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

作  者:王铭铭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 书:文史新论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1080534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社会科学  社会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TOP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人类学家。1985至1987年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毕业。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国伦敦城市大学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访问学者(台湾)。

TOP目录

前言 

致谢 

 

上篇 

 一 作为超社会体系的文明 

 二 文明,及有关于此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观点 

 三 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 

 四 再谈“超社会体系” 

 五 三圈说——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社会科学 

下篇 

 六 与两位英国人类学家谈“作为世界的华夏” 

 七 文明的宇宙观形态:方位、季节与他性 

 八 士、文章与大一统 

 九 宗教抑或文明:对一场概念剧场的“注疏” 

 十 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 

 十一 “中间圈”与罗马神话之外的社会科学 

 十二 《西方作为他者》书后·对中国之山的几个印象 

 十三 所谓“海外民族志” 

 十四 文明、“超社会体系”与中国 

 十五 师从先辈与借力外人——中国现代文明认同中的自我与他者 

 

参考文献

TOP书摘

十一 “中间圈”与罗马神话之外的社会科学 

  我已多次谈及“三圈说”及“超社会体系”。“超社会体系”兴许比较易于理解,它指一种对于经验事实的看法,其直接所指乃是诸多被“识别”为社会的体系,在历史上产生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构成一个更大的“社会体系”。而“三圈说”则似乎相对隐晦。我曾以“三圈”来形容作为“世界体系”的中国,尤其是曾以之为架构梳理国内外涉及“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史、社会学的成就。然而,到底何谓“三圈”?除了学术史依据外(我认为中国人类学曾系统研究过汉族、少数民族与外国人,应基于这一“历史遗产”重新思考学科的基本观念),作为被研究“对象”,三圈在“事实上的所指”为何? 

  以核心圈、中间圈及外圈来形容近代之前的中国,强调其构成了一个世界,这并非意指一个完成了的天下,而是说这是有天下视野的世界,一个充满着纷繁的前后、左右、内外、上下关系的国度,其视野与活动,并不局限于己身所处的“社会”,而超出于它,广泛包括了种种世界活动和宇宙论意义上的中心与四周关系,兼容了多个社会、多个文明。 

  相形之下,20世纪以来的中国则似乎长期陷在一个困境之中:另一个“天下”(即华勒斯坦笔下的欧洲中心的世界体系)带着它的诱惑力东征;甘愿或不甘愿地接受了这一体系的中国,将己身投入到国族——严格说来,国族是近代之产物,但在理想追求上却与历史久远的西方“团体格局”密切相关——的营造运动之中,虽然意识到要真的“适应”这个新世界,便要接受它的新规则和新学术;但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世界,更没有意识到放弃自己的世界,等同于放弃自己赖以处理社会间、文明间、民族间关系的世界智慧。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78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25.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