴事件,我班一个女生A跟着去了,围观了。学校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她觉得委屈,有一部分学生也觉得处罚过重。为了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我说:“有一个店主,面对弱智者来购物,如实找他零钱,没有骗他。店主是这样想的:如果我骗他,传出去会影响店的声誉,导致利润下降,所以我不骗他。你们说这个店主是道德高尚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答:“不高尚。因为他的动机不纯,出发点不对。”我顺势说:“评价事物,你们回归到起点,看动机。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评价与其出发点有关,动机对才是有道德,而不是以其行为对错看待问题。那么,A同学没有挟持、打人的行为,但是,她跟去围观的动机是什么?对邪恶势力的追捧屈从还是为了显示与打人者的交情深呢?动机不纯,那么行为也就是极其错误的,难道不该严厉惩罚吗?”
你以为这个故事背后潜藏什么玄机呢?
故事二:上“文化经典”课程,学生问:“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他怎么能对女子性别歧视还加上道德歧视呢?”我说:其实不然,孔子只有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没有道德歧视的意思。君子和小人的含义首先代表身份制度、等级制度。一夫多妻下,妻子生的大儿子是长子,是长房,大宗;妻生的其余儿子和妾生的庶子,都是旁系,叫小宗。长房少,旁系多。长房尊贵,旁系低贱。大宗继承爵位,为君;小宗不能继承,为臣。君子就是君之子,小人就是小宗之人。所以君子小人是身份地位的区别。孔子的那句话说,男人对待女人和君子对待小人一样不好处理,左右为难。亲近他们呢,他们忘记了君尊臣卑、男尊女卑而无礼;疏远他们吧,他们又抱怨。为什么呢?大宗小宗都是同宗,女人男人都是家人。所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上“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我讲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月黑风高夜,一蒙面高手破窗而入,说时迟那时快,宝剑一挥,人头落地,随之一个腾空不见踪影。’此为现实主义文学。‘我分明看见一黑影,接着寒光一闪,我感觉中了一剑,心很痛,我慢慢倒下,心想:活着太痛苦了,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一切都结束了。’强调感同身受和灰色调的人生,这是现代主义文学。‘我分明看见一黑影,寒光一闪,一个冰凉的东西刺破我左胸的第二根肋骨,从左心房穿过去,从后背第五根肋骨穿出去,我像一片落叶忽悠忽悠地飘下来。’以物观物,不动感情,描写细腻甚至繁琐,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
你以为教师课堂的魅力只是口才好而已?
故事三:读书就是用自己所有的生命体验去观照书中的印验,像佛教的“觉悟”,有所觉是读到的东西,醍醐灌顶,然后是长长的悟,参悟。读来的只是有所觉,悟出的智慧贯通于心。人是否通透关键是读以后的悟。怎么悟?
佛门弟子闭门读书整十载,依然没有彻悟,他去找方丈,请师父启愚开智醍醐灌顶。师父一撩袍子抬脚边走边说“上厕所去”,弟子心想:师父怎么这么不尊重人呢?方丈走几步后回头说:“瞧,像这样的小事我得自己做。”故事涵义深刻。很多事可以让别人做,比如我腿骨压断了躺在病床上,我的课是张宇、戴兴敏老师代的,买饭打水的活是护工干的,但是有三件小事是别人代替不了的,你非得自己做的,就是吃饭睡觉上厕所。读书也这么简单,悟道这种事谁能替你呢?你也不能指望一辈子就吃饱一次睡足一觉都解决了,所以你也不能指望把自己关在屋里十天半个月不吃不喝苦读,这一辈子就不用读书了。饭得天天吃,觉得天天睡,书也得时时读,道得时时悟。
你以为万事万物没有互通之处吗?
