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美国主流报刊中的北京社会形象
美国主流报刊中的北京社会形象


美国主流报刊中的北京社会形象

作  者:张颖

出 版 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75.00

I S B N :978780232845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政治  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随着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被美国主流报刊广泛报道。本书采用文本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0年以来的关于北京的所有报道进行了领域归类、倾向性分析和内容分析,展示了美国主流报刊中的北京社会形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TOP作者简介

张颖,博士,美国丹佛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论坛》杂志编辑。长期从事中国外交、美国外交的研究。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合著3部。主持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主持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和教育部课题。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当代世界》、《世界历史》、《国际论坛》、《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中共党史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文摘》、《作家文摘》等全文转载。

TOP目录

绪论()

第一章国家形象与北京形象()

第一节形象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北京城市形象()

 

第二章《纽约时报》对北京形象的

认知与塑造()

第一节样本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对北京的关注度分析()

第三节对北京报道倾向性分析()

第四节报道领域和内容分析()

 

第三章《华盛顿邮报》对北京形象的

认知与塑造()

第一节样本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对北京的关注度分析()

第三节对北京报道倾向性分析()

第四节报道领域和内容分析()

 

第四章《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北京形象的

认知与塑造()

第一节样本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对北京的关注度分析()

第三节对北京报道倾向性分析()

第四节报道领域和内容分析()

 

第五章报道规律比较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美国三大报纸报道特征和规律比较()

第二节美国三大报纸中的北京形象()

第三节中国主流媒体关于北京形象的报道()

第四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TOP书摘

美国主流报刊中的北京社会形象绪论绪论〖1〗研究意义北京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全球传媒巨头国际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这样评价北京:“也许你是这里的常客,也许你还是第一次造访,不管怎样,你会被北京——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所深深吸引。”霍增龙、周大海编著:《魅力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北京也是首善“首善”这个词出自《汉书·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是说要教化全国,必自京师开始,京师应当为天下各地之楷范。之区,就是指天下最好的地方。

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是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某一国家、某一城市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建构主义为形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认为形象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建构性是形象的根本属性。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或者城市的综合实力,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城市的实际状况,形象具有可塑性,是被建构的产物。新世纪以来,国家间的交往互动、城市间的交往互动越来越被置于大众传播之下。国家形象、城市形象的建构更多的是在大众媒介的参与下完成的。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媒介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媒体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美国,新闻媒体是“第四种权力”,尽管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持有人的左右,但它仍然对广大读者的政治取向和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Ulianne Schultz,Reviving the Fourth Estate:Democracy,Accountability and the Med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1-22在对外政策方面,媒体起着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媒体会直接影响总统的态度;另一方面,媒体会间接地吸引公众对某个事件的注意。夏尔-菲利普·戴维、路易·巴尔塔扎、于斯丹·瓦伊斯著,钟震宇译:《美国对外政策:基础、主体与形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9页。美国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同时,美国媒体在国际传媒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这些媒体的报道也影响着美国社会对北京的了解。

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对大量数据和历史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之后,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美国民众对外交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的基本知识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无知。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页。因此,一般公众对外交事务的了解大都是从新闻媒体而来。媒体可以说是影响民众去关心什么议题以及形成何种意见的重要社会工具。David LProtess & MaxwellMcCombs eds,AgendaSetting:ReadingonMedia,PublicOpinion,andPolicymaking,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91,转引自韩召颖:《美国政治与对外政策》,第378页。正因如此,新闻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战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对公众舆论都十分重视。在国务院内设有专门收集、分析公众舆论的办公室,定期向总统和国务卿提出分析报告,作为政府决策时的参考。”赵学功:《当代美国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页。

一方面,公众不能亲历国际热点事件,而只能通过媒体的新闻报道了解国际社会,即媒体提供的信息是公众认知世界,在头脑中建构“我们”和“他们”的重要基础DouglasKellner,MediaCulture:CultureStudies,IdentityandPoliticsbetweentheModernandthePostmodern,London:Routledge,1995,pp25-32;另一方面,新闻并不是社会现实的镜子,而是强行聚焦某一方面的报道。WalterLippmann,“PublicOpinion”,DavidLProtess&MaxwellMcCombseds,AgendaSetting:ReadingsonMedia,PublicOpinion,andPolicymaking,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91媒体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公众观点。

