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硅谷启示录1:惊世狂潮
硅谷启示录1:惊世狂潮


硅谷启示录1:惊世狂潮

作  者:甘本祓

出 版 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丛 书:硅谷启示录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110089354

所属分类: 大众新知(科普)  >  自然科学    

标  签:科普读物  科学史话  科学世界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地球在转,时代在变,众创热潮正出现,要当时代弄潮儿,《惊世狂潮》值得看。听一则小城故事,看一段美西溯源;寻一块他山之石,探一束创新基因。试一试Wi-Fi网,品一品无线城;访一访萨特堡,游一游天使营。淘金寻梦旧金山,硅谷探奇山景城;小马快递创奇迹,沉默道钉举世惊。那异国的风貌,那创业的艰辛,那叱咤的风云,那文化的底蕴,启迪遐思,发人深省……

TOP作者简介

    甘本祓,1937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美国硅谷山景城。微波技术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著、编、译有多部专业书籍,例如《现代微波滤波器的结构与设计》《微波单晶铁氧体磁调滤波器》《微波传输线设计手册》《电磁场与微波传输线》《微波网路元件与天线》《微波噪声源》《电磁场与波》《卫星通信技术》等。甘本祓也是著名科普作家,有许多科普著作,并多次获奖,例如《生活在电波之中》《茫茫宇宙觅知音》《超级间谍之谜》《信息社会向你招手》《给地球照相》《今天的科学》《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等。

TOP目录

序言
前奏
第一章 小城故事
第一节 北美第一城
第二节 素描山景城
第三节 天下第一网
第二章 美西溯源
第一节 历史的一瞬
第二节 惊世狂潮
第三节 沸腾的西部
后记

TOP书摘

序言

甘本祓先生的新作《硅谷启示录》在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面世,发出了一个讯号:侨居美国20余年的科普作家甘本祓已重归“故里”——祖国的科普创作界,再度耕耘于神州科苑。

甘本祓是一位专家型科普作家。193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微波技术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1959年大学无线通信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年,1979年调入电子工业部,曾先后担任微波通信处和卫星通信办公室负责人,后赴美国硅谷工作20余年。他热心科普事业,曾于20世纪70、80年代活跃于神州科苑,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的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参加1979年第一届中国科普作协代表大会和1984年第二届中国科普作协代表大会主席团,并任工交科普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多种报刊和丛书的编委。那些年,他奋力笔耕,常常一年中推出多本图书、写出多篇佳文,其创作总量已超过1000万字,广受读者喜爱,并多次获奖。例如《生活在电波之中》获“电子科普优秀作品奖”、“少年百科丛书优秀读物奖”、“国家图书奖”;《今天的科学》获“少年百科丛书优秀读物奖”。他还擅长写作科学散文,如《茫茫宇宙觅知音》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谁是电波报春人》获“世界通信年全国通信优秀作品奖”等。

我和甘本祓结缘于1980—1983年,在这期间我在中国科普作协会刊《科普创作》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我曾为他所写的散文《谁是电波报春人》《茫茫宇宙觅知音》中优美的文笔和诗人的情怀所感染。从此,我牢牢记住了“甘本祓”这个名字。一别20余年,不知音信,突然他运用娴熟的“信息”搜索技术,出现在我面前。知音重逢,其乐何如!一杯清茗,促膝长谈,说不尽的话题、叙不完的友情。由此,虽然中国与美国相隔半个地球之遥,若以“信息”为媒,仍能以夜当昼,“天涯若比邻”了。

旅居国外、封笔多年的他,对祖国科普界依然十分关心,创作热情未减。退休后,于2009年秋与神州科普界老友新知重聚,在我的邀约下不仅同意参加我们的“新视角科普系列丛书”编委会,而且与我商定了两个选题,《硅谷启示录》就是其中之一。

次年(2010年),他重修其成名作《生活在电波之中》,增幅两倍多,收入“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我曾在《大众科技报》著文《咫尺天涯皆有缘》予以评述。

在2012年10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为特邀代表的他被授予“荣誉理事”称号,这一终身荣誉是神州科普界对他的赞赏和肯定。

今年(2014年),除了这本《硅谷启示录》外,科学普及出版社已出版了他的《航母来了:从珍珠港到东京湾》(2014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2014年10月第1版第2次印刷);湖北科技出版社亦出版了他的《茫茫宇宙觅知音》新版,收入“中国科普大奖典藏书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他一年中同时推出两本新著,重现当年锐意创作的风采,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实堪祝贺。

在本书中,甘本祓就是以他学者的锐敏、丰富的阅历、精湛的思辨、诗人的情怀和优美的文笔向读者讲述着一个个动人故事、传播着一则则科技知识。

甘本祓在美国硅谷的核心地区山景城生活和工作了20余年,了解硅谷的沿革,熟悉当地的情况,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思维的沉淀。他为什么要创作《硅谷启示录》并在祖国出版呢?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美国产生“硅谷”的时代背景。