欧洲近代蒙田、培根、帕斯卡尔等,都是视读书为生命的思想家。细读《随笔集》《论人生》《思想录》,当中智慧足以见出饱读万卷之书的痕迹,隐隐再现间,只有书的气息在升腾。
培根在书中直截了当地说:(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2)知识就是力量。(3)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4)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三、向您说明我喜欢的读书策略与技术
1. 我们可以依生活需要来选读书籍
一是尽早喜欢上一本艺术欣赏类书籍,要知道懂得一门艺术的人生与隔阂艺术的生命,本不在同一条船上。
二是尽早喜欢上经典尤其是经典随笔——读通一本生命感悟的书籍,为提升人生之文化品位奠基。
三是尽早喜欢上学科方法类书籍——读通一本讲求教育学术追求的书籍,帮助自己找到寻求学理和创新操作的途径,储养一种属于自我的学习方法。
2.我们可以依书本特点来选取读书方法
一是从书的层次来读。
**层面:作者在研究的问题和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第二层面:作者为什么这样来研究问题和表达观点?
第三层面:作者对研究问题和观点是怎样来表达的?
这三问基本展示出“问题观点(研究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呈现方式)”的内在逻辑。
二是从书的内容特点来读。
**,目的不同,读法不同。浏览,在乎筛选信息;略读,在乎概括总结;精读,在乎全面了解观点、把握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情状不同,读法不同。诵读,因为心境不好读不进;重读,因为内容庞杂读不清;细读,因为体系艰深读不懂。
第三,类别不同,读法不同。全新的领域、**的研究成果、翻译的著作,先读评论介绍再读原文本;以材料取胜的书籍,先读完观点再专读材料;以观点见长的书籍,抓住概念反复读;以方法见长的书籍,抓住结构理论体系、注重思考问题的立场方法。
四、您可以这样来选读书籍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以及语文课程论研究生,可以这样来选读书籍,供您参考——
语文课程论的研究生就学科而言,所属一级学科是教育学。从学科的阶梯来讲如何读书的话:读语文课程论书籍是平行方向阅读,向上一个层面的阅读就是读课程论书籍,再向上就是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了。事实上,三个层面还有好多的平行门类。比如一级学科层面,按照国家的一级学科分类,总共13类,教育学是其中一类,就是说应该读读其他12类学科中的若干类学科的重要书籍若干本。
13类学科门类如下: 01哲学、02经济学、03法学、04 教育学、05 文学、06
历史学、07理学、08工学、09农学、10医学、11军事学、12管理学、13艺术学。又如二级学科的课程论平行门类还有诸如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等。门类多层次、多种类,各层面种类的书籍,鉴于时间关系,不要太多,选择非常重要的读读吧。以语文教育来说,还得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书籍,又若你不是中文系学生,还要补补这个学科。当然,也许您已经自修过了。
读书,没有思考不行,没有实践也是不行的。
下面是浅略的读书看法,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类:读点与自己的职业、专业相关联的“政策法规”方面的书籍,在实践中做到有规范求法度,依法执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小学、中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5)学科课程标准(语数外、音体美、科学、品德等)。
第二类:读点似乎离开自己远了些,却是引领教师关注自然、社会和个体生命的智慧之书,其中道理皆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之中。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德]卡希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4)叶秀山:《思·史·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6)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类:读点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相关的,体现价值取向、文化意蕴、知识意义等的书籍,主要是改变学科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旧思维旧习惯。便于理解,以语文为例,其他学科依样跟进。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申小龙:《文化语言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德春、陈瑞端:《语体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第四类:读点与自己相关的文学或者其他门类艺术、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教师对于文学艺术之美的体味和参透方法,是需要掌握的。便于理解,以语文为例,其他学科依样跟进。
(1)董小英:《叙述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德]沃·伊塞尔:《阅读行为》,金惠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补充说明一下,从事语文教育的人,读读文学作品是十分重要的。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期地不亲密接触具体的文学作品,会丧失体悟欣赏艺术作品的感觉和能力。可以读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可以对比性阅读中西方大作家的作品,可以通读教材注解涉及的作品,并将其归为其中某个类别。
第五类:读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教育学、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方面的书籍,从教育学维度让自己对教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1)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郝德勇:《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石鸥、吴**:《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第六类:以语文教师为例,应该读点语文课程教学论方面的入门书籍,不至于讨论起语文来没有基础,缺少对话平台。
语文教育史方面:
(1)张隆华等:《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杏保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语文课程论方面: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倪文锦等:《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语文教学论方面: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王尚文:《语感论》(第三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明洁:《口语交际新视点》(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乾明:《作文教学理性的突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七类:读读至少一个西方教育家完整系列的书籍或者重要书籍。比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著作。没时间只读部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少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第八类:学会阅读杂志。事实上,阅读杂志也是有方法的。比如归纳阅读,就是很好地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总之,作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的备课。只读教材和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算不上真正的优秀教师。谢谢大家!

