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阻力与助力之间:孙中山、蒋介石亲日、抗日50年
阻力与助力之间:孙中山、蒋介石亲日、抗日50年


阻力与助力之间:孙中山、蒋介石亲日、抗日50年

作  者:黄自进 著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丛 书:中研院学人文库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51082712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外国史    

标  签:历史  中国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中日一衣带水,相似的政情国情、利益诉求,使得双方的关系一直处于相携与相抗的矛盾变化之中。本书聚焦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阻力与助力,论述了中日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日本当局、学者与军方对华政策的演变,孙中山、蒋介石、犬养毅、吉野作造等人对近代中日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作者力图从正反不同视角,重新解读中日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近代中日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反思角度。

TOP作者简介

  黄自进,1956年生,台湾政治大学法学学士,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硕士、博士。曾任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学研究科访问学者、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研究科特别研究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教授等。现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兼任教授,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外国人研究员。

TOP目录

上部 近代中国的助力 

利用与被利用: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运动与日本政府之间的关系 3 

一、前言 3 

二、利益相通,敌忾同仇 4 

三、若即若离,关系丕变 12 

四、吴越同舟,愈趋疏离 19 

五、结论 27 

犬养毅与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援助动机的探讨36 

一、前言36 

二、辛亥革命前 36 

三、辛亥革命 39 

四、辛亥革命后44 

五、结论 47 

蒋介石在日本学习的一段岁月55 

一、前言 55 

二、国人赴日本学习军事之沿革56 

三、振武学校的教育 62 

四、野战炮兵第19 联队的实习74 

五、结论 82 

吉野作造在五四时期的对华文化交流89 

一、前言89 

二、威尔逊主义影响下的中日情势90 

三、吉野推动中日交流的肇因 95 

四、中日交流的曙光 98 

五、吉野的挫败及影响 102 

六、结论 108 

 

下部 近代中国的阻力 

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117 

一、前言 117 

二、革命前夕的情势误判 118 

三、革命初期的保皇外交 121 

四、革命后期的利权外交 124 

五、结论 126 

关东军与九一八事变:政治背景与战略设计为中心的探讨130 

一、前言 130 

二、“统帅权干犯”问题与日本军方的全面夺权 131 

三、少壮军人的整合与实践 134 

四、石原莞尔与关东军战略部署的锐变 137 

五、结论 141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日中政治动员与军事作战 146 

一、前言 146 

二、关东军的军事谋略 147 

三、东北军的回应与挫败 166 

四、结论 182 

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责任的探讨 194 

一、前言 194 

二、事变前夕的中日情势 194 

三、“不抵抗”政策的由来 202 

四、“四不”政策的实践 207 

五、结论 214 

犬养毅与九一八事变 222 

一、前言 222 

二、与国民政府的渊源 223 

三、对九一八事变的看法与立场 227 

四、密谋和平的经过 230 

五、谋和失败始末 233 

六、结论 237 

诉诸国际公论: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讨论(1931—1933) 243 

一、前言 243 

二、中日两国以及各国的反应 244 

三、行政院会议的折冲 255 

四、大会的裁决 266 

五、结论 275 

 

附 录 作者简历及著作目录 284 

一、简历 284 

二、著作目录 285

TOP书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辅车。地缘位置既近,双方往来互动的历史关系,自是绵延长久,毋庸赘言。不过,中日两国的近代关系史,却是错综复杂,时而相谐,时而相忤,非能一言以蔽之;只有以缜密深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始可见其端倪。例如,日本在19世纪面对西学东渐,为引进西学所创造的大量新词汇,至今已融为两国国民的生活知识用语。像是“政治”、“经济”、“法律”、“外交”、“会计”、“金融”、“财政”、“哲学”、“物理”、“化学”等词汇,无疑是两国国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也为两国共同汲取近代文明的历程提供见证。

  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转以留日学生作为培养国家政军干部的捷径。此一转变,无疑是时代风尚的反映。当时朝野人士多已体认到:传统中国文化已不足以抗衡西方,唯有以日本为师,借重日本吸取西方文化的经验,才可避免亡国灭种之虞。中国既以日本为师,1906年至1911年间,已先后有三万余名青年赴日求学。这批青年,多出身士绅家庭,本为中国社会的菁英,经日本文化洗礼后,乃成为中国改革力量的中坚。当中国的改革思想皆源自于日本,所有改革势力的领导人物皆出身留日,中国的走向必然与日本产生密切关系,对日本的情感当然迥异于他国。此一紧密的网络反映到现实,日本不仅积极干预中国内政,甚至是煽动中国内乱的祸首,但也曾经对中国的改革运动伸出援手。尤其孙中山在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过程中,日本除了采取压迫或阻碍手段以外,确实也发挥过支援的功能。从此观之,两国的恩怨,绝非单一方面可全盘概括。

  有鉴于此,本人在从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时,特别聚焦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日本所曾扮演过之角色。冀望能从正反不同的视野,借由相互交错检证的方式重新解读两国之间的互动关系之际,也期许能对近代中日关系提供新的反省角度。本书亦立足于此一观点,选录而成。

  本书依论述主旨不同,分成前后两部。前半部专论中日提携。首先,将近代中日关系史中,最能反映两国恩怨情仇关系的反清革命运动、以日为师的现代化运动,以及外抗强权内争国格的五四运动时期,列为探索标的。其次,依据此三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挑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孙中山、犬养毅、蒋介石以及吉野作造等四人,作为论述主轴。最后,以时势演变为经,四个代表性人物在其各自的时空环境中为具体落实中日亲善的所见所思及所行为纬,为近代中国追求国家改革过程中,日本所曾发挥过的支援角色提供见证。除此之外,两国志士在谋求亲善中所呈现的破绽,亦为研究线索。渠等倡导的思想与活动,何以自始即无从成为主导两国的主流势力?将尝试提供具体说明。“以史为鉴”,是历史的最大功能。本书的出版,除了向读者介绍本人耕耘近代中日关系史的所见所思之外,也期盼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指正。进而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能够“把握现在,策励将来”,为中日两国史学界培养共识继续努力。惟本书所收文章,撰写时间横跨1990年至2010年。在前后20年的学术生涯中,本人关心的焦点与写作风格难免因岁月增长,而有不同面貌的呈现。这使得即便论述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再者,所收论文虽然单独成章,各有主题,但在历史背景陈述上仍不免有所反复。这些缺憾,皆需读者见谅。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91页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