1980年,托夫勒的名著《第三次浪潮》指出,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的兴起,迄今已有200多年;现在人类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以微电子学、生物学、空间科学、海洋学、信息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工业群——信息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等,将取代传统的工业——钢铁、石油、汽车、铁路等的地位。新的技术革命将为未来社会带来三大特征:知识化、信息化、分散化。知识和信息将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将成为最重要的“工业”;而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趋向于分散,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终端,从事生产、设计、办公和接受教育等。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已经或将要取得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引起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巨大变化。

……

行云流水 作者在《小城故事》中,描写山景城景色的是“水”和“风”的咏唱:

一汪碧蓝的海水,穿过美国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向南溢来。亲着岩石、吻着草地、追着海鸥、伴着帆影,终于在海岸线公园岸边停了下来;没有喧哗、没有焦躁,似乎怕惊动林间闲步的麋鹿,打扰蜂鸟和鲜花的私语,影响天鹅与鸳鸯的嬉戏……

只带来一丝丝清新的海风,从海岸线大道登陆,掠过成行的棕榈、高耸的红杉、盛开的玉兰、青翠的银杏,向右、向远处的圣塔克鲁兹山(Santa Cruz Mountains)和迪阿布洛山(Mount Diablo)低矮苍茫的山峦吹去。轻柔的海风抚摸的这片沃土,正是硅谷的核心地段——旧金山湾区南湾的山景城。一座人口不足十万、土地仅有三十多平方英里的、默默无闻而又曾经轰动世界的小城。

促膝谈心 作者运用优美的散文诗似的笔触,谈天说地、旁征博引,将山景城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他就坐在你的对面,亲切、风趣地讲述着种种有关“硅谷”的奇闻轶事。

引人入胜 我们不能不为这样的文风所感染,而随着“风向”逐步进入了作者所解读的科学胜景。

1979年8月,周培源先生在《科普创作》杂志上发表文章《迎接科普创作的春天》,文中指出,“质量好的作品必然是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使它能够起到提高觉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造、促进生产的作用。要使我们的科普作品真正起到这种作用,就必须使科学与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1983年9月,《科普创作概论》(童道义、陶世龙、郭正谊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阐述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意义,并进一步提出:科普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三性的完美与统一”。我曾于1986年1 1月在《科普创作的三要素及其统一》中讨论了科普创作的三个要素——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达到科普创作的最高境界“三性的完美与统一”:“这三性之中,科学性是关键,是统帅,其他两性可以从科学性中生发出来,是科学的属性。这就是三性的统一。如果我们在写作时,弘扬了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崇尚事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传播了科学思想,同时在写作技巧上又挖掘了科学内涵的趣味,用科学的美去感染读者,这就是三性的完美。”

甘本祓的科普创作堪称“三性完美与统一”的范例甘本祓先生虽已年逾古稀。却仍勤于创作。祝愿他老而弥坚,福寿康宁!正是“书生老去雄图在,不信江湖有弃才”。

请允许我唱一首《好人一生平安》,作为本文之结束: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谁能与我共醉,相知年年岁岁/咫尺天涯皆有缘,此情温暖人间!

2014年9月18日

于北京平和斋

后记

其实,我在故乡四川,论长住,总共只不过10年——最初是从1937年春出生至1943年冬,然后是从1949年冬至1952年冬。可是,那却是父慈母爱、共享天伦的10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10年,也是硝烟滚滚、地覆天翻的10年。后来,虽然也曾有几次回到过四川,但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最长的一次。是1962年,因任教的大学迁移,在重庆的林园度过了一年美好的时光。不过,现在重庆和四川却已“分家”了(真不知道应当庆贺还是感到遗憾)。

故乡啊,故乡!为我留下过多少难忘的芬芳……

我记得老家房前的楠木林,也记得屋后翠竹成林的小径;我记得犀浦镇中山室的圆桌小凳,也记得桂府中张大干的水月观音;我曾在少城公园的纪念碑下呐喊,也曾在华西后坝的幼幼桥头沉思;我曾在武侯祠品味三国,也曾在草堂吟诵过唐诗;我曾在长顺街头转过糖饼,也曾在青羊宫前买过面人;我欣赏洞子口的凉粉和陈麻婆的豆腐,也欣赏小馆中的甜水面和小贩篮里的大头菜夹锅盔;我回味为哥哥姐姐传递情书时的天真,也回味与同学切磋习题时的执着……

我记得,母亲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也记得,我跟着父亲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一路唱下来,一直到把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唱成了《国歌》,我的童年也就结束了。

又过了两年,我就离开了成都、离开了故乡。本以为只是暂时的告别,终究会回去;但却未曾想到,居然越离越远,远到大洋彼岸来了。来到了美国的硅谷的发源地——山景城,而且一住就是20多年。那么,我为什么对山景城如此眷恋呢?