后记 朝圣路上,淡淡地走着
灵魂和身体,
总有一个在路上。
——《罗马假日》
我说过,自己一直在路上,并非纯粹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家庭清贫,正是读书的时间,没有书可读,借阅也相当困难。没有过多奢望自购书籍,父母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些饥寒,也就算是不错了。等到自己参加工作,工资微薄,因为我那儿子需要长身体,先得供应他,故一直伴我心底的爱好——逛书店买便宜书,也立刻就会靠边站,好在家人不太在意金钱的粉饰。算起教书的旅程,也算是疲惫的身子有灵魂在陪伴吧,事实上,自己也是一直没心没肺地行进,虽然时不时地回味,却无多地审慎思索,来不及或者说不懂它的重要。准确地讲,工作后的前15年,一路上两手空空,没有相应的物质支撑,顾不上精神皈依。我比较同意历史学者高华的话——做历史研究,是很严谨很神圣的事情,但你会遇到生活的问题,养家糊口的问题,怎么办?所以说,做学问,要家里有钱,**是公子哥来做,他们没有什么生活压力。看来不止我一个遇上生活的尴尬,好在自己也没有那么在意。
弗朗西斯科·郗士[10]给余世存[11]的著作《非常道Ⅱ:20世纪中国视野中的世界话语》写序时说道:“这也许就是人类灵魂*深沉的悲剧——对自身命运永远怀有愤懑与哀思。”他的话语没有说中我,在周围虽然散布了无数的职业忧愁与困顿,真的,我却实在没有过多的心酸。我一点都没有这种异常的觉醒,好像睡在了圣母身旁一样,糊涂着惬意着。可能是我不敏感,抑或是太知道自己的处境,干脆不去想它,免得惹起内心的不平,甚而**地不平,打破宁静的小屋而难过。如此如此,就是30年,其中裸教了21年,还有9年是一边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一边在大学里给研究生讲课、给骨干教师们做培训,自己的教师心理没有变卦。看到那些云里雾里、似透非透的人生,我就庆幸自己没有沾上那些古怪郁闷,所以直到今天,只管一直走,在一条路上,淡淡地……
******
据说,一个人一生至少要干过四至六个不同性质的工作比较好,一个中小学教师**历经至少两个以上不同的学段学科教学比较好,大学教授至少讲授过六至八门课程比较好。依据到底是什么呢?以*为正常的道理,多些教书经历可以了解不同的内容、学理和操作技术,当然还有那些不同工作圈里的人群。因为干过的工作类别多,可以比较鉴别,求同存异,好像还有求新求异的心理祈求的满足。我大学毕业教中师“文选与习作”“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而后教过电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概论”“形式逻辑”,这里总共用去了8年时间。尔后,进入湖南中学四大名校之一——长郡中学教高中语文13年,送走过7届毕业生。再后来,进入大学带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生,还参与了本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由于不同学段的教书经历,我颇能侃些教书经。比如语言教学,小学应当重视语言感受与体验,主要求助于记性。随着年纪增大,悟性渐渐强于记性,语言的欣赏力慢慢占主要。今天的母语教学少慢差费,是由于忽视“言语模仿和先用后析”的内在规律,故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再说教导学生作文吧,纯粹的道理阐释常常会让学生作文水平事倍功半。我的教学体会是,以言语事例带动仿写,以仿写带动创新写作。我对李泽厚先生的谈创作颇有同感,他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可以少看些文学理论的书籍,看得多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教学生写作文,就是多写,多精细地阅读自己能够感觉得到内容美、形式美的文章。真是这样的,教书多接触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教之,多接触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方法而尝试之,不能说不是促成自我成长的好机遇。孟子就说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一大乐啊,但只有多教些才可能遇上更多更好的学生。所以啊,当老师若有机会的话,尽量多教些学科,多教些学段,多教些时间,还有多担当些学校里的管理工作,肯定是一件好事。
