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改造中国农业
改造中国农业


改造中国农业

作  者:周双文

出 版 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50420670

所属分类:   

标  签:各部门经济  经济  农业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从产权角视角改造传统农业,用产权理论解构县域经济,在产权制度上推进中国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的改造不是技术之问题,是农业商业化的改造,核心是产权,即有了对产权的保护才有对农业商业化改造的入口,才会有产权的转移与市场的交换,才能将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市场化与产业化,才能发展成所谓的现代农业,这才是城镇化的根本出路,本书的宏旨正在于此。

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不仅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是对中国农民落后思想的“改造” 让中国的农民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的社会公民,这才是中国梦!

TOP作者简介

周双文,先后服务于国内著名咨询公司北京锡恩咨询战略研究院,浙江某农业控股集团产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制度经济学(产权、交易费用),研究领域为城镇化与中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研究著作《改造中国农业》《中国的产权制度》《中国农村能否重持“佃农理论”》等。

TOP目录

 自序——为中国的农民说几句话

第一章:总论——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城镇化

一、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大国,为何从雄视天下到一落千丈

二、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必需前奏,产权不独立,资产就无法实现交换,那所谓的无形之手就无法发力

三、否定之否定是真理,改革之改革是发展,要对过去落后生产方式、僵化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四、为什么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第二章:中国农业离现代化还有多远

一、舒尔茨低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二、高举中国农业现代化背后的集体迷惘

三、为什么中国传统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

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城乡统筹的提出

第三章:城乡统筹是方向,成都、重庆是榜样吗

一、中国三农的问题是城市化的问题

二、为什么要走城乡统筹之路

三、七年磨一剑:成都、重庆的城乡统筹之路

四、城乡统筹是方向,成都、重庆不是榜样

第四章:没有农业市场化,就没有中国城镇化

一、农业的市场化:从“有形之手”到“无形之手”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升级

三、农业产业升级的路径:建立起产业交换的市场机制

四、产权与变革,中国农业需要再来一次土地改革

五、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上

第五章: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出路在哪里

一、新三农的提出:新农业、新农企、新农民

二、新农业:建立在比较优势下,城乡产业交换的新型农业

三、新农企: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四、新农民: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专业化的职业农民

                                                            

第六章:中国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之路

一、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二、城镇化背后是产业化,以县域经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

三、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源:行政管制与非市场化

四、中国城镇化的本质问题:解决农民自力更生的问题

第七章: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一、中国最大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

二、生态农业肩负时代重任,从工业反哺农业到农业修复生态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四、从生态农业上升到生态产业

第八章: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的春天

一、从交易费用看电子商务的兴起

二、“淘宝县”的故事: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产业化

三、电子商务、价格理论与农产品交易费用

四、城镇化的背后是产业化,产业化的入口是电商化

第九章:结语——中国农业须重持“佃农理论”

一、何为佃农理论——在私产、自由竞争的局限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二、从佃农理论看中国产权制度的变迁

三、重持佃农理论,回归市场经济

后记:改造中国农业,提高国民的现代化

一、来自农村小兄妹的故事

二、经济兴邦兴百年,文化教育兴邦兴万年

三、“干中学”的知识增长模式,企业就是农民最好的大学

四、改造中国农业,更要改造小农落后的思想

TOP书摘

  《改造中国农业》序言

天则经济研究所  茅于轼

 

       中国35年的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均收入从全世界的最末位跃进到中高水平。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堪称空前。这里的经验是什么,非常值得总结。因为世界上还有许多穷国,他们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以翻身致富。

为此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学家都做过专门的研究。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具有后发优势,有的认为是因为中国走了向外开放道路,有的认为中国采用了双轨价格制。这些研究都有其道理,都能自圆其说。他们的这些研究都能开拓我的眼界,启发我的思想。但是众说纷纭,如何归纳出一个更全面的、更能包络各种学说的结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确立了私有制产权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没有私有产权的确立,后发优势发挥不出来,外向型经济没有人会去利用,双轨制价格起不了作用。更进一步看,中国改革的未了之处也在于产权制度还没有最终解决,大量国企妨碍了市场的运作。

周双文的这本书之所以特别吸引我的原因,就是他没有在众多学说中徘徊,而是一开始就抓住了产权这个最根本的分析工具,并且把产权问题一直贯彻在全部论述中。他讨论了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觉醒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对产权的捍卫,什么是农业的现代化。这在该书第一章总论中,就明确提出: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城镇化。

