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生死功课
生死功课


生死功课

作  者:[美]早崎绘里香(Erika Hayasaki) 著

译  者:姚芸竹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5024279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  哲学/宗教  哲学知识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当诺玛·鲍伊决定在新泽西州的一所大学开设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时,她没想到,几年后,这门叫“透视死亡”的课程会成为肯恩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等待听课的预约记录甚至排到了三年后,其受欢迎程度,唯有“人类的性”这门课可以比拟。

  这是一门不同凡响的课程。诺玛带着学生去公墓上课,实地考察验尸房,造访州立监狱,拜访临终关怀中心,参观殡仪馆,写生前遗嘱和遗愿清单,直面死亡的真相。

  在这个深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中,那些在复杂而痛苦的问题中挣扎的学生:有自我毁灭倾向母亲的女儿,有精神分裂症弟弟的兄长,想从帮派生活中彻底离开的青年……他们在诺玛帮助和引导下,从倍受折磨的生活中逐渐解脱出来,重塑性格。

  在这场心灵的旅程中和诺玛邂逅的人,他们学到了人生最核心的课程:怎样跳出自我寻找目标,怎样为生活注入意义,缓解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著名记者早崎绘里香花了四年时间、上千个小时观察跟踪诺玛的课程和学生们,她的专业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见证记录诺玛如何引导四个问题学生,从支离破碎的家庭环境中走向幸福,也带着我们一起走过一段富有智慧、同情心的难忘的旅程。

TOP作者简介

  早崎绘里香:一位获奖记者,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文学新闻系助理教授,给本科生上一门叙述性报道的课。她曾在《洛杉矶时报》做过9年重大新闻和主题报道,写作超过900篇文章。她获得过《洛杉矶时报》最佳写作奖、美国新闻评论家协会的突发新闻奖、美国星期天特别评论家协会的描述性专题报道写作奖。

  她还未洛杉矶的Write Girl以及纽约的Girls Write Now做义务写作指导。这两家机构都是非营利组织,为十几岁的女孩们开办由专业女性作家授课的每周或每月的写作训练班。

TOP目录

前言 告别信   _1


第一部分 死亡的秘密

 一 教授   _003

 二 诺玛?琳恩的生命故事  _020

 三 倒退键   _043

 四 小男孩   _059

 五 奇怪的行为   _070

 六 救赎   _092

 七 扳机   _116

 八 绝望   _129

 九 兄弟   _159

第二部分 生命的课堂

 十 自新   _175

 十一 乔纳森   _193

 十二 凯特琳   _197

 十三 服务   _201

 十四 路障   _209

 十五 分手   _219

 十六 顿悟   _225

第三部分 期末考试

 十七 自驾游   _232

 十八 根茎   _240

 十九 生命历程   _253

 二十 生日   _258

 

后记   _265

关于本书的一点说明   _270

附录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 _273

关于作者   _275

TOP书摘

序言

  诺玛喜欢公墓,能够对着石头墓碑上的墓志铭深思几小时,或是花很长时间将一个陌生人的墓穴旁新种草皮的泥土踩实。如果她有充足的空余时间,她可能会带几本朱迪·皮考特的小说到公墓来读。当她在一个陌生城市旅游的时候,诺玛认为造访当地的公墓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她会给公墓留影,把它当作一处旅游景点。她相信,公墓讲述着历史书无法记录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埋在我们脚下的、被忽略而未能被充分利用的另类课堂。正因如此,对她而言,不时地在这样的课堂里上一堂课是很有意义的。

  一个夏天的晚上,她带领学生们来到位于新泽西林登的罗斯代尔和罗斯希尔墓园。这座墓园的周围有一家拆车场、一座校车停车场、一个卡车修理店、一座仓库和一家名叫“无价碑”的墓石公司。黄昏来临的时候,在墓园旁边那条静静的路上,学生将他们的车排成一排,就好像参加葬礼的人群一般,鱼贯进入墓地。如果没有这堂课,整个墓园在这个时候会是空空荡荡的,除了几只麻雀、蟋蟀和乌鸦。诺玛计划在这里进行一场关于生物学意义上的濒死内容的讲座,她此前已经提醒同学们,做笔记非常重要,期末考试会有相关的问题。