******
教书的好处就是有时间阅读,这种观点很多的教师不会同意。一般以为,教书只能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没法去读离自己专业更为遥远且喜爱的领域。这好像也有道理,其依据是读其他领域的书籍仿佛是世外读书,是真阅读,而专业之内是当然的读书,依稀算不得阅读,就像做家务不算工作。消解这种误区,得把准所谓的远领域阅读与工作性阅读之间的关系,让它们彼此补充、交融,当然,这需要一种大智慧。比如李泽厚,精通哲学、美学、思想史、学术史,博古通今、融通中外。但他也说“自己的科学领域的阅读贫乏,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研究”。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来作出判断——跨领域即远领域的大阅读,利于专业成长,可以帮助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呢?好像有几分道理!因为,具有大阅读经历的教师,不至于滑入极度狭小的专业小陷阱,从而易于关注世界的其他方面,又从而培养好奇心、探究心和追求心。对于教师的成长,阅读是门大学问。研究一个问题,需要读些什么样的书籍,其中道理大大的。比如研究“艺术课程教师跨域能力培养”,我们就应该读读——人才学、教师学、艺术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论等方面的书籍,这是由这个专门性的问题决定的,划分出关键词并予以界定便可以知道。
我的阅读的背景是汉语言文学,在北师大读本科和湖南师大攻读研究生课程时,蜗居在中文系和文学院,文学作品、文学史语言史、文学理论语言理论等方面的书籍要读得多一点。教书当中需要查询资料,慢慢地阅读了些哲学、美学、历史尤其科学史方面的书籍。因为工作原因,阅读了些编辑学、管理学、史志学方面的书籍。还有基于特定问题研究的阅读,比如,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性书籍、审美阅读方面的方法论书籍、书册阅读方面的指导性书籍、研究知识分子尤其是20世纪前40年的知识分子状态的书籍,尤其是知识分子随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喜欢微信阅读、电子刊物阅读,喜欢看电影。长期演练,我有了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基本方法,属于自己的,有些“宝贝”不敢示人。比如我这本小册子里,就包含了不少教育理论书籍阅读、作家作品阅读、教材教学阅读和政策法规阅读,当然,是有文字信息可观的内容。读了就会思考,思考便想演说,写作也就伴随而至了。读书、写作是教师的本分,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君子务本,其命维新”。既要守住本分,还要不断创新,也得讲求方法,经受学术训练。比如写理论文章吧,就要懂点平面几何,要做到概念清楚,符合逻辑,简明扼要。
写后记,也可能犯话唠。不能再长了,止笔吧!
感谢为笔者的职业幸福贡献力量的亲人、朋友、学生,还有为笔者提供学术营养的学者,感谢我的挚友肖川君为笔者的小册子写序,那么真诚、那么诗意、那么学术。
生命的个性千姿百态,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愿自成一格!
借一直喜欢的诗人王海桑[12]那首《树葬》里的“树”的形象,诠释心里长久追寻思索,那伴我一生也不变味的默契!
等我死了/就把我葬成一棵树吧/葬我成一棵普通的树/但要会开花。会开花多好看呀/哪怕然后落花,哪怕然后落叶/更哪怕落叶落得只剩下枝丫和枝丫/如果小鸟愿意,就在我的手上来筑巢/如果孩子愿意,就爬在我的头上偷走鸟蛋/我不会再说些什么/我已经是一棵树了
我是一棵树了/我愿意住在许多树中间/这样你们就可以手拉手,于其中/散步和思考,野餐和恋爱/做一些自由自在的事/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所以,等我死了/就把我葬成一棵树吧/仅仅这样想,我已幸福得不知所措/所以,在我死去之前/我要自己刨好树坑,那是我的家/我要自己选好树苗,那就是我!
2015年10月26日晚
于长沙书香名邸山疑斋

TOP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59.5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