首先,是因为它能呼唤起我童年的回忆、故乡的情思……

它有许多地方“长”得像我脑海里的故乡。这里同故乡一样,有竹林清风,也有小桥流水;有长在院子里的橘子、橙子、柚子树,也有开在庭院中的菊花、桂花、蜡梅花;清晨,喜鹊在枝头抒情,松鼠在草地欢跳;傍晚,屋檐下有燕子归来,大树上有老鸹期待;特别是如今寓所旁,那高耸而笔直的红杉林,使我有儿时站在老家房前楠木林中的意境……

当然,喜欢这里不仅是它有类似故乡的景色,还有它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山景城市中心的卡斯楚街上的中国气息。可以这样说,在整个湾区,除了旧金山的中国城中的那几条街外,没有那个城市的主街有那么多的挂着中国招牌的店铺,而且还曾集中了那么多川菜馆,你听听——天府、汉金、四川园、天辣子、香辣轩。在大洋彼岸吃着川菜、听着蜀音,再加上我们到此不久,就遇上山景城一年一度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游行,长长的龙灯、热烈的舞狮、欢快的鞭炮和震天的锣鼓声,还有扭着秧歌的青年、舞着霸王鞭的儿童、打着少林拳的武生和踩着高跷的男女,再加上街边摆的风车和剪纸摊……哪一样不显露着浓浓的乡情!

这里与中国国内的贺年民俗游行又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人的参与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在游行队伍中,不仅有众多同样过春节的亚裔(朝鲜人、越南人、菲律宾人、泰国人……)参与,而且还有不少美国人(白人、黑人)以及墨西哥人和在这里的其他外国侨民参加。看见他们“打着洋鼓、吹着洋号、舞着花枪”行进在游行队伍之中,听着他们同中国人一起欢笑、一起高喊“新年吉祥”之时,怎能不唤起更强烈的共鸣?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旧金山湾区,除了旧金山的唐人街,你还只有在山景城,能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正是它,带头在硅谷刮起了中国风。如今,其他城市已接过这接力棒,让中国元素在整个旧金山湾区开花结果。一些城市不仅举办春节游行,也办中秋游园会。甚至2013年元旦前后,连美国味极浓的“大美国乐园”(Great America,这是硅谷地区类似“迪士尼乐园”的地方。离山景城十几分钟车程)也举办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灯会,请来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灯”的四川自贡市的灯会专家来此举办(我母亲1904年就出生在那个当年叫“自流井”的“熊家花园”)。

再有,就是它的科学底蕴了,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也就是说,我写山景城。不仅是因为我对它有一种由故乡和童年诱发的眷恋,而且还有专业情结的驱使。我的专业就是信息技术,我为它献出了一生。而山景城正是信息产业风云际会的“圣地”,它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值得去说、去写、去颂扬……

本书的策划编辑杨虚杰曾经问我:“为什么在《硅谷启示录》中要以肖克利的事迹作为红线?”

我回答说:“除了浓郁的IT(信息技术)情结外,就是童年的呼唤。”

……

有了这个背景,我也可算是个国民革命军的“遗族”子弟了。但是,国军的阵亡将士,成千上万,并不是人人的子弟都有机会上这所特殊学校的。正好,当时我父亲是在总统府工作,任国防部副官局办公室主任,军衔为少将。这一特殊职务,使他不仅能见到“蒋总统”,也能见到“蒋夫人”,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于是,我就有机会从熊校长的高徒,变成了宋校长的学生。

至于要问我对宋校长(在学校,同学们不叫她“宋校长”,而叫“蒋妈妈”)的印象如何?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除了要求每星期一上第一堂课时,老师一定要先带领我们读一段《圣经》之外,每个周末,又总是要我们去礼堂做礼拜。而我们这些孩子最感兴趣的却是,她每次都站在礼堂门口给我们散发像贺年片一样的画片。

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就在军营中生活的男孩来说,这所类似军校、管教严格的学校,也许正适合我。从此,我再也没有“无拘无拘、动手动脚”了,而是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回忆那段时光,最难忘的却是紫金山园区那漫山遍野的雪松,当南京满城的梧桐叶子都落光了的时候,它们仍然是那么青翠;是晚上与同学手牵手站在山坡上仰望星空、幻想未来;是课堂上那些老师对我作的科学启蒙。以及在学校的奶牛场、农场和实验室里的实习课。这些,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科学和实践的种子以及科技救国的决心。它们无形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以后的学习生涯,并鞭策我踏上高科技的征途……

“故乡”和“童年”,这是最能拨动人心弦的两个词汇。正是它们,牵动了我的缕缕情丝;而山景城和肖克利,又给了我写作的流畅意境。正是有了这些,才使我能有这部书献给读者。可能它并不尽如人意,但我真的是用心在写。如今,年逾古稀的我,带着对童年的怀念、回味着故乡的芬芳,仰望着他乡的明月,我奢望:

用一支秃笔去拨动尘封的历史,

用一丝笑容去抹掉岁月的沧桑……

TOP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38页

版  次: 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3.2363