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作  者:唐鸣,陈荣卓,梁东兴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定  价:65.00

I S B N :978780768105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政治  政治/军事  中国政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现代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发育的双重需求推进下,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不断发展,日益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为此,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健全基层民主管理、促进基层群众依法自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目标。可见,以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推动农村民主管理不断深化,不仅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也成为时代发展提出的阶段要求。
《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逻辑机制战略》在全面审视和系统梳理农村民主管理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建构设计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并结合发展实际提出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发展战略。探讨和回答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重大理论问题,为农村民主管理实践提供理论解释和论据支持;探讨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机制,为健全农村民主管理提供制度选择;探讨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政策与策略,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
话,这其中又有多少可以避免发生?怎样才能一直做情绪的主人?如何才能在保护自身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为大众读者生动阐释了各种重要情绪的起因、表现形式、作用、管理方法,并针对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情绪问题提供合理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情绪,从而学会将情绪转化成积极的力量,更加智慧地面对人生。

TOP作者简介

   唐  鸣  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之一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特别是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在此领域,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村民自治面临的新问题及法律制度建设”、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部级科研重点项目“农民工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保障”、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部级科研重点项目“农村法律服务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br>
    陈荣卓  法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社会治理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研究。<br>
    梁东兴  法学博士,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改革等。<br>

TOP目录

   上篇 农村民主管理的逻辑基础<br>
    第一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推进动力<br>
    一、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br>
    二、农村民主管理的推进动力<br>
    第二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主体特征与社会基础<br>
    一、中国农户的嬗变与行为特征<br>
    二、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与特点<br>
    第三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历史探索与经验启示<br>
    一、农村民主管理的历史进程<br>
    二、农村民主管理的总体成效<br>
    三、农村民主管理的经验启示<br>
    中篇 农村民主管理的机制建构<br>
    第四章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br>
    一、村民自治发展现状与实践困境<br>
    二、推进村民自治的两委互动机制<br>
    三、完善村民自治的外部培育机制<br>
    四、优化村民自治的内部运行机制<br>
    五、健全村民自治的综合保障机制<br>
    第五章 构建扩大农民群众参与为导向的乡镇治理机制<br>
    一、乡镇治理现实困境与改革方向<br>
    二、构建乡镇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br>
    三、完善乡镇治理的社会维稳机制<br>
    四、健全乡镇治理的综合保障机制<br>
    第六章 构建完善政社互动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br>
    一、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总体状况<br>
    二、构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机制<br>
    三、健全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br>
    四、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的保障机制<br>
    第七章 构建保障农民权益为导向的农村依法治理机制<br>
    一、农村依法治理与农民权益保护<br>
    二、村民有序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br>
    三、乡村良性互动的法律保障机制<br>
    四、农村依法治理的综合保障机制<br>
    下篇 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战略<br>
    第八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新进展和新成就<br>
    一、法律体系初步形成<br>
    二、组织体系日益健全<br>
    三、制度机制不断创新<br>
    四、内容体系逐渐丰富<br>
    五、保障条件显著改善<br>
    六、基础地位日趋巩固<br>
    第九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br>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主管理出现真空<br>
    二、工业化发展迅猛,管理体系难以整合<br>
    三、信息化程度提高,干群能力凸显不足<br>
    四、社区化服务推进,物质保障有待加强<br>
    五、行政化管理加重,体制机制错位失调<br>
    六、法制化建设滞后,制度建设亟须优化<br>
    第十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对策<br>
    一、扩大有序民主,健全三级联动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br>
    二、强化公共服务,完善多元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体制<br>
    三、推进城乡一体,构建融合统一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br>
    四、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多元投入的农村社区建设机制<br>
    五、激发社会活力,建构同心多圆的农村民主管理生态<br>
    六、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战略<br>
    鸣 谢<br>