  诺玛驾着她那辆马自达小型银色面包车,满载着学生,姗姗来迟。 “大家好。”她大笑着向同学们挥手打招呼。诺玛和她的学生们开玩笑地将她的面包车称作“聚会大巴”(Party Bus),因为这车常常送学生们到监狱、葬礼家庭、临终关怀中心、精神病院和停尸房。车的防撞杠上写着“美国需要一位女总统”,车里的地上和座位上散落着红色荧光笔,一包没打开的玉米片,一打小绒毛兔,一张Ce]tlc Thunder的CD,一张百老汇音乐剧《发胶明星梦》的录音版CD,一捆用纸包住的稻草。

  诺玛像一位祖母级的仙女,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只见她跳出车,急匆匆赶往墓地。她走路的样子左右摇摆,带点儿削肩。她两脚向外大步甩开,好像是上下翻飞的翅膀。

  “一个好的墓园,没有什么可以比拟,对不对?”她说着,向每个人扫视一圈。

  今天与往常大多数时候一样,她那长长的黄铜色的头发披散下来:在潮湿的天气里头发打卷儿,她偶尔也会把它绑成马尾。她的眼睛在光线下会变色,就像带斑点的黄玉一般,她脸上的皮肤微微泛红,手臂和脖颈更多是古铜色,带一点儿晒斑。她的甲状腺功能似乎不佳,导致她很容易增重而很难减肥。由于时间紧张,她几乎不吃东西,常常依赖咖啡店的无糖冰拿铁过活。她有着梨形的身体,长得也漂亮,结实的身形承载着她那温柔的性格,也算相得益彰。在不工作的时候,她穿得很休闲:长长的百褶裙,适合走路的人字拖,绿松石镶银的首饰,还有骨色的饰品。工作的时候,她有时穿得好像是随时要去参加葬礼一般,不过她确实不时地要在工作之余参加这样那样的葬礼,黑色的半截裙,黑色上衣,黑色袜子,黑色高跟鞋。为了缓冲一下整体色彩,她会加上一条鲜艳的围巾。

  今天她穿着粉色衬衫,外罩黑色羊毛衫,配一条凸显曲线的黑色裤子,深红色的口红和一只绿宝石手镯。她的钥匙又多又沉,好像一个人保管着好几个人的钥匙一般,因而走路的时候总是有钥匙晃荡的声音。她还有许多的会员卡,包括宠物及动物爱好者拯救协会、位于佛蒙特州布拉特尔鲍罗的布鲁克林纪念图书馆以及曲线女性健身俱乐部。

  “知道吗?”她的声音富有韵律,听起来像是歌唱家的假声, “街对面就有一家火葬场。”她对学生们解释说,那里就有焚尸炉,她还建议学生们哪天可以去对面逛逛,自己去看个究竟。

  教授引导每一个人进入墓园,摆正墓碑上的玫瑰,扶稳有些歪斜的围栏和旗帜。蒲公英和三叶草在地面上蔓延生长,诺玛开始对深埋在地下的亡灵默哀致敬。

  公墓分成几大块相邻的区域:华人墓区、西班牙人墓区、乌克兰人墓区、俄罗斯人墓区以及希腊人墓区,与这个社会的分割十分相似。

  在华人墓区,一座高高的牌坊上写着“大中国城社区协会”,打磨过的粉色或亮灰色的墓石,有些几乎与冰箱一样高,一排排地延伸过去。墓石的表面上镌刻着复杂的竹叶设计和横排的中国文字设计,也有一些刻英文的,ill,Low,Lam,Lau,Chung,Wong。Kong这些中国姓氏。墓石的顶上会放一些小小的红色石头,好像是一种特殊的祭品一般。 那是1995年4月的一个星期三,清晨7点刚过,一个男人钻进了租来的莱德卡车,离开庞卡城上了路。他理了个板寸头,捡长得像葫芦,长窄的鼻子带点儿钩。他的T恤上印着林肯的头像,还有一句拉丁文标语“SIC SEMPER TYRANNIS'’(暴君应得如此)。这人连续开车1小时45分钟,直至停在一家婴儿日托中心边上,他锁上车门,径自离开,任由炸弹的引信在卡车里嘶嘶作响。清晨9点02分,卡车爆炸了。 那一年,我16岁,还在华盛顿州林伍德市读高中。爆炸的耶一天,我和几个同学早早地离开校园,我仍然记得自己坐在一个朋友家里的地毯上看电视,目睹了2000英里之外的俄克拉荷马城劫难。新闻里不断播放着消防员怀抱一个血乎乎的婴儿的画面;在艾尔费雷德·P.默拉联邦大厦的废墟上,布满了血管一样的管道和电线。在这次袭击中,168人死亡,包括19个孩子。但是,这些逝去的生命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动我。因为,那一刻,那一天,发生了对我个人而言更为震撼的事情。