“权利界定是市场交易的一个必需前奏,产权不独立,资产就无法实现交换,那所谓的无形之手就无法发力”。这是作者在第一章用黑字标出的一段话。我曾经多次指出,不是劳动创造财富,而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创造了财富。劳动用错了地方不但不能创造财富反而会消灭财富。改革前这一类的例子从大炼钢铁到上山下乡举不胜举。如何能做到人和物都能发挥各自最大的效能?这个最复杂的问题在经济学中用最简单的方法做到了。这个方法就是在产权明晰条件下让人和物自由流动。他们会各自寻找最优的用法。这也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作用。我的这个意见就是上面作者用黑体字表述的意思。作者掌握了财富生产的最基本规律,并将其贯穿全书,这与一般的经济学著作非常不同。

作者不但关心农业的发展,更对国家的总体改革有深入的思考。他说:“个体的独立是走向法制化的基础,当一个社会缺乏个体的独立,缺乏自主选择和决策时,就难以出现公平、自由、民主、法治等思想观念,取而代之的则是依赖权威和家长主义下的权力滋生。”本书讨论农业的改造问题,但是深刻的分析必然涉及到农民的个体独立性。这正是中国农民所缺少的精神。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少不了有农民精神的改造。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值得从事农业的同仁们细读。

第一章:总论——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城镇化

为什么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30多年的经改,本质上乃是产权制度之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种田的权利还给了农民,改革开放把经营企业的权利还给了个体。按照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观点,即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历史上私有产权早就存在,但这种举国系统性改革产权所有制历史上不曾有过,它使得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了走向商业化道路的基础,从而也彻底地改造了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下的社会结构。这一改造的核心则是围绕产权制度而开展,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概括,即从权力等级划分到私有产权的改革,解放了人的生产力,带来了市场经济,创造了社会财富。

私有产权是商业化的前提,没有产权的独立就无法实现资源的转移与交换,合作与生产;另一方面看,产权之独立也是法治化社会之基础,没有对个体产权的尊重,民主社会便无法开展,这也正是黄仁宇先生提出的数目字管理之体现。只不过黄先生之不同在于,他提出数目字管理的出现则需要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和相关法规系统的支持,而中国的法制系统与经济制度则是在变革之后逐步实现的。到底是先有法制后有产权,还是先有产权后滋生法制?孰先孰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产权的维护和巩固必须要有法制系统支撑,要有相应的法律来保护个人产权。如果个人产权得不到保护,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与法规无法跟进,市场经济的效果会走向其反面。按照张五常观点,私有产权受到损害就会出现“租值消散”的效果,那所谓的“无形之手”会因为财产归属无法清晰量度而失去效力,创造社会财富机制便会戛然而止。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前30年实为私有产权的形成与发展的30年,产权的变革让中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这些财富的持久存在和稳定,甚至再创造,就需要对产权制度进一步巩固和维护,也就是要强化支撑市场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法治系统,否则一切的繁荣会因为产权得不到保护而出现财富消散。

目前,中国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如部分央企行政垄断产业导致的“挤出效应”,从而逼退民企使其走向破产倒闭的边缘。行政垄断下房地产的一股独大,权力寻租泛滥,权贵资本主义横行,实业根基被摧毁,企业家精神丧失,将整个中国30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拉入到低谷,其本质乃为保护产权的法治系统出现问题。当个人或企业的产权得不到保护,没有站一条公平竞争的起跑线上时,社会财富将会消散,经济衰退便是结果。

为此,我们要确立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中国近30年的繁荣主要为工商业之繁荣,其根本在于法治系统鼓励和保护个人财富的创造与追求,这才有无数不断拼搏与奋斗的企业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中国乃为一农业大国,地区差距尤为不平衡,中国的农业落后直接制约了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如果中国农业的问题不解决,走不出传统农业的坎,中国的城镇化只不过是一场梦,一世空。

一个拥有八亿多农民,且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将其进行商业化改造,改变其低效落后的现状,僧多粥少必然即成现实,城镇化搞到最后就成了贫民窟,如农业专家温铁军所言:“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国家。”

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要改造传统农业,然其改造的方向依然是技术层面的产出投入之说。中国农业的改造不是技术之问题,从宏旨上看乃为农业商业化的改造,是将中国传统农业的资源要素流动起来,通过市场化方式改造为现代化农业,这是中国城镇化之核心问题,这核心之核心是产权。

中国农业产权制度的改造,要从过去30年的产权改革转变为产权的保护上去,这种保护不仅仅是狭义上法律或道德层面上对农民财产侵犯的谴责,而在于从产权与商业系统之间的逻辑层面,即有了对产权的保护才有对农业商业化改造的入口,才会有产权的转移和市场化交换,才能将农业资源要素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才能发展成所谓的现代农业,这才是城镇化的入口,本书的宏旨正在于此,即:在产权的基点上推进中国的城镇化!

TOP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3.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