TOP书摘

上篇:农村民主管理的逻辑基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余年悠久的发展历史,自从西周城乡分野以来,城市成为统治者的聚居地和对乡村统治的堡垒,留在乡村的居住者则处于受剥削被压榨的残酷命运。因此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漫长时期,不仅建立真正的农村民主一直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就连基本的民生问题也难以解决,以至于中国的农民常常成为反叛城市的“暴民”。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无疑是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90余年来,中华民族完成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不仅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中国人民民生问题基本解决,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也日益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民主的发展必然是广大人民自发追求和推动的结果,但是中国共产党无疑在这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发挥了指路带路铺路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十八大不仅再次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还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提出了进一步的方向和要求。事实上,经历了“大跃进”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混乱的挫折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党的每一次代表大会都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过详细要求。这些要求归结起来,核心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是人民的共同要求,也无疑抓住了民主建设的关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明确提出,“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决定还要求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亿农村人口的大国发展农村民主绝非易事,由此民主制度化的建构内容和方向始终难以取得共识,以至于如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农村民主管理实践也因此不尽如人意。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摸着石头过河”与搞好顶层设计有效统一。为此,本篇试图站在国家与社会的宏大视野上,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推进动力、主体特征、社会基础、历史探索、经验启示等进行较为详尽的探索,以期通过全面的审视反思和系统的梳理总结揭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发生与发展的内在机理,厘清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践基础与发展进路,从而为其他相关具体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原初支点。
中篇:农村民主管理的机制建构
当下中国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发生和发展于现代化背景之中,这是我们考察中国农村民主管理实践脉络及制度变迁的基本背景。因此,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研究不能离开对整个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具体实践等等因素的考察。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制度作为一个外在的规制工具,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农村民主管理实践中内生的经验规则提升。依据这种逻辑,制度主要是成为了一种规制或规范农村民主管理的工具,而不是将农村民主管理本身的建设或推进作为研究目标。由此导致其内在逻辑是仅仅将制度作为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和外于农村民主管理的法律现象和事实,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客观地分析”。在我们看来,我国三十多年来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是现代国家在乡村社会建构的历史逻辑延伸和现实发展需要,更是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和保障,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不仅是一个规制和整合的概念或工具,通过健全制度解决现实农村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此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和谐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实践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和值得分析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其制度本身就处在生长、建设或建构之中,新的有效的完备制度并没有形成,各个民主管理机制之间的运行还处于不断的磨合和完善之中。那么,如何对多年来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现实运行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以更好地促进各民主管理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则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本篇始终将农村民主管理改革实践及其制度建设置于农村及整个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中,置于中国农村及我国整个社会急剧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之中,置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革之中,置于城乡统筹及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之中,力求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农民群众的需求,致力于构建与农村开放、流动及市场化、多元化、复杂化相适应,满足农民民生、民权和民主需求的新型农村民主管理体制与制度体系。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关键就是要建立并整合农村民主管理的四个互动机制,即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构建以扩大农民群众参与为导向的乡镇治理机制、构建以完善政社互动为导向的农村社会组织机制和构建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导向的农村依法治理机制,并在实践探索中紧紧围绕村民自治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发展的核心、农村社会组织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提升的基础、乡镇治理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扩展的趋向以及农村依法治理机制是农村民主管理成长的保障等四个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下篇: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战略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提出“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重大要求。中共十七大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得到重大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日益扩大,内容体系不断拓展,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实践创新明显推进,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保障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凸显出一系列新的情况和不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民主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与群众不断扩大的参与需要不适应、传统的治理体制与人民参与治理的民主进程不适应,以及群众民主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与参与热情日益高涨不适应等。因此,当前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已经进入重在制度建设的新阶段,把成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探索建立新制度,以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推动农村民主发展不断深化成为时代要求。为此,中共十八大把“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决定》还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也是我党在公报中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此,正视和看待当前农村民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成长的烦恼”和“发展的困境”,进一步鼓励和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政策创新,完善和构建社会的自治管理与国家的社会管理相互贯通、相互赋权的基层治理机制,推进和实现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建立和形成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国家基层社会管理战略,则不仅是今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

第一章 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推进动力
现代国家建构和乡村社会发育的双重需求日益凸显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重大价值。然而,对于如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于农村民主实践不尽如人意。正如“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一样,要想找到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必须首先搞清楚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努力愿景以及农村民主管理为什么会发生,又缘何不断发展,从而厘清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逻辑基础。
一、农村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
厘清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需要首先讨论的问题。然而长久以来,学界不仅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缺乏明确界定,就连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含义本身的理解亦无统一的认识,这使得有关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争论始终众说纷纭。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应“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这无疑为我们建构统一的对话平台提供了权威依据。基于以上看法,从乡村民主治理的视角,我们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有序参与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议事协商制度和权力监督制度等,并逐一进行讨论。
(一)有序参与制度
广义而言,有序参与制度是指通过有序政治参与达至良好政治秩序的相关制度。其中政治参与和政治秩序是理解这一概念的关键。
首先,有序参与的核心是参与,即政治参与。所谓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1①。作为一种影响国家政治的行为,政治参与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至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城邦,经过伯利克里的改革,雅典城邦公民拥有可以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直接参与城邦决策的权力,国力因民众的积极政治参与日渐强盛,也因此被列宁称之为“当时最先进、最文明,最开化的国家”。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本质上只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则是源自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人民权利思想。这一思想从“二战”后西方学者对选举学和选举行为的系统研究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获得深化和拓展。因此,政治参与作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其产生是从选举研究发展而来的。作为对公共行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政治补充,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从而减少国家政治体系运作对“公意”的可能的偏离。尽管,西方政治学家提出的政治参与意在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掩盖了资本统治和金钱政治的实质。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是政治参与却从此牢固地成为民主政治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标签。1949年后的中国建立起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民主制度,实现了真正的、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身正是因为能够更广泛、更真实地容纳公民政治参与才得以战胜资本主义的。这既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势,也是它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共十八大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6.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