  同样是在1 995年4月的那个星期三,同样是在凌晨,就在蒂莫西·麦克维开车上路前往俄克拉荷马城之前几个小时,另一个人也正一路从我家附近向着啸松公寓驶去,我当时的家离这幢公寓只有几分钟车程。这幢公寓的265号房间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我的高中同学桑吉塔·拉尔。开车驶近的人,叫作詹姆斯·育空·麦克雷。他有一支枪,还有一颗破碎的心。他穿黑色衣服,戴一顶黑红色绒线帽。刚过凌晨4点,他驶近了啸松公寓。

  桑吉塔当年16岁,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红润的胖嘟嘟的脸颊,长而柔顺的黑卷发上抹着椰子油,看起来仍像个小孩。那一天,她本该像往常一样,涂着和指甲油一样颜色的口红,穿着比她5英尺身材起码大四码的牛仔裤,卷着裤脚,系着长腰带,来学校上课。那天早上很冷,她可能还会穿上件亚特兰大猎鹰队的毛衣,套上军绿色皮外衣,蹬一双白色球鞋,匆忙赶来上第一节课。 。

  她家从斐济岛上搬到我们这个距西雅图以北22分钟车程的郊外小镇。前一天下课后,桑吉塔曾经带我来到停车场,指给我看她的生日礼物,那是一辆白色的轿车,她说我们很快就能一起兜风了。她甚至吻了一下车窗玻璃,在上面留下一块红莓色的印记,然后我们拥抱告别。她的单亲妈妈在华盛顿州瑞德蒙德的任天堂美国总部工作,每天上早班,用省下的钱买了这辆车。那一天的凌晨,911接到第一个报警电话的时候,她妈妈已经在公司上班。

  凌晨4点18分,一位自称桑吉塔的女性打来紧急求救电话,称她听到有人在敲击她的窗户。她说这个人正试图破窗而入。一位邻居听到声音,也醒了,好像有玻璃破碎的声音,还有木板撕裂的声音,或者是铁钉猛地拔出的声音。这位邻居向窗外望了望,什么也没看见。

  然而就在此时,入侵者已经爬入265号房间的窗户。911电话突然断了。接线员试着打回去,却只有答录机的声音。一队警察立即被派往啸松公寓,去调查这桩正在发生的入室抢劫案。

  我们知道他有时会打她,我们也努力说服她离开他。她有一次曾经躲藏在我和母亲、弟弟一起住的公寓里,就是为了逃避詹姆斯。詹姆斯比桑吉塔大5岁,没有像我们一样上学,却经常将桑吉塔从学校带出去。他残忍怪异,有一次,他说服桑吉塔的一位朋友试用他的烫发配方,结果他使用的却是奈尔脱毛膏。

  全世界的人都在电视和照片上看见他只穿着内衣、在小艇中发抖的身体。后来,有些人还跟他打招呼: “嘿嘿,你就是那个没穿衣服的小伙子!”似乎其他获救的人都没有像他那样在恐慌中脱光衣服,但在那一刻,他唯一的想法就是让自己越轻越好,这样才能够游出去,游得快,才能够生存!

  后来的几个星期,美国各地的人们给他寄来了夹在《圣经》中的信件,信中写着:“恭喜你还活着!”几十个像我这样的记者则不断地问他同样的问题:“死里逃生是什么感受?这事件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觉得很难回答,他总是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想到了,我再告诉你。” 还有人想知道,他是否找到了上帝。但比尔认为,他自己从来没有与上帝分离。在那一刻,并没有什么突然间的天启,也没有一刹那的觉醒,更没有什么明显的重生。对他来说,似乎最烦恼的事情就是,除了讲上一句“我再也不会为堵车这类的小事紧张出汗”之外,他居然想不出什么豪言壮语来形容他那令世界震惊的逃生一刻带来的伟大意义。他微微地笑了一下,好像他也知道这句话是多么地不够用。

  我与比尔说再见,来到了冷冰冰空荡荡的长岛火车站,找了张椅子坐下。下一趟车是一个小时之后。我打开电脑,开了一个新文档,坐在那里想了一会儿,记起了诺玛向全班布置的功课:“无论此刻你在听到我这番话的时候,脑海里想到什么,都请写下来。”

  于是我就开始敲键盘:“亲爱的桑吉塔……”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74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73.3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