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梅洪建:一个做证明题的人
梅洪建:一个做证明题的人


梅洪建:一个做证明题的人

作  者:教师月刊编辑部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 书:教师月刊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16.00

I S B N :9787567541573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教育理论/教育主张  中小学教辅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TOP作者简介

李永梅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1969年6月生于福建东山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有诗歌、散文、诗歌评论、文化随笔、教育随笔等。2000年出版诗集《大海的两个侧面》。曾供职于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教育杂志社。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教师月刊》主编。

TOP目录

专栏
刘勰的教育终点 _ 周勇
五年“磨”一书 _ 朱永通
副校长,不设也罢 _ 郑杰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 _ 吴慧琴
封面
梅洪建:一个做证明题的人
人物
办学者 魏智渊 做学校文化的守护者
微博 费孝通/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现场
记事 父亲 _ 黄翠萍
“优” _洪瑾宜
手记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_ 高东生
论坛 怎样讨论教育中的问题和现象 _ 陈大伟
德育 我的学生 _ 林波
吴非说 你“巡视”什么
朱永新答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话题
九月日记(上)
回母校读研 _ 李云峰
儿子入园记 _ 田东良
九月,与一年级的孩子相遇 _ 廖学军
海门教育行纪 _ 许新海
阅读
笔记 公民阿啃 _ 羽戈
理解不了的诗情 _ 朱煜
人文
与民国教育相遇 _ 傅国涌
视窗
校园 水木清华,以书为证
读书会 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青荷书苑” _ 韩发兴
家 陪伴女儿成长 _ 石军
大夏 走近名家,感悟教育

TOP书摘

我如此固执、守旧
文 _林茶居
在信息传播、共享如此迅捷的当下,做纸质媒体被视为吃力不讨好的行当,有人甚至斥之为浪费资源(纸张、物流、人力等)、苟延残喘的“夕阳产业”。这是“唱衰派”的观点,占大多数。我属于“挺住派”,固执、守旧,没有太长远的“规划”,只想把目前可以做的事做好。
且不说就是在如此被反复“唱衰”的背景下仍不断有新杂志(杂志书)问世,我之所以有坚持的底气,还因为我做的是教育杂志——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问题的出现、效果的显现,不像股市行情,一夜之间可能山河翻转,不像楼盘促销,需要立竿见影、一针见效,而是必然滞后于所谓潮流,需要沉积一段时间才可能看得透彻。这就给“动作缓慢”的纸质媒体尤其是杂志(周刊、月刊)留下了话语空间。此外,目前教师当中,多数人更习惯于纸质阅读。这也是重要基础。
在具体操作上,自然需要借助网络优势、新媒体优势,善于发现、搜集、提取和整合各种有效的信息资源,同时还要懂得适时地抽出身来,回到自己的生活,回到真实的场景,回到在教育内部悄悄发生的事、慢慢成长的人当中。有风即雨,偏听偏信,自设牢笼,自陷泥潭,是网络时代的人性大病。善于线上与线下彼此对照,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映证,才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晰的立场,让心灵与思想有足够的张力和弹性。
当然,操持一份合格的教育杂志,这只是前提之一。你还必须做出读者在形式上认同、在内容上接受的东西来,并且是他们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所以,基于自己的观察、判断,贴近教育一线,采访教育当事人,便成为我和同事们的重要工作。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每次采访,因为不是奔着新闻、时效、典型、热点而去,所以得以像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一个研究生上导师的课一样:其一,你必须做足前期功课,且能够与之积极互动;其二,你处于一种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可以把盏言欢,也可以品茗长谈;其三,每每都有思想上的重要发现与收获。
这个意思,2013年采访杭州“越读馆”主人郭初阳老师的时候,我向他表达过。近两年多次采访原上海北郊中学校长郑杰老师,类似的感受愈来愈强烈。*近一次,我们相约上海长宁广场的一家星巴克,聊“郑杰的后校长生活”。他说他有一个“藉由逻辑审核破除教育迷信”的目标,希望能够“把理性的东西、理性的精神带到我所去过的地方”。而我从他的描述中总结出他现在处于一个“二不一非”的人生状态:不着急,不确定,非正式。他还说,以后可能会选择做一个独立的教育评论者,“什么时候好像有某种力量在催促我直接发出一些声音”,并且“在学术上、在人生阅历上都准备好了”,就会“出拳”。所以,我在“二不一非”的后面加了一个“未”:未完成。一个“二不一非一未”的人,一般是不太在乎逻辑、理性的,但在郑杰老师的身上,两者却有非常奇妙的勾连,可谓同构的关系。也许,逻辑的背后是“去权威”,理性的深处是大感性。
我想说的是,这个时代之所以随处可见教育广场舞,跟教育自身缺乏独立、开放、理性这些品质,习惯于追求规模、统一、热闹、鲜艳,有着直接的关联。它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专业精神失守,公共使命缺席,共同价值的承担意识淡漠。比如,面对一些公共话题或教育现象的讨论时,不是哑口无言,就是唯有情绪宣泄。举一个经常出现于教育QQ群的例子——对于自己不接受的言论、观点,不是客观对待或以理据争,而是先看其身份,如是“专家”、“名师”,便先嘲弄一番,再自我矮化:你穿的长衫,我着的短袖;我光脚不怕你穿鞋……
这个时代也被称作自媒体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大众写作时代,一个修辞狂欢的时代。**流行的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不是正在统治很多人的精神版面吗?说说当然无妨,问题的关键在于,除了“说三遍”,他们已经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强调这是“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也理解了我所尊敬的钱理群先生,为什么对严凌君、马小平、梁卫星、杨林柯等一批他眼中的“独立教师”格外推崇,为什么会把给一线教师回信、写序、写评述,当作研究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学术生活的一部分。先生的精神,让我更加明白什么才是应该细心守护的价值,也让我对自己的固执、守旧,多了一点“无畏”。

TOP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12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39.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