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作  者:甘阳,陈来,苏力 主编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 书:中国文化论坛

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108053039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为了改变时下我国大学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现状,应精心设计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些意见和建议无疑有利于开阔探索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

  甘阳、陈来、苏力主编的《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是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实录,不仅收入了会议论文,而且保持了会议中的现场提问、回答和讨论,力求再现思辨严肃而气氛热烈的论坛现场。

TOP作者简介

  甘阳,1952年生,浙江杭州人,文革中曾在北大荒下乡八年,1982年获黑龙江大学学士,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西方哲学硕士,2008年被中山大学聘为逸仙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出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任博雅学院院长,通识教育总监,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将错就错》、《古今中西之争》、《通三统》和《文明·国家·大学》。

TOP目录

总序

序一  大学教育与文化自觉

序二  对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期望

 

导言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缘起、目的与问题

第一场  关于大学人文教育的背景报告

  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

  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政策:回顾与展望

  问题与评论(一)

第二场  综合性大学的人文教育(一)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回顾与分析

  大学市场中的人文教育

  问题与评论(二)

第三场  综合性大学的人文教育(二)

  在“通识”与“博雅”之间——中山大学的试验

  武汉大学的人文通识教育与“国学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的创办

  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教育的大学公共课程体系——山东大学实施大学人文教育的一个切入点问题与评论(三),

第四场  科技型大学的人文教育

  文理贯通——大学教育的挑战和方向

  大学体制与通识教育关系之剖析

  清华大学恢复文科以来的人文教育发展

  一流大学:人文教育及学术环境

  问题与评论(四)

第五场  中国的法学教育与中国大学生的“服务学习”

  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限度

  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大学生与“当代新乡村建设”

  问题与评论(五)

第六场  艺术院校与人文教育

  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

  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

  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试论当今中国艺术教育的两难

  问题与评论(六)

第七场  人文教育:从中学到大学

  语文教育:从中学到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的人文教育实践

  问题与评论(七)

第八场  新兴大学与边远地区大学的人文教育

  新兴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的探讨与思考——以上海大学为例

  边远地区大学的人文教育——以广西大学为例

  问题与评论(八)

第九场  大学人文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制约因素

  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大学的人文建设

  全球化与华文知识生产——台湾高教界对TSSCI学术评鉴体制的检讨

  问题与评论(九)

第十场  圆桌会议: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体会

  从未名追求博雅

  从大一到大四:我的商学院时光

  在北大法学院的学习感受

  在北大读完本科之后——对大学教育的一点感想

  从北大附中到清华法学院——一个大一学生的个人感想

  问题与评论(十)——圆桌座谈

TOP书摘

  招生计划中介绍了,但早几年家长不知道“元培计划”,所以每年给家长、学生发信。这样家长和学生研究后,有些愿意的就进来了。动机呢?大部分就是苏力刚才讲的这种居多。学生就是这样来的。意思是说,学生不是按照成绩挑最好的,而是按照学生的意愿。

  第二个开什么课?“元培计划”和每个系对于前一年半应该上什幺课有个共同的设计。,进到系里以后,应该上什么课?不能和系里修的完全一样,因为前面它丢了很多东西,所以有些干脆就不上了,所以需要设计一部分课。前一年半的课,据我了解大部分不是专门开的,比如一个学生进了文科的“元培计划”,指定他要学中文系的五门课,不见得足给他专门开的,而是说他知识结构里应该有这门课,这门课可能就是人家系里专业学习里面正在上的一门专业课,你去参加一起上。我了解专门开的课比较少,大部分是这样的。

  怎么教和什么人教?我猜想和开课的情况一样。课本来不是为“元培计划”专门设计的,本来的教学计划和目的是什么,就按照这个去做。授课教员没有考虑班上有没有“元培学生”,仍按系里的原计划进行。

  许江教授问关于讲课育人的问题,育人是我们的传统概念。从前叫读书育人,教书育人,这是以前的概念。育人实际是个素质教育的概念,主要涉及到通识教育或大学教育的理念。因为通识教育或更放大说大学教育的理念,一般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品质,所以所谓育人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但是在西方或美国,大学的宗旨和理念里面会讲这方面的东西。你问所有大学的校长:你的大学的理念宗旨是什么?他一定会讲这一点。例如,哈佛讲本科教育的目标是educated person(受过教育的人),什么叫educated?“受过教育的人”什么意思?意思是明确说明,你除了专业学习以外,一方面要对其他不同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另一方面也要对自然、对社会、对价值、对传统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它认为通过这个可以形成培养人格和品质的一些功能,所以如果你要拿“元培计划”比较的话——它本来是要学美国的——它陈述的理念里面没有讲这一块,所以在实践里面它不会强调在这个意义上的育人问题。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38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2.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