对材料的分析主要依据媒体的“议题设定”(agendasetting)理论。关于媒体何以能够塑造一国形象并对政府决策发挥影响,科恩最早提出了“议题设定”的观点,即媒体虽然无法控制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观点、不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对新闻进行过滤,通过选择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而设定议题,公众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事件或政策上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公众意识和对政治事务的认识。换言之,对于公众,包括政治精英来说,“真正起作用的政治地图是由记者和编辑绘制的。BernardCCohen,ThePressandForeignPolicy,Princeton,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63,p4

“议题设定”理论后来得到证明和发展。麦克库布斯和肖的实证性研究显示,媒体报道的重心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MaxwellEMcCombsandDonaldShaw,“TheAgendaSettingFunctionofthePress”inDorisAGraber ed,MediaPowerinPolitics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QuarterlyInc,1984,pp63-72这说明媒体不仅能设定议题,而且能影响人们对这些议题认识和关注的程度。媒体设定了哪些议题并对其给予多少关注将引导公众去更注意一些问题,同时忽视另一些问题。正如里普曼所认为的那样,当媒体过分强调某事件或政策时,公众可能形成某种“虚构意识环境”,让媒体所强调的片面代替完整的真实画面。Walter Lippmann,PublicOpinion,NewYork:Harcourt,Brace,1922,(reprint,1998,NewBrunswick,NewJersey:TransactionPublishers),p25而一旦某种认识模式形成了,人们会对相反的一面视而不见,于是很容易对一个国家形成“明显的态度倾向”。HowardJWiarda,American,ForeignPolicy:ActorsandProcesses,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1996,p81

媒体通过有选择地强调某些社会现实,弱化其他部分。如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内政治选举的解读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政府决策者对两国关系的审视和定位。“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了解国外舆情的解读视角,对为本国营造正面的国际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报刊是最传统又是最重要的新闻媒体的平台,尤其是在理性思考方面,其他媒体无法替代它的功能。美国的主流媒体都有相关的网站,有电子版,且即时更新。主流报刊以其在权威性、公信度、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对建构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城市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电视已经成为公众主要的新闻和信息来源,但却不可能取代报刊的地位。电视新闻关注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内容却表面化,而报刊在整合不同的事件并将它们连结成为一个故事的能力要比电视新闻强。报刊还能提供较为详细的背景分析,报道的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据美国报纸协会(NewspaperAssociationofAmerica)2012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美国报纸网站在2011年第四季度的访问量已经达到每月111亿访问用户,同比2010年增加超过六百万。”数据还表明,“在45—54岁的人群中,访问报纸网站的网民已达到67%”。该协会CEO还称,“70%家庭收入达到60万美元的网民会浏览报纸网站,而将近75%收入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会访问报纸网站。”MarinaHendricksGrowthTrendContinuesforNews-paperWebsites;MoreVisitorsStayedLongerinQ42011vs2010[EB/OL],2012-04-05。转引自《美国媒体眼中的中国人权问题——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为例》,《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98页。对那些从来没有到过中国,没有亲历过中国的社会和真实生活的美国民众来说,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报道。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美国三大主流报纸,是在美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媒介,其主流报纸地位已经为世界新闻界所公认。中国学者李希光曾经指出:“世界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所谓中国的声音最终还是美国的声音。因为中国的声音最终还是要通过美国媒体来体现,中国的形象就是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访问日期:2003年12月26日。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世界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媒体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无疑,美国媒体对世界舆论具有压倒性影响。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美国媒体中。

北京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加强对北京形象的研究既是出于北京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美国媒体对北京形象的认知与塑造直接影响到国际社会对北京的舆论导向。研究美国主流报刊对北京形象的认知与塑造有助于了解北京作为世界城市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对于北京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形象,让世界了解一个真正的北京,提升北京城市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力图根据一个特殊视角的认知体验,通过剖析美国主流报刊对北京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批评和提出的建议,更好地